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的特色及启示
2015-05-29何平均周卉蕊
何平均++周卉蕊
摘 要:学位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专业硕士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等特征。文章从美国专业硕士培养历程出发,主要阐述了美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的特色,这对于我国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04-03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硕士学位类型,通常在学位之前冠以特定学科的名称,如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以主要培养各个领域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高级人才为目的。我国自2009年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以来,专业硕士发展迅速,预计2020年要占到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50%以上。在专业硕士培养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提升和保证培养质量尤其重要。美国是最早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国家,也是专业硕士学位最多,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在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加强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专业硕士培养的历程
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种类多,历史悠久。自176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创并授予第一个医学学士学位(B.M.),1861年耶鲁大学授予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1908年哈佛大学诞生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美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三个层次的专业学位体系[1]。专业硕士学位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实用型人才。伴随经济的发展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一)形成期(1900—1945)
20世纪初,詹姆斯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流行为高等教育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美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形成创造了经济基础和良好机遇。针对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低,高校本科阶段培养注重通识、通才教育,学术型硕士、博士主要培养教学、科研人才的现状,急需建立一批高层次、专业型学位来满足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快速进行中对专业性、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于1908年在哈佛大学诞生,随后各种应用型硕士学位迅速发展,其培养要求因专业而异,但至少脱产学习一年,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据统计,1940年美国共授予硕士学位2.7万个,其中专业学位1.5 万个,占55.6%[3]。授予学生较多的领域分别是教育、商业、工程、农业,占到近70%。
(二)发展期(1946—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作为战胜国,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专业学位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基于战后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推动了专业硕士的发展。其中教育硕士(M.Ed)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M.E)、医学硕士(M.M)等,广泛分布在教育、管理、工程、医学、社会科学、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形成与学术学位并存的局面。
(三)成熟期(1971—)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危机引起生源数量下降,专业学位的发展趋于平缓,进入了调整和改革的关键期。教育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硕士学位的专业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学术型学位不断减少,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学位日趋增多,1987年美国硕士名称超过660种,其中专业应用型硕士占到总数的85%[4]。专业学院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同时,把重点从培养规模转移到培养质量上来。1993年,美国专业学位开始了以质量为中心的改革,高等教育委员会和新成立的研究生院委员会等一起,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培养质量,逐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
二、美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的特色
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是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涉及培养主体和培养对象、培养定位、培养模式以及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具体而言,美国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的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机制
培养主体和培养对象是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和根本。首先,加强导师的遴选和考核。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导师委员会制度下的导师集体指导模式。导师组一般由2—3名教师组成,每位导师分工合作,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导师任期为5—10年不等,在每一任期内,均需经过考核和评价,既要对任职资格进行审核,又要对学术能力和教学指导工作水平进行综合打分,打破终身制,形成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5]。其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和培养。美国大学有一套严格的教师准入机制,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还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学校经常聘请本专业从业经验丰富的在职和退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注重在岗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学生选拔的灵活性和考核的严格性,宽进严出是其一大特色。美国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严格且灵活,秉持宁缺毋滥的招生理念,以保证生源质量。除GRE成绩外,采取个人自荐、本专业教授推荐的双重推荐入学制度,并通过面试或电话交流全面考察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领导才能。课程考核实行淘汰制。如理论学习期间,有2门以上课程没有通过,就被要求退学,此外,毕业作品需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创造性。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不要求做学位论文,但须提交符合要求的项目报告或课程设计作品,若答辩不过关则不能获得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在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是顺应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专业化需求应运而生,完成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需的理论性学习和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教育部门对“专业硕士学位”所做的界定。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其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学生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侧重职业能力的提升,即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两个鲜明特征是为农业服务和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由于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背景,在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培养方式更具针对性,培养效果更明显,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级职业化专门人才。
(三)质量管理贯穿培养过程始终
美国自1908年产生专业硕士学位以来,一直注重其质量管理。在培养模式上,侧重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协同培养模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力求落到实处。在课程设计中,强调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注重跨学科和文理交叉,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课堂教学和实习计划两部分。课堂教学是培养质量考核的核心,侧重专业知识应用和课程训练,培养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的主要方法,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此外,实习是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研讨、专业实习、社会(生产)实践、教学实习等等,在实习阶段,学生实习计划的指导导师通常由实习单位的在职从业人员担任,有利于实践效果的提升。
