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2015-05-30杨晓燕秦燕
杨晓燕 秦燕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中提到“三个倡导”,这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如何,直接影响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本文从出发点、着力点、创新点和落脚点几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9-0126-03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处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国内呈现出“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①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首要条件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有了培育的基础才能谈践行的成效,本文认为探究和解决培育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点”。
一、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②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所从事的一切,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取利益”,③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充分尊重广大民众的利益,以实现群众利益为目标,激发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为了使民众熟悉党的指导思想,以便民众能够在学习了解理论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其引导下能够合理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广大民众更多的是关注理论的实践效果,通常会从切身利益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感知来判断一种理论或者国家政策的可行度,进而决定是否接受。一旦认可并接受这一理论,就会以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在培育的过程中,应使理论能够高度关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而且注重将理论的关注点转向社会,重视广大民众的政治立场和理论思维,将党和国家的理论诉求转化为广大民众的实践诉求。特别是要尊重广大民众的个人自主选择权利,通过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实现,使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主动去接受、掌握并运用它,使广大民众从思想和精神上强大起来。
*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度政策研究基金“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政策与策略研究”(ZYY201403);国家2011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以延安时期农民教育为例”(11XKS007)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建》2014年第1期。
② 习近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求是》2001年第19期。
③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各种变化,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意愿和价值需求。虽然当前在实现人民群众“三大利益”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但无论是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始终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74页。的立场开展工作,在关注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只有使广大民众获得了利益,民众才能更积极投入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来。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种种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相继显露出来,导致改革的普惠性有所下降。党和国家提出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只有切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广大民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真正受益者,成为最大利益的获得者,才能够使广大民众由衷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2015年第9期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二、承接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着力点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斗争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得异常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有所消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当中,迫切需要用适宜我国的指导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举措,且应着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求是》2015年第5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应以此为源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2014年第3期。例如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民俗传统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建构功能,在凝结农民情感、构建大众共同体,化解城乡差异、消解农村社会矛盾,重构农民主体,重建农村社会新价值体系方面均有积极作用”。钱海婷:《论传统民俗在现代农村农民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并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
文化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成的,也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戴圣鹏:《论文化的包容性》,《人文杂志》2015年第3期。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并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但还远远达不到我国发展的需要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渴求;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渗透与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化的色彩,展示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不断促进理论创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创新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年,第28页。而且科学地将其划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随后,中办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对概念的阐述、面临问题的分析,以及任务的落实,均提出了明确要求,表达和阐述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及公民个人利益,并客观地展现出三个层次利益关系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概念明晰且层次分明。从“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对三个层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概念的阐述有所创新。
针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领导人客观准确地分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和理论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8月20日,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的不断创造中提炼而成,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见》中所提出的“三个对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见《党建》2014年第1期。)突出展示了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调动广大民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当中。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在广大民众当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必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随着改革创新的大潮而不断被赋予新特点、新内涵。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促进理论创造,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亦然会成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动力。
四、科学分类指导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落脚在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成为广大民众从事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并使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化为理论自觉并上升为自身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培育进程中,需要对培育对象有所区分,了解掌握各阶层所具有的特点,有侧重、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逐步扩大培育的深度和广度。工农群体大部分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生,一般不会直接接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联系,主要来源于他们看到和体会到的当前党和国家对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这些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对其切身利益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这个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在其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和满足后,是能够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和制度的;知识分子群体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这个群体既是施教者又是实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要特别注重发挥知识分子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的作用;另外一个重要群体,也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即青少年。他们的特点是年轻有朝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依靠者,“圆梦要靠奋斗,而奋斗需要价值观指引”。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求是》2015年第5期。因此,在这一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既要注重发挥理论进课堂、进教材的实践效果,还要充分发挥信息网化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介推进培育进程。党政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带头表率的作用。作为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党政干部的形象,很多时候代表着国家政府的形象。这个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以及主动性、执行力的发挥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加强党政干部的学习、教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带领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科学探讨的过程,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研究阐述的过程”,刘书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2期。“三个倡导”的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凝练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还不能说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和终极规定”。王虎学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知》2013年第3期。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随之而行,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责任编辑:秦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