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路径研究

2015-05-29邵凯隽李培培温晓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机制

邵凯隽 李培培 温晓

摘 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逐步由中央部属院校向省属地方高校迈进。文章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改革历程出发,阐述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并分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前瞻方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09-04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及改革历程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更是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在校生数也迅速扩大。图1为2001—201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及在校生数统计分析表,由图1可见,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里,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了3.88倍,在校研究生人数增加了4.68倍,无论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是研究生在校人数,我国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体制已不适应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整理下滑,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经费使用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继续深入发展。

图1 2001—201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及在校生数统计分析表

许多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逐渐意识到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在经过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推出了以完善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并于当年首先在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又扩大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7所大学,2008年又增加到全国47所研究生院高校,2009年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详见图2)。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近5年的时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个试点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深入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形成了部分具有一定学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及实践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已成为大势所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激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点内容。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时代要求

地方高校,一般是指在本省、市或本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并为本地区或本区域经济发展承担高等人才教育培养及输出,科研服务及服务于当地社会的高校。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招收博士研究生59852人,其中地方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13125人,地方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总数的21.93%;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共263所,其中地方高校168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占全国所有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的63.88%:全国普通高校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03364人,其中地方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260534人,地方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1.76%。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共486所,其中地方高校383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占全国所有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的78.81%(详见图3)。由此可见,地方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了相当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任务。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国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的高低。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背景下,地方高校同样面临着问题及困惑,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找到提升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图3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情况分析表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与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背景下,地方高校也同样面临如何通过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找到提升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与路径。在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不少问题与困惑。

1.缺乏理论指导与政策导向

地方高校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肩负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迫切希望通过培养机制改革,来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机构,提高培养质量。本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前尚未在全国所有地方高校中开展。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在探索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尚缺乏理论体系指导及行政政策导向。许多地方高校往往是照搬部分已经开展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的实施方案、工作经验及改革理论,缺乏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具体改革措施,缺乏对培养机制改革统一协调指挥、统一部署,从而造成改革推进不顺利,效果不明显。

2.参与者对改革的认知度不高

研究生教育工作参与者主要包括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校研究生、广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等三类人群。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所承担的重任及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成效;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直接实施对象及收益群体,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一般是指高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各二级学院、系部、教研室等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及研究生思政工作者等。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各项具体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对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细节、优势、问题及弊端,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通过对部分具有典型代表的地方高校(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宁波大学等)三类人群的调研工作,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参与者对于当前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意义、改革目标及具体改革措施等相关内容了解不清晰,并且存在理解误区。很多人将本轮培养机制改革单纯看成是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而非研究生培养总体机制的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存在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认知度不高的情况。

3.缺乏具体实施路径

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推出近8年时间,但因前期试点集中在部分中央、部属院校,多数地方高校对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还比较陌生。地方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路径选择、如何处理改革与现有研究生培养框架体制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广大研究生参加者改革积极性等问题上,都存在很大的困惑或误区。在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下,实施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培养机制改革具体路径选择上,尚缺乏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响应改革要求,并根据改革文件总体要求,积极主动投身于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根据学校自身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特点,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路径,并在不断改革过程中修正方案,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笔者对浙江、江苏、福建等部分省市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将各地方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工作中采取的一些共性措施及实践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及总结,目前各地方高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努力。

(一)建立校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培养机制改革工作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作为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以教育部有关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相关文件为指导思想,以部分试点高校的改革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为借鉴,成立全校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改革的实施及质量监控工作,制定改革指导性文件,明确改革的总方向、总目标及具体改革方案。在制定指导理论时,应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办学理念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划,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发展的瓶颈,充分考虑研究生培养参与者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具有鲜明地方高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指导思想,构建学校、导师与研究生三者之间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建立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新型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

(二)变革研究生招生方式,优化人才选拔模式

第一,开展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生招生名额向重点学科、高水平学科、特色学科适当倾斜,向科研学术水平高、科研项目经费多的导师适当倾斜。

第二,实行学校、学院及各招生单位联动机制。规范招生复试组织程序,加大复试成绩比重,加大导师参与研究生复试面试的机会及选择研究生的权限,确保高质量生源的选拔。

第三,将导师招生指标与导师科研经费、资格复评、带教质量等进行联动。将导师科研经费情况,资格复评情况,及指导研究生毕业授予学位情况等与招生指标挂钩,对上述条件未达标的导师提出黄牌警告,并予以限制招生或暂定招生的处理。对在规定年限内未有明显改观的导师,予以停止招生或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

