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数学之美的探索

2015-05-30张树臣

成才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小学

张树臣

摘 要:学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一项活动,教师应综合运用诸多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让学生达到将知识进行有效实现的建构目标。数学审美教学其含义就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作为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感知美、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之“美”的魅力,将审美与求真二者完美统一起来,使审美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都能获得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揭示、展现数学之美,有力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之美;创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3-0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作为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一项活动,教师应综合运用诸多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让学生达到将知识进行有效实现的建构目标。数学审美教学其含义就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作为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感知美、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之“美”的魅力,将审美与求真二者完美统一起来,使审美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都能获得提高。

一、认真观察,发现数学之“美”

对于事物的认知首先要从观察开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科学的观察,观察是发现创造的重要条件之一。孩子们观察事物的明显特点就是表面性与随意性,常常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是事物的一些色彩、形状等外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教师要依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及内容,指导孩子们根据特定的思路或者顺序进行认真观察,并及时将其过程做好记录,以便能发现对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刚开始教孩子接触数的概念时,积极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在生活中有什么事物可用一些简单的数字表示,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这些简单的数字能够和现实中的哪些事物可以联系到一起,现实中具体的事物与这些抽象的数学符号之间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使之更进一步具体生活化,这更是彰显数学的魅力所在。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引导,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数学统计、调查、经费预算等工作。例如人数的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或体重、年龄结构的调查,设计出游线路、经费预算等,然后指导学生们以数学手抄报或者主题报告的形式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各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认真细心地观察生活、了解现实生活,并且有意识地广泛地去接触现实生活,不断增强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之“美”,对它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诠释。这些理性的认知感悟会逐渐扩展到价值观与情感等领域,给孩子们创造了潜在的财富资源,必将给他们更多的有效学习数学的动力。

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各种学科之间巧妙的整合、互相之间的渗透,加强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促使孩子们养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二、 注重操作,体验数学之“美”

数学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对称图形、完整的数学结构、简洁的数学形式、合理的规定等,都体现了一定的美感。我国有一位著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探究数学知识时,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才是感悟并鉴赏数学之“美”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度,让他们见证数学之“美”在全程数学活动中的独特所在,从而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针对低年级孩子对数学感悟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教师应利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如试一试、动一动的学习方式,提供色彩丰富、知识特点突出的直观教具或一些材料,让他们亲自动手,感受数学之“美”。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拿出10根铅笔,每3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共摆了几个三角形?还余下几根铅笔?依次类推,用11根呢?用14根呢?孩子们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促进了思维与动作的协调与发展,对余数的产生和含义会有初步的理解,并对数学之“美”有初步的感悟。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不少的现代教育学者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观点已经被逐渐认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适当地进行数学实验操作,对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能形成比较深刻的数学审美印象。

三、 合作学习,增添数学之“美”

合作学习是强调以孩子们的发展为目标,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展现自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被大多数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为学生们营造出了和谐、轻松、愉快的数学之“美”的学习氛围。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学习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角色转变成了主动角色,也有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自己的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仅汲取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所体现出的概括美、简洁美。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加强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反思,并在此过程中能够切实感知到自己在解决一些问题中的遇到的数学之“美”。例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对乘法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分小组合作交流时他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渗透出乘法的意义。同时,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也可以加以区别与联系,互相分享学习成果,进而说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最终进行正确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通过反思的过程,学生对数学之“美”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

四、 通过实践,创造数学之“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孩子们展示数学的形式美与科学美的特征之后,不仅要对他们对美的鉴赏与创造方面加以正确引导,而且在审美能力和情趣方面也应加以全面培养,使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情感逐步加深,并坚定探究小学数学知识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求真与审美的结合,势必会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同时,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会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外部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中应用的独特魅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体会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并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三角形这个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可以列举出很多的现实例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拿出一些小木棍和工具,把不稳定的桌椅进行一番修理。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此外,教师也应适当地启用一些适合学生实践的应用题目,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之“美”。

参考文献:

[1]孔田,田光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0(01).

[2]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2010(01).

[3]韩文娣.好习惯,高效率——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06).

[4]潘宗辉.怎样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

[5]唐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

[6]朱建梅.论如何利用心理知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0(02).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小学
数学教学中让人文与德性洋溢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在军事上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