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探析
2015-05-29张静芳向万里
张静芳 向万里
摘 要:国内高校物流类专业为我国各类企业输送了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文章从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设置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意义,并指出了设置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建议。
关键词: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考核标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21-03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2009年国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该文件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物流产业大发展刺激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自2001年开始,我国大量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参与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物流类专业从专业划分上,被归属为二级学科,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分属于两个学科门类范畴。截止2007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一共298所,每年为各类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物流专业人才,我国物流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正在普遍提高。在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去,需要企业继续培训,才能逐步胜任物流运作的相关工作。企业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导致一些专业的物流公司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对高校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并不看好,宁愿招收其他专业的学生。究其原因,由于物流作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学校里只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明显暴露出了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因此,设置物流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以此规范和加强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一、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有所改善
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开设比较晚,物流类专业教师所学专业分别为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物资管理等相关专业,所在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之后,物流类专业教师对于物流知识的储备主要来自于学习翻译本的国外物流书籍,阅读国内物流刊物等。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类专业教育从教人员整体素质大为改善,他们先后经过更高学历的教育以及较为专业化的培训,具备了比较系统的物流知识,撰写物流管理方面的文章、著述物流有关的书籍、参与地方或国家有关物流方面的课题等。
(二)实验教学设备粗具规模
物流实验教学环节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物流实验室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能够根据物流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开设一定数量的物流实验项目;自行开发或购买了与专业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软件,为物流类专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及科研的平台,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搭建了物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国内实验经费充足的高校,实验设施完备,开设的实验项目数量多,并且有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实训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顺利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提升了学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案例教学内容形式多样
物流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需要有案例来说明,案例教学穿插在所有的专业课中,好的案例能够启发学生分析、判断和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土化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崛起,已经成为物流类专业案例教学的主流。真实的数据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由被动思考变主动思考;有条件的高校,聘请物流企业负责人走进课堂,为学生开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另一个学习的平台。
(四)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增加
高校在物流类专业建立之时,就已经着手物流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较早成立物流类专业的高校而言,实习基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量。校外的物流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参观实习以及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为学生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前期锻炼的机会。高等院校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并签订协议,在实习内容上有明确规定,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尽量做到合理充分,每个实习基地都有不同侧重的实习内容,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队指导,加强了校企联合。
二、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国内高校物流类专业的教育,在借鉴国外物流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革和创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已经成为企业接受物流类专业毕业生的一大阻碍。究其原因,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备
根据2006年有关调研数据显示,有40%的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没有实验室,其余60%的高校虽拥有了一定的物流实验室设备,但是由于每个高校对实验经费的投入不一,有46%的高校物流实验室投资在100万元以下,投资在100万—300万元之间的有40%,其余14%的高校投资在300万元以上。普遍现象为重点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好于普通高校,中东部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好于西部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同样的物流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教学内容大相径庭。实验设施完备的高校开设的实验项目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项目,理论教学中的相应内容通过实验环节操作,确保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实验设施少、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少的高校,学生接触不到太多的实验内容,理论教学成为了教学重点。
(二)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
物流类专业教育的强实践性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但国内物流案例教学中,大量引用国外物流企业作为案例以及一些虚拟案例,存在着物流案例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以教育资源本来就欠缺的西部地区来言,如果聘请当地的物流企业负责人讲课,物流企业单一的经营内容、落后的配套设施,未必能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如果聘请知名物流企业的负责人,意味着较高的教学投资。因此第二手资料成为主要的案例教学资料,从学生的响应程度体现出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三)校外实习安排不合理
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环节,一般划分为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无论是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内容的安排上,都应该有合理的规划。但是由于考虑到实习经费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资金等,部分高校在这一项上大大“缩水”,“关门办学,闭门教书”的现象没有彻底改变。本来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实习操作全部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20分钟就结束了在一个实习基地的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内容,考核学生实习效果的唯一依据就是学生最后上交的内容雷同的实习报告,无法体现实习质量的优劣,实习效果缺乏考核根据。