(三)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实践:转变课程教学思路,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授课时间安排。在课程设置上须根据分类培养原则设置不同侧重点的课程,一是设置与科研训练、实践工作结合紧密的课程,如进展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类课程等;二是加强科研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如科研设计、统计学、文献检索等。在课程学习方式上,提倡课程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与实用性,以区别本科阶段系统性授课。增加专业讲座、专题报告、分组讨论等方式;在授课安排上,减少固定授课的时段,将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实践工作相结合,让研究生科研工作、实践轮训中发觉自身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之处,需通过课程学习补充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及目标性。

2.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实践: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研究生导师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通过指导研究生申请立项课题来了解课题的立项过程、内容及意义,并就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设计课题,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善设计的科学型、逻辑性和探索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使研究生能了解科研工作基本过程,即查阅文献、题目选题、立项、科研方案设计、实验线路、分析汇总及论文撰写等。并在制订培养计划、论文开题及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中加以指导帮助,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思维,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在培养科研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要素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培养的是专业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应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吸收和开展专业新技术、新手段的思维和意识。因此,应重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训。一是在科研及实践工作中,加强研究生对本专业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二是鼓励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前沿的专业讲座,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新进展;三是在条件允许下,多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拓宽思路。

3.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

一是实行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型技术人才,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要做好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工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侧重点的培养方案。二是积极开拓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和实习工作。通过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通过实践实习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动手能力。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考核及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四)探索以科研为主导的新型导师责任制

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改革,是本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改革,首先要明确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担负的责任、扮演的角色、履行的义务。开展导师责任制改革应明确以下三点。

1.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权。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专业上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科学道德等方面也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制还要努力通过科学研究这一核心将导师和研究生的利益联结起来,不仅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责任,导师的科研水平、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都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导师制改革目标是构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新型的和谐关系,突出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紧密结合,突出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经费资助、人文情怀等方面的新型关系。

明确以上三点,探索以科研为主导的新型导师责任制的改革实践,主要如下。

1.探索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培养质量。一是制定各类导师的遴选办法及导师复审办法,强调研究生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获得的科研资助经费及指导研究生的带教水平。二是转变导师培养观念,增强导师“以科研为主导”的培养意识,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三是定期开展导师培训会议,通过政策宣传、大家讲坛及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导师指导水平。

2.提高导师教学科研管理的自主权。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更多的自主权。让导师更多地参与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招生工作、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生科研方向及内容的选择等。在提高导师带教自主权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既负有培养、资助的责任,也负有监管的责任;既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及创新思维的培训,也要关心研究生的个人生活、思想动态及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3.创新导师团队,建设复合型导师指导方式。近年来,导师指导方式由传统的单一指导方式向导师小组或导师团队指导等复合型导师指导方式发展。导师小组或导师团队的指导方式,不仅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有利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同时也避免了单一导师在研究生指导中出现的偏差问题。

(五)建立新型研究生奖助与激励机制

本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行新型研究生教育经费分配制度,改革传统的平均化研究生资源的配置模式,将国家财政拨款经费、学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导师资助经费以及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其他奖助学金等经费实行重新配置,建立新型研究生奖助机制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研究生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的各类资源,从而达到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培养质量的改革目的。

1.从“公自费”模式向奖助学金模式转变。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实行全面收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要逐步实行从传统的一考定公自费的模式,向以奖助学金资助模式转变,即取消研究生入学公自费,实行全面收费;同时以奖学金方式对研究生进行资助,使研究生所获得的奖助学金能够抵充90%以上的学费;同时,研究生还可通过“三助”制度、导师资助等方式获得数额不等的助学金。

2.实行以研究生综合测评为基础的动态奖助学金管理制度。在实行研究生奖助机制及激励机制的同时,制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研究生综合测评方法,通过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工作、临床轮训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测评,按照一定的分值比例,得出相应的奖助学金额。将奖助激励机制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相结合,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加大对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科技创新及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

3.创新人才培养激励及淘汰机制。在研究生奖助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让研究生教育有限的资源,向创新人才培养倾斜。

四、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前瞻方向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改革也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质疑。地方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必须根据学校、专业、学科特点,统一顶层建设,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以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改革主要目标,以优化培养结构、激发培养热情为改革方向,以规范政策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为改革保障,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激发研究生教育的内在潜力,提高研究生培养总体质量,并为今后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

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09]1号)[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836/201002/xxgk_82758,html.

[2]杨卫,来茂德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

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3]吴晓求,宋东霞等.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研

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4]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10).

[5]陈花玲,吴宏春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初

步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

[6]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

育研究,2008,(4).

[7]钱增瑾,张建宇.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

[8]常军胜.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机制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