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夏后期边境冲突及其特点
2015-05-30杜珊珊
杜珊珊
摘 要:自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至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间,金与西夏展开了长达十四年近乎疯狂的报复与反报复战争。这严重消耗了两国国力,最终使得金夏两国先后覆亡于蒙古铁蹄之下。
关键词:金;西夏;边境冲突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94-03
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金和西夏之间在1124年达成和议,这一年是金太宗天会二年,史称“天会议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夏间各种矛盾不断积累,以及西夏对金朝作为宗主国见死不救的报复,在两国后期,双方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严重消耗了双方的国力。在蒙古军队的强势进攻之下,两国又“仓促”结盟,共同抗蒙,但为时已晚,先后被蒙古军队所灭。
一、金夏后期边境冲突的基本状况
金大安二年(夏皇建元年,1210年)八月,夏襄宗李安全即位后不久,便对金采取了报复性的军事行动,攻打金葭州(今陕西佳县),自此,拉开了西夏攻打金国的序幕,两国关系正式破裂。此后的十余年间,夏对金进行了近乎疯狂的军事进攻,《西夏书事》载:“夏自安全衔失援之憾,构怨于金,遵项继之,平凉巩会间无岁不扰。” 夏对金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了金元光二年(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
金大安三年(夏光定元年,1211年)七月,夏神宗遵顼即位,不久,便遣骑兵万余人包围了位于金夏边界上的金东胜城,金派西南路马军万户纥烈古鹤寿救援,才击退了夏兵的围困。十一月,蒙古军南下攻击金朝中都,趁金军无暇西顾,西夏举兵深入,攻陷了金朝的■州(今陕西彬县)、泾(今甘肃泾川北)。
金崇庆元年(夏光定二年,1212年)三月,金主动册封遵顼为夏国王,以缓解与西夏之间的冲突。但事与愿违,遵顼仍然继续推行附蒙侵金的政策,战争规模日益扩大。金贞■元年(夏光定三年,1213年)六月,夏兵攻占金保安州(今陕西志丹县),围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市);八月,破金■州;十一月,遵顼乘金朝因金主卫绍王被弑杀,国中大乱,发兵突袭会州(今甘肃省靖远县东北),被金都统徒丹丑儿击败于窄士峡。十二月,遵顼发兵万余,攻陷巩州(今甘肃陇西县)。金贞■二年(夏光定四年,1214年)秋七月,李遵顼遣使携“蜡书”至南宋西和州之岩昌寨,企图与宋会师夹攻金朝,未能得逞。八月,遵顼亲自率兵攻掠庆原、延安诸州。三年正月,攻金环州、积石州,不克。冬十月,西夏攻陷金临洮。但不久又被夺回,斩获城中西夏内应20余人,又派壮士夜袭西夏军营,夏兵大乱,金兵趁机大败西夏军队。
西夏军队又在定羌州等地接连被金军所败,李遵顼复图临巩,攻取长安的战略已不能实现。故在金贞■四年(夏光定六年,1216年)九月,西夏联合蒙古军队进攻金延安、代州等地,接着又进犯潼关。十一月,遵顼趁胜发兵万骑攻金边防要地定西城,被金军所败。十二月,金朝兵分二路发起反攻,但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金兴定元年(夏光定七年,1217年)正月,遵顼率兵三万骑配合蒙古兵自三门、析津北渡黄河进犯金平阳,金尚书右丞胥鼎调兵绛、解、隰、吉、孟五州共同夹攻,蒙古大败,夏兵退至宁州,又遭到庆阳总管庆山奴伏击,大败。西夏附蒙侵金,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随着蒙古的征兵日益繁重和自身作战的消耗,以及金朝对西夏的经济制裁,西夏更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遵顼体验了附蒙攻金的各般滋味,再次向金求和,遭到金的拒绝。而后西夏遣兵万众破金会州,降其守将乌古伦世显,关右大震。金宣宗命陕西行省同西夏议和,遵顼不许,并加快了攻金的步伐,围定西州,破西宁州,侵金巩州,攻绥德州等,金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金兴定五年(夏光定七年,1221年)三月,蒙古将木华黎引军,由东胜州渡过黄河,假道夏国攻金,要求西夏出兵配合。遵顼十分惊慌,派塔哥甘普率军五万随木华黎作战。十月,蒙夏联军在石天应的率领下进攻葭州。木华黎又乘胜追击绥德,攻破马蹄、克戎二寨。这时,木华黎要求西夏增兵,遵顼又派大将迷仆领兵前往。迷仆奉命包围安塞堡,金知延安府事完颜合达预谋趁夏人比蒙古军先至之时机,夜袭西夏,“夏兵无备,溃走四十里,坠崖谷死者不可胜计。”[1]2465
