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历史教学重在一个 “导”字
2015-05-30孙荣欣
文/孙荣欣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高效课堂打造,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是现在我们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时下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普遍存在师源不足的现象。许多小学科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半途出家”,非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知识欠缺造成高效课堂难以真正落实。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尝试采用了导读——导情——导思——导议——导测师生教与学双边密切配合这样的五步教学法。事实证明此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一步:导读
导读是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包括指导课前如何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
课前预习就是在教师讲授新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如何主动学习新知识,如找出课文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要改变以往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只是笼统的说一句“大家回去预习下一课”,这种笼统的预习,使许多还没有学会预习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所谓的预习也只是浏览一下课文,结果这种预习当然是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指导课堂自读就是教师在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相关内容,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补充材料多,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限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因此就要求学生学生自读这些补充材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指导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适当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或问题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第二步:导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拘谨而刻板,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需全情融入于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把死板的课文内容编排成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小品、相声、快板这样的形式,刚开始,教师组织学生排,到后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编演排练。
第三步:导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发挥教与学两个环节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善于对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宏观的把握教材,备课时要把每节课的内容都放到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特别是在讲到我国近代史的时候要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到世界史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
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高潮的关键所在。有人说:交给学生知识等于交给他们“加法”,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交给他们“乘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在教者与学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要能投石激澜,掌握好火侯,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在课堂讨论陷入“冷场”时,老师要能善于引导启发,打破僵局;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当学生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学生出现争论,相持不下时,教师要能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看法及时引入正常的轨道,向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是对那些能够大胆提出自己观点与看法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对那些平时不爱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管发言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成熟的一些结论,甚至是走入误区的结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其创新思维,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第四步:导测
目前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划出一些重难点让学生一背了事。事实上,一份好的课堂检测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深化,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提纲,检测基础知识。在列提纲时,教师可对本课的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然后让学生对空白处予以填空补缺;例如在讲到《北方的民族汇聚》时教师可以以提纲形式检查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这样本课的基础知识点就一目了然;另一种是巧妙设疑试。对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在讲到鸦片战争时,可设疑如果没有林则徐的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这样经过设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所追求的历史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平台。教师应在优化课堂结构、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等方面狠下工夫,创设出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的历史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