(四)缺少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在实践教学的考核方面,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只能依照其他学科所采用的方法,实验结束后,本来就没有做很好安排的实践教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追踪考核,只要求上交内容雷同的实验报告书即可,至于学生掌握了什么就无人过问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设定预期的效果,各个参与方意识淡漠,造成学生蒙混过关的思想严重,实验报告相互抄袭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是专职物流实验教师缺乏,一般由专业课教师临时操作,存在着对实验、实习内容不熟以及盲目操作的因素。
三、设置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意义
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尽管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教学效果和质量上凸显不足。加强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应该从认识上有所突破,明确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设置的目的。
(一)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物流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的建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物流类专业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是物流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容易得到检验。由于考核体系没有设立,学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得过且过的心理。通过设置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改变学生的懒惰心理,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实习内容,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需要重新实验及实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物流类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具有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即学生对实践教学不积极,走过场现象严重。设置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每个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给出实践教学成绩,可以激励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强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初步的与人合作能力。
(三)强化物流教学效果
物流类专业的强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对于立体仓库的讲解,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无法给学生形象的直观印象,通过实地参观立体仓库的运作,就可以一目了然;如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实验或带学生到配送中进行实践,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讲解,同样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的情况需要彻底改观,借鉴发达国家物流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分配上的对等性以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培养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工作的物流专业人才。
(四)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物流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但是实践教学上的欠缺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践教学缺乏规范,考核上无章可循,在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像实践教学安排中承诺的那样,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这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设置可行的物流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是对物流类专业教学环节的一种规范,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加强,而且也是对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整体发展的规范。
四、设置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建议
(一)设置实验项目考核标准
根据物流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每门专业课程中的有关实验内容进行划分,注明实验项目,确定实验开设的学期,明确实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动手操作的实验项目,都应该有实验内容说明,实验结果在什么范围内可以认为是通过实验项目操作,否则为不通过;也可以依据物流活动的七大要素,即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进行实验项目划分。对于设置有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应该强制性要求开设能够实现最基本的实验项目的物流实验室,拥有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以信息管理为例,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制作条形码、掌握条形码的使用和会使用条形码的配套设备。
(二)设置案例教学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实际运作的企业作为案例教学的对象,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启发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终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反映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案例教学考核标准可以灵活设置,但是必须要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与同学的合作能力,从定性分析中设置指标的权数,最终以评判打分等方式用量化的指标反映学生的成绩。
(三)设置实习操作考核标准
实习基地应该以不同类型的企业为对象,对于每个实习基地的设置,做到明确实习内容,设定实习目标,以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习内容相结合;当地政府应该在高校物流实习基地的建立上有所作为,例如可以为企业提供优惠性措施,鼓励企业接纳实习学生,为校企合作铺路搭桥,在年度优秀企业评选中以是否接纳高校实习学生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为高校建立实习基地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保证高校物流类专业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为加强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设置提供实施依据。
改变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企业适用性综合型物流人才是高校的目标,但是在物流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不被重视,除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金短缺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如有的高校花费资金设置了实验室,但由于实验专业人员缺乏,实验室无法开设可行的实验项目,设备闲置;物流实验设施共享性差,实验设备利用率低;设立的实习基地没有明确的实习内容,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混同于认识实习,导致实习基地形同虚设。高校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从很多方面加强,设置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考核,也是对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效果进行规范,通过设置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让规范的实践教学取代走过场的实践教学,使高校物流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成为各类企业招聘的对象,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从规划到具体运作的可行性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君.试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J].中国水运,2006,(11).
[2]曹细玉等.基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3]傅忠宁,朱昌峰,张静芳.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
的探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12).
[4]彭杨等.高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商
品储运与养护,2008,(6).
[5]徐晓林.刍议物流人才与物流教育[J].合肥学院学报,
2004,(4).
[6]韩经建.对物流教育现状的思考与设想[J].中国成人教
育,2007,(3).
[7]张静芳,朱昌峰,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
高等建筑教育,2012,(3).
[8]王在勤.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J].价值工程,2010,(1).
[9]潘永明.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
学报,2009,(2).
[10]向万里,朱昌峰,张静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
技能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4,(4).
[11]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
[12]曹允春.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
技术,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