江西开派画家罗牧绘画艺术价值探析及历史意义
2015-05-30蔡骅
蔡骅
罗牧(公元1622—1705年),宁都县钓峰人,号云庵、牧行者,字饭牛。罗牧精于山水绘画,亦长于书法,是明末清初名震江西的开派画家。他一生全心致力于书画艺术,其书画艺术著称于世,被赞为“江西山水画的始祖”。
一、云游与绘画艺术影响
作为明末清初江淮乃至全国画坛上有着广泛影响的著名画家,罗牧自始至终有着显著的市场意识,并且通过云游交谊不断夯实书画艺术基础和扩大艺术影响力。为了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成功,他从宁都来到南昌,寻找机会。罗牧以南昌作为基础及起点,不断地游走江南各地,谋求和发展更大的空间。在南昌,罗牧的书画艺术获得众多文人墨客及当地官宦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拥有大批的簇拥者和推崇者,影响和成就甚至超过了在艺术天分上更为卓越的八大山人。不仅如此,罗牧频繁的江淮交游,也增强了罗牧及其所代表的江西画家群体在江淮的影响力。清人张庚在其《画论·总论》中说:“罗饭牛崛起宁都,挟所能而游省会,名动公卿士大夫,学者于是多宗之,近谓之江西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牧的成名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以及其所代表“江西派”的声望的崛起,与他坚持不懈地在江南地区,特别是江浙各大城市间的云游、推广与发展绘画艺术,并积极开展与各阶层广泛而深厚的交谊有重要的关系,奠定了罗牧作为一代开派书画大师的地位和声望,也形成了“江西派”的整体影响。
二、罗牧绘画风格
罗牧以画山水见长。从遗留至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所画山石树木,线条略似沈周粗阔的笔法,但转折顿挫,正侧锋并用,随意而变化多端,自然流畅,以方硬拙直的线条居多。山石多用近于折带的皴法,其中,虎劈与披麻两种皴法亦有常见,皆笔墨浓润。罗牧遗留的山水中常见有“董巨笔意山水”“仿黄公望山水”的意临作品,从这些款识当中可以看出,罗牧对董、黄山水崇尚的意向,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能够做到不因陈守旧、拟古不化,而是能够创出新意,取法自然,逐渐形成自家淡雅超逸的风格。
罗牧工山水、花卉和人物,突出者首推其山水画,主要特征是用笔化繁为简,构图精谨凝练,取材讲究现实,主要以墨笔渲染,极少见着色淡彩画;眉骨点染之间,处处都透露着湿润的景致。纵观罗牧山水,其画林壑森秀,用笔正侧锋并用;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笔势劲健,墨气然。罗牧山水画作品,具有三大特征:早期作品风格是烟雨朦胧的“米家画派”风格;第二种风格主要是皴擦用笔,用水不多,画面工整纤细,体现张庚所说的“林壑森秀”;第三种风格笔意粗犷,墨色润泽,水气氤氲,体现着“墨气然”的意境,也正是这种风格让他凌驾于其他碌碌之辈而成为“江西第一人”。“清初三家”之一的魏禧在《书罗饭牛记扇面》中曾这样说:“画益工山水,林木云气悠远而不尽,疏而能积,其书法亦绝可观也。”
三、历史意义
罗牧绘画艺术价值是与其所处的年代有关。在明末清初摹古一统天下的时期,罗牧绘画艺术是打破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摹古僵局最有力、最让人们接受的新生力量,最终得以改变明末清初僵化的绘画风格。这是罗牧绘画艺术最显著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引领着“江西派”的形成和壮大,最终使罗牧成为一代开派画家。
有关罗牧和“江西派”的记载,最早涉及且为较全面的文献,是清朝张庚在《国朝画征录》,后来被诸多画史引用,称其为江西派开派画家亦即代表人物。据史料考证,罗牧晚年誉满江西,名震江淮,在江西及江淮地区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作为江西画坛德高望重的罗牧,组织创办了“东湖书画会”, 挟一众志同道合的文人书画家,常雅集于此,切磋画艺,吸引众多江西文人画家参与,满足了当时江西画家的艺术追求,也为地方官宦艺术追求提供了场所,给予画家经济支持和政治庇护。可以说,罗牧以其深厚的人脉、高超的艺术创作和创新的美学风格获得南昌及江西地区众多文人画家的热列反响及参与。罗牧晚年致力于发展“东湖书画会”,对江西画坛的功劳是值得推崇和肯定的。因此,罗牧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以卓越的书画艺术成就,为明末清初绘画史贡献一抹新色和辉煌,更以自己的艺术活动和创作,为江西画派争得荣耀与地位。因为他,中国画史上永远留下了“江西派”的风格和概念。
参考文献:
[1]黄笃.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的几个问题[J].美术研究,1989(01).
[2]张庚.国朝画征录[Z].乾隆四年己未版.
[3]萧鸿鸣.八大山人研究:“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