金元光元年(夏光定十二年,1222年)二月,西夏破金大通城,建浮桥准备攻掠金■延路。金发起反击,发兵袭浮桥,出镇戎,直趋西凉;命延安府事完颜合达出环州;令派遣大将夺回大通城,深入夏境与之作战。金军大败西夏,夏兵“几杀其半,入河死者不可计,余兵焚其桥西遁。”最终在吐蕃僧人的内应下金军夺回了大通城。六月,木华黎再次对金朝陕西各地发起进攻,遣使假道与西夏,遵顼同意其自东胜洲渡河南下。十二月,蒙古相约夏兵由葭州(今陕西佳县)进攻金陕西,在质孤堡遇到金兰州提控唐括■部的阻击,大败。
金元光二年(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正月,遵頊以步骑十万随木华黎围攻金陕西重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见围攻失利,西夏不经蒙古同意,擅自撤兵,引起了蒙古的强烈不满。蒙古派兵包围了其刚刚攻占的积石州,闻金朝出兵抄其后路,才解围退兵。十一月,在金巩州元帅田瑞与通远节度郭虾蟆的率领下,金军夺回了会州。西夏兵民震恐,守军全部出降。
遵顼附蒙侵金政策,引起了西夏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同时,成吉思汗对其亲蒙表现也未能满意,多次遣使令其退位。在这种形势下,遵顼于夏光定十三年(金元光二年,1223年)底,被迫宣布退位,让位于次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自此夏金战争告一段落。
二、金夏后期的边境冲突的特点
在金夏之间的边境冲突中,金的态度经历了从妥协、防御,小规模作战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在这期间双方多次放出和谈空气,均未实现。直至金哀宗即位迫于蒙古势力的压力,两国才仓促结盟,为时已晚。因为此时的金夏两国国力已经消耗殆尽了。
(一)金朝对西夏的妥协防御
大安二年八月,西夏攻打金之葭州。初期,金朝以防御为主,许多陕西边境的州军城塞连被攻掠。“大安中,北兵围燕都,夏人连陷边州”对于西夏的进攻,卫绍王只是减去了原本赐给夏贺金正旦使节的礼物作为惩戒,并没有进行军事回击。当蒙古军队的兵锋指向金朝,金调陕西兵入援中都,夏人趁陕西边防空虚之际,接连攻陷■、泾两地,以五万兵力围击东胜,侵金保安州,包围庆阳府。是时“遵顼乘其败,频侵边境,而金封册使仍至。”[2]379金崇庆元年(夏光定二年,1212年)三月,为表示友好,竭力挽回同西夏的关系,不待西夏遣使请封,金就遣使册封遵顼为夏国王。而西夏在进攻的同时,也虚与委蛇。冬十二月,西夏遣使到金朝谢拜封册。
金朝因对蒙作战不利,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对西夏采取妥协忍让的态度,希望以此换来金夏和平,使自己得以喘息。但西夏并不买账,反而变本加厉,侵金不已。金贞■元年(夏光定三年,1213年)六月,攻保安州。十一月,攻会州。十二月,陷泾州。在频繁侵扰金朝边境的同时,西夏还运用外交手段向金施压。二年八月,金人乔成携夏国书归国,国书中混淆视听,反责金朝侵夏,要求金朝惩处边疆将领。不久,西夏又在遵顼的亲自率领下多次扰边,攻金庆原、延安、积石州等地,宣宗“诏有司移文责问” [3]2872,西夏置之不理。金贞■三年(夏光定五年,1215年)正月,出于报复,金朝边将曾率军攻打夏境,招致了西夏更为频繁的侵扰。为此金宣宗还特意戒饬边将,不许进入夏境。当金一系列的让步仍然不能换取西夏的合作时,金宣宗决定反击。
(二)金朝对西夏开始主动出击
面对西夏无休止的侵扰,金宣宗决意反击。贞■三年(1215)三月,宣宗始议伐夏,但陕西宣抚司上奏说:“往者,夏入侵我环、庆,河、兰、积石以兵应之,悉皆遁去,遽还巢穴,盖为我备也。今兰州溃兵犹未集,军实多不完,沿边地寒,春草始生,未可刍牧,两界无烟火者三百余里,不宜轻举。” [3]287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奏告虽然是在强调对西夏作战要做好准备和选择时机,但也反映出金朝还不完全具备对西夏主动反击的条件和能力,只能勉强应付。金宣宗采纳了陕西宣抚司的建议,为了改变对夏战争的被动局面,金朝开始积极准备一次大的战略反攻。同年五月,遣大臣镇抚京兆,谋划讨伐西夏的事宜;八月,在陕西设置了行省“置行省于陕西。命令陕西驻军,坚守与西夏临近的”延安、临洮、环、庆、兰、会、保安、绥德、平凉、德顺、镇戎、泾原、郦、坊、■、宁、乾、耀等处要害”[4]311;九月,诏令陕西宣抚司,“凡夏人入寇,有能临阵立功者,五品以下并听迁授”[4]313;十月,在陕西设行尚书省……一面将渭南等地驻军转移到平凉,诏令陕西宣抚使驻守■州、副宣抚使驻守同州,分别统领军队,并派兵把守渭河沿岸的重要渡口。同时,还诏令陕西行省密切关注西夏与宋的联合动作。经过一年的部署,在西夏的步步紧逼下,金夏冲突在贞■四年全面爆发。四年七月,应陕西行省请求,金朝兵分两路伐夏,相继取得了一些胜利。十二月,宣宗再次与皇太子商议伐夏,但战果不佳。