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二重探讨

2015-05-30赵伟彤尹贵斌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和谐社会社会保障

赵伟彤 尹贵斌

摘 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注重研究和谐社会和民生问题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完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民生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对中国民生状况的分析,从民生思想的构建到民生效益,更进一步对民生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民主机制;注重社会公平;多方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民生问题;和谐社会;民生效益;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03-02

民生问题被重视,被推向社会大众,这足够说明民生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上不去就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来保障民生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社会安定、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其次,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安全和住房被人们所关注。在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党和国家适时调整战略“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体现出新时期国家机关重视民生问题,将民生问题摆在现实高度上进行讨论,同时也明确了新时期民生建设的相关内容。第三,致力于“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但民生问题阻碍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问题日益突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当今中国民生问题是一个全面深入的问题,对民生的解读其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公共服务意识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主要的制度障碍之一是公共产品服务的短缺,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不均衡,成为阻碍民生发展的大问题。公共服务利益趋同化导致不平等性,加剧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阻碍民生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公共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增强服务机制有效性,使之与普惠的公共服务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使其得到缓解,惠及人民使其享受到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二)社会公共政策短缺带来的民生问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体制机制变革和社会变迁,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显现,将来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甚至诱发社会冲突。对此,中国需要有更加积极的应对政策,来解决公共服务欠缺广大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民生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政策选择,真正将民生问题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三)传统的政府重经济增长而轻民生的片面发展理念

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管理理念下,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人才利用,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都将资源和能源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卫生、文化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资,并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造成社会发展滞后,使得民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方式制约发展现实等的问题。

第一,重经济效率与经济利益而轻社会公平。对效率优先政策的过分强调带来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已经采取了在体制和政治机制的协调配置的这样一种完善的措施,基本的优质资源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利用“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人先富起来了,使得产生一种结果就是收入不平等和分配不公平。多年的“效率优先”战略,“公平”和“效率”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并逐渐上升到社会这一重大领域。“效率”是评估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的有效性。其有效性越强,效率就越高,现在效率已经发生变异,已经由以前的为民办事转变成为己办事,腐败现象较为突出,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观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甚至抑制。

第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对共同繁荣的倡导有滞后性。一部分人先富,运用的是资本主义思想,我们共产主义倡导的是共同致富,因此,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有效的,但在当今社会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思维,将社会公平进行到底。

第三,重招商引资而轻劳工权益保护。在许多地方,考核地方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看其地方投资的多少,同时也有劳工权益的维护,但这是不够的,即使在劳动权的费用,以吸引投资者,劳动关系不协调,不和谐的状态。最后,民生问题的重点是继续向少数人倾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是继续做好行政资源个别人独家垄断,还是让社会生产变得更加有效。国有经济的干预与人民的意识、政府引导回归统一标准提供公共服务,高效的管理,事实上,这对民生的问题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民生问题造成一个大的波动。建立和完善新体制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和社会生活会增加社会和民众之间矛盾的。用切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眼光,以及科学发展态度,迎接新的挑战,它也必将会越来越多。民生问题延续到今天,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直到今天需要反思社会发展状态以及社会现状问题不仅仅在于民生问题,也包括了民生在内的经济结构变革、政治制度完善、法治建设的多方面思考的问题。只有整体社会的发展才能看到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民生诉求和利益诉求。

(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失衡

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失衡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采取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造成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机制在结构中越来越受到轻视,国家政策倾斜于城乡建设,重视城镇发展,而忽视乡村建设,重点的广大农村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小,城市间区域发展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重东部地区发展而轻西部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东北部大开发,使得东部迅速崛起。东部崛起,西部落后,最终成为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大问題。

二、当前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民生问题要建立健全民主机制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服装、食品、生活需要,如食物和衣服的基本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层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得到人民的重视。目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有矛盾,伴随着人民利益结构的调整,不同利益诉求的激增,人们认识到生活需继续改善,从以前的食品和衣物的民生需要到目前高水平的现实需求,这些变化意味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着力想对策,对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改革,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和公共政策的发展。为了提高基层民主制度,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都积极采取办法加以改善。我们完善决策程序听证制度,保证公正、公平时期民众有一个平等的机会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机构建设,有话语权,参与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二)解决好民生问题要注重社会公平

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富人和穷人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收入分配制度在一定利益共同体中如何分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紧迫的问题。它影响了公众创造需求的实际动力,限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剧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正义的保护政策措施。在国民财富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摆脱贫富差距,防止引发民生问题。还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弊端,调整分配收入差距,进一步改革税制进一步改变税收力度,包括税制改革和税收的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管制,调整的力度。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三)解决民生问题要多方促进就业

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它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和积极应对长期挑战以解决这些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利益诉求。多方促进劳动者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其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多渠道,多模式,以增加劳动者就业人数。把就业机会相对较大、中小企业和就业在市场等一些专门的服务机构纳入到就业平台中来,在多方协同配合下使其成为经济发展和改变民生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四)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保障在我国目前的水平仍然较低,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服务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出自力更生原则,又要体现出有足够的资金以备将来使用的居安思危意识,在风险真正来临时能够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民生问题的研究意义

首先,民生问题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努力奋斗。在人们的生活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和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民生的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实践证明,只有情系民生,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中国的社会文明、繁榮、富强、和谐才能够得到发展,小康社会才能够实现。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社会关系人之间利益的优化,生产关系的社会关系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协调,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改善等丰富的改进,以达到平衡,完善的营销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国家民族的共同繁荣。

最后,巩固执政党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生。在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强大的后盾力量,以人民为基础才能改善和发展民生。只有发展民生,改善民生,关注民生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下功夫,继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才能真正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才能充分体现执政党模范作用。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确保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社会主义价值,才能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四、结论

总之,为了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一步一步,有计划地开展民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左铁墉,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海涛,等.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高培勇.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浙江省财政税务科学研究所,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王玉华.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和谐社会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