(四)质量评估形式多样化
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实施以高校自评自改为基础、社会力量为主导、联邦和州政府为辅助的“三元”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模式。首先,美国非常重视高校内部自我评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自我评价体系,每隔3—5年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考评。其次,以自评自改为基础,重视独立于院校、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的评估。作为全球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社会力量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亦成为其评价与评估的主导者和推动者。美国通过建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如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承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政府不直接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评估,只通过认证和认证系统对其施加间接影响[6]。通过这种由学校、联邦(州)政府、社会中介保障机构共同构成的质量保障体系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公正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培养对象的优选与考核,形成全员质量管理理念
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培养主体和培养对象质量的优劣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首先,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机制,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实行导师组指导模式,学术能力突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相互合作指导;实施导师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双师型导师的培养力度,保证农推硕士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落到实处。其次,完善生源选拔和考核办法,提高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实施以统一入学考试为主、复试为辅的招生机制。由于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职业性和实践性,大多复试流于形式,起不到质量把控的作用。应积极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环节改革,综合考核、择优录取,提高生源质量,真正实现学生和导师的双向互选。如加大推免研究生力度,发动本专业优秀生源报考并给予一定的激励,增加复试环节的比重等。再次,建立和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淘汰机制。借鉴美国的做法,对课程考核实行淘汰制,狠抓学风,让学生回归到专业学习的根本上来。在此基础上,完善与淘汰机制相关的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优秀成果评选、鉴定以及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等配套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特色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相对于全日制学术硕士学位而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质,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均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实务性、综合性、开放性及复杂多样性的特征。在培养目标上,学术学位面向学科专业需求,主要培养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人才,目的在于学术创新,侧重于理论性与学术性;而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主要培养产业部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其目的在于技术创新,侧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而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不仅要以一定的知识目标为基础,还需以专业技能为指引,培养综合能力为最高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呈现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技术化的特征。因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国际化的视野、战略性眼光,顺应变化的需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更加注重专业的训练与专业素养的养成,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落实实践质量
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和保障。在入口、出口把好关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实行目标管理,体现从重视事后评价到事前主动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在培养模式上,借鉴美国的做法,以协同创新为基点,在农业推广领域全面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实践技能。专业设置与职业紧密结合,体现应用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其次,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应用技术类课程、交叉课程的比重,提高技能与拓宽视野并举。要学习美国跨学院联合培养、自由选课的做法,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落实实践环节的课程学分,尤其是工科门类,可以适当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再次,创新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生产、科研、推广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材料编制。最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质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调查研究等不同的授课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注重教学效果的考量。加强实习阶段任务的落实,由实习单位的在职从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注重实践效果。
(四)倡导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全方位质量评价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绝大多数为公有性质,在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中,政府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官方评估机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社会中介机构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地位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首先,借鉴美国的做法,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以高校自评自改为基础、政府为辅助、社会力量为主导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只负责评估系统的认证和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及相关经费提供,以保证评估工作科学公正顺利进行。其次,优化学校内部对农推硕士培养的自我评价,实行自我管理与外部质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再次,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注重标准制定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强化农推硕士研究生教育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S.Webster.Academic Quality Rankings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7,(4):29-58.
[2]张跃华.美国专业学位发达的背后:量变质变规律的启
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涂俊才等.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
[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4]武晓维,朱中超,季燕.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举措及
启示[J].江苏高教,2011,(5).
[5]刘丽娜.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与借鉴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6]陈玥,马健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及启
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