次年正月,宣宗又命胥鼎抽調三万五千部队,由陀满胡土门统率,再次西征。胥鼎认为不可,上奏说:“自北兵经过之后,民食不给,兵力未完。若又出师,非独馈运为劳,而民将流亡,愈至失所。或宋人乘隙而动,复何以制之?此系国家社稷大计。方今事势,止当御备南边,西征未可议也。” [5]2379金章宗听后,反复考量利弊,并没有坚持此次对夏的进攻,却把矛头指向了南宋,企图通过对南宋发动进攻来弥补在与蒙古作战中的损失。但事与愿违,金对南宋的战争虽有小胜,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力也逐步消减。然因宣宗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击败南宋,减少了对西夏的主动攻击。如兴定五年正月,“议御西夏及征南事”[6]355。但因议和条件并未成熟,此时双方仍冲突不断。金夏交战,直至金哀宗即位,双方议和为止。
(三)金夏两国的艰难议和
在金夏冲突的过程中,双方先后有五次议和倾向。其中发生在金兴定元年(夏光定七年,1217年)、兴定二年(夏光定八年,1218年)的两次是由金朝主动提出的,发生在金兴定三年(夏光定九年,1219年)、金兴定四年(夏光定九年,1220年)的两次是由西夏主动提出的,但均因没有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回应而未能如愿,只有最后一次仓促完成。这也充分证明了金夏矛盾具有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金夏的第五次议和,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议和是在金哀宗正大元年(夏德旺乾定元年,1224年),此次议和双方都有强烈的议和意愿。金哀宗曾先遣使议和,而后李德旺再次提出议和请求,金随即表示同意,双方议和正式达成。规定双方交往用国书,夏以兄事金,金致西夏国书称“兄大金皇帝致书于弟大夏皇帝阙下”[7]399,各用本国国号,双方互相援助。
金夏双方对于此次议和的达成都是相当满意且十分有诚意的。金哀宗对群臣说:“夏国从来臣事我朝,今称弟以和,吾不以为辱者,冀得通好,以息吾民耳。”[7]398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身力量衰弱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蒙古、西夏两面作战,哀宗甘愿放弃宗主国身份的心态变化。而对于西夏,在减轻了对外战争压力的同时,与金议和的另一个目的则是从中获得金的经济支持。曾企图依照宋例的岁赐,向金邀求财货。虽并未实现,但金哀宗重新开放了边界榷场贸易作为回应。金正大三年(夏乾定三年,1226年)春正月丁巳朔,夏国遣使来贺。恢复了中断了十二年的西夏贺金贺正旦使。同时,金朝也提高了夏使的接见规格。
但这种转变已为时过晚。此时的金夏蒙三角格局中,蒙古占有绝对的优势,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后盾;金虽在军事上尚有一些实力,但也已兵虚财尽,只能勉强支撑;而西夏则明显处于劣势,非但不能与蒙古抗衡,而且与金缔结盟的举动无非是与虎谋皮,加快了成吉思汗消灭西夏的进程。
由此可见,金夏的边境冲突不仅深刻影响着金夏两国各自的命运走向,也时刻制约着13世纪西北民族关系的发展,如蒙夏、蒙金以及与金宋、夏宋的关系。因笔者才疏学浅,本文的研究仍然还停留在阶段性的简单描述,希望能以此引起学术界对该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视,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元]脱脱.金史: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清]吴广成,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四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3][元]脱脱.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元]脱脱.金史:卷一十四(宣宗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元]脱脱.金史:卷一百八(胥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元]脱脱.金史:卷一十六(宣宗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清]吴广成,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四十二[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