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管理与创新

2015-05-30苏小柱

成才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人才培养

苏小柱

摘 要:加快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国运昌盛的重要保证。为了促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施成才目标,定位科学发展,才能形成大批高素质人才万马奔腾的局面。

关键词: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目标引导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008-3561(2015)09-0016-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启动实施,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可靠基础。展望未来10年,高级人才培养规模进入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一、明确任务,狠抓根本

1.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探究,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肩负的原初使命。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的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树立高校威望,确立高校地位,推动高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基本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动为社会、行业服务,积极为区域经济做贡献,助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的弗兰克·罗德斯在预测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前景时明确指出:“成功的大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教育为中心、以研究为推动力的大学。”近几年国际高等教育界发生重要变革,例如欧洲推动的博罗尼亚进程,美国着力倡导的学生目标拓展,澳大利亚“墨尔本模式”变革等,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展开的。

2. “以人为本”着眼于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以人为本”确立高校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定位;“以人为本”体现高校能够将各方面的办学优势优先运用于人才培养,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以人为本”贯穿高校新时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教育创新,保障激励教育创新;“以人为本”要体现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建设上,为大学生在目标下成长和多样化发展提供沃土。

3. 目标引领奠定人才成长基础

何谓“目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即奋斗目标。”辨别不了初始目标,给不少学子填报高考志愿带来很大盲目性;明确不了发展目标,不少学生一进入高校,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也不能具体地回答自己究竟能干什么,能胜任什么工作。大学生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干上二三年,才开始领悟到自己能干成什么。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围绕人才培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设定好目标,使政治目标、专业目标、生活目标等相互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当前的迫切需要是以育人为根本、以目标为引导、以创新管理教育为突破,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为抓手,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为标准,确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二、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1. 转变培养理念,做好顶层设计

在培养目标上,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树立全面人才质量观,更多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大学生科学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启迪大学生们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设计。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而且要实现规格定位从传统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更多培养大批精英人才和创新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大学生为本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实现单一趋同性向突出特色优势的多样性、综合性转变。开拓开放办学,培养大学生真正成为“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有用之才、优良之才。培养广大教师以开放进取的精神、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国际化的视野和“革故鼎新”的创造性思维。

2. 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在创新制度方面由强调约束性制度到强化引导性制度转化,实现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渠道。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二级部门(院系)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大学生绩效考核标准,逐步构建以多样化的选择,多元创新为特征,以“标准化”为核心机制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1)创新课程设计。主要解决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培养目标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科基础、课程体系框架、达到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明确核心能力,按照认知规律,构建学科教学体系;基于工作岗位,明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推进学科建设。充分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要求和企事业、行业要求进行改革,紧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基本问题,以工学结合为基本理念,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解决好专业面向、目标、规格、师资、条件、课程、方法、手段等基本问题。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统筹兼顾、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素质为魂,使大学生“富有成效地学习”“学习后富有成效”。(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科学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以批判鉴别、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点;形成敢想敢干、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跨学科选修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多角度视野开放。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努力增强大学生与工农的认同感。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研,了解国情、市情、区情,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才干。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大学生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挖掘每个大学生的优势潜能,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身心特点、发展专长、灵活安排好学习计划,并注重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3. 着重管理过程,强化实训实练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思路。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的目标多元化,社会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日益多样化。大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能上大学、能上好大学就满足了,还希望享受到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使大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享受学习的乐趣,营造自己的理想、设计自己美好的未来。(1)调整心态、转变管理理念。关注大学生成长,帮助大学生成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多元化文化对高校的影响,也出现“师不必强于弟子”的现象。大学思想特行独立、接受新事物快、网络传播之迅捷,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增强了紧迫感。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大学生,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递进的层次,积极加以引导、助推实效,只有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2)完善和修订大学生管理制度。在教育部大学生管理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高校要在认真总结自身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修订相关制度。一是现有制度与管理实际相抵触的应当改;二是制约阻碍大学生发展的部分应当改;三是体现“以人为本”不足部分应当改。如过去学生手册中,强调“开除学生”的最高级别处分,可改为“可开除学生”最高级别处分。(3)建立“导师制”,优化育人环境。推行学分制,建立健全以大学生自主选课制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兴趣。弹性学制充分体现了以大学生为本,注重共性和个性需求差异,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个性化。以导师助学的方法,其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要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自立自信自强、乐观进取。高校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工作环境,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多样化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自我训练管理中心。

三、加强改进,助推发展

1. 强化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做中学”,重庆邮电大学开辟了“四年一贯制体验计划”,有的高校倡导大学生写“个人创业日记”,不少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改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是“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理想和热情。美国企业家协会会长吉尔默认为:“大学请给我这样的人:会独立思考的人;不相信显而易见事情的人;怀疑已有做法的人;对未来有明晰想法的人;有胆量和想象力的人;能正视自己创造潜能的人;懂得创造原理,有能力开发新装置,新技术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兴趣比天才还重要。”要努力解决当前大学生缺乏相关职业知识的问题,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克服大学生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积极引导大学生择世所需、择己所长、择我所爱、择人所利;积极倡导大学生投入各种创业大赛。高校要建立健全专门组织机构,来系统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科学化发展。

2.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优化网络信息平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校工作重中之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网络工具,善于对网络文化传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大学生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与认知,掌握大学生当前情绪状态和潜在的心理因素;善于纠正大学生片面、错误、扭曲的思想观点,帮助他们理性思考,回归社会和现实,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高校按照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进行专业调整,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新兴、高新技术学科,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化。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对大学生直接对话交流,并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未来理想的实现。

3. 强化知识管理,促进组织管理创新

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同时又是知识产生、发展、汇集、创造的源地,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任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知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知识管理创新,是指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服务。掌握知识管理理论,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利用高校内部及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师生员工的知识潜能。提高大学生个体与学校整体的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的能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体制、机制与途径,增强知识服务的功能,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创新带动了组织变革、推动高校整体更高、更优发展,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效益,使高校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大江潮涌,百舸争流。”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实施为我们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快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大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殚精竭虑,奋力拼搏,就能为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松华,夏鲁惠.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时事报告,2010(01).

[2]山红红.立足优势科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9(07).

[3]姚继斋,陈小鸿.论现代大学制度构架下的高校民主管理[J].中国教工,2009(0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7-30.

[5]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跨越性——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人才培养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