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5-05-29李录平张拥华田兴洪
李录平 张拥华 田兴洪
摘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状态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专业状态评价的先决条件。本文根据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专业状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了评价本科专业状态的指标体系,阐述了各级指标的内涵及其计分方法,旨在为了解本科专业状态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专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18-03
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在运行过程中,在某一瞬间由专业随外界作用条件和专业内在因素的不同组合关系所决定的专业内部特征的综合称为专业状态。
本科专业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础,其教学状态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本科专业的状态评价,一方面,能够促使各专业及时总结建设与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调整专业建设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全校各专业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将更多优质资源投入到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
高校本科专业因学科属性多样、培养定位多元、社会影响多维等原因难以进行系统状态评价,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为分析基点,在分析本科专业系统功能层次结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系统量化评价专业状态的方法,为全面分析和掌握专业动态状态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本科专业状态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为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本科专业建设状态,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立足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文件解读,并结合高等学校资深教育教学专家等管理经验,为高校本科专业的状态评价制定较为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应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发展性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体系设计。
(一)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是指构建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评价过程以及评价方法选择,都需要符合实际。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要贴近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二是要符合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三是要采用科学方法收集评价信息,以事实为根据和基础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本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坚持科学性原则,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切忌主观臆断;二要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切忌依据片面的信息作结论;三要切忌评价者根据自己对评价对象的了解和认识定位被评者,从而使评价“移位”;四要尊重被评者个体的差异性,切勿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种模式的一刀切。
(二)实用性
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本科专业状态评价指标应符合高校自身特点,满足专业发展实际需要。高校的组织形式、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与领域等均有所不同,在专业评价指标的门槛值(阈值)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
为此,在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除制订各指标的基本标准外,在一些特殊指标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水平高校的特殊性,从而设置相应的标准,以指导各专业充分发展与建设。
(三)可操作性
专业状态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围绕“评什么,如何评,通过何种手段获得评价数据,评价结果如何应用”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具体进行考虑和设计。在专业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考虑得越详细、具体和全面,获得的评价结论将越准确和实用。
同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还需考虑选取的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具体的评价实施过程中易于获取、整理与分析,这样的指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指标。
(四)发展性
一个合理有效的本科专业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其设计要经过综合考虑、反复修改、全面平衡的过程。同时,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身的动态发展,决定了专业评价指标设计也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因此,专业评价指标设计应根据教育教学的新理论、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评价指标以及其体系,都需要具备发展性,随着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不断做出调整。
二、本科专业状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高校本科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因此,本科专业状态评价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评价指标体系也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其中,第三级指标是根据专业的状态特征指标计算出来的,第二级指标是根据第三级指标的局部加权计算出来的,第一级指标是根据所有二级指标加权计算出来的。借助层次结构模型,不但可以实现专业状态的整体定量评价,还可以判断出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实现专业建设薄弱环节的公正、准确定位。
假设第三级指标用xji(其中,i表示三级指标的序号,j表示二级指标的序号)表示,第二级指标用ykj(其中,k表示一级指标的序号)表示,第一级指标的计算值用z表示。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计算方法为:ykj=∑xji,z=∑yk。
本科专业状态评价的基本过程为:收集状态基本原始数据→计算三级指标→计算二级指标→计算一级指标→给出定量评价结果→给出定性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图1 本科专业状态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三、本科专业状态评价指标的内涵及计算方法
(一)专业办学成效与社会影响
1.专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率主要考核毕业生就业时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就业率大小,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定位的吻合程度,毕业生一年内变换就业单位的比例。其中,就业率大小以该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大小及变化趋势来考核;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定位的吻合程度,以该专业近三届毕业生中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定位相吻合的比例大小来考核;毕业生一年内变换就业单位的比例,是指该专业近三届毕业生中,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就业单位的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比例。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考察专业的就业情况,即该专业的产出情况及其办学质量与效率。
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主要考核本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和新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分别用毕业生满意度和第一志愿录取率来评价。其中,毕业生满意度指标主要用该专业近三届毕业生中对本专业表示满意的学生人数占总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及该比例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考核。新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用第一志愿录取率指标考核,主要考核该专业近三年招生中,平均第一志愿录取率的大小及第一志愿录取率变化趋势。该项指标主要考察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满意程度,从侧面体现该专业办学的社会影响以及该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认可情况。
(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专业师资队伍状况的考核主要从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和专业带头人情况两个方面来进行。
1.师资队伍总体情况。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队伍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
师资队伍数量从绝对数量大小和生师比两个方面考核。一方面,专业专任教师绝对数量不能低于一个数量阈值;另一方面,计算该专业的实际生师比,考核实际生师比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生师比合格标准、学校平均师生比之间的差距。
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分别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比例来考核,其中在本科第二批招生的学校以考核前者为主,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的学校则以考核后者为主,且两者的绝对数值不能低于一个数量阈值。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和初级职称教师比例来考核。对于本科第一批招生的专业,增加正高职称教师比例考核指标,其中对于所有专业,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也必须规定一个数量阈值。
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主要考核专业教师的毕业学校的多样性。该指标的计算与考核方法为,计算同一所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占总专业教师的比例,其中百分比最大的数值不能高于设定的阈值。对于本科第一批录取的高校,还应该增加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该比例不能低于一定的阈值。
2.专业带头人情况。对于专业带头人的考核,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考核其基本条件和学术水平,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性考核为主。专业带头人应该符合如下基本条件:毕业于相同或相近专业,具有研究生学历,教授职称,从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10年以上,热心于本专业办学与教学改革研究。一个合格的专业带头人,其学术成就方面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为本专业相关学科带头人或重要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或论著,或取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在本专业有一定的学术造诣。
(三)教学条件
1.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条件的考核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生均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实验用房面积,培养方案规定的实验项目开出比例。生均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实验用房面积和可开出实验的比例均不得低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合格”标准,且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不能将用于科研用途的设备值计入其中。
2.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的考核,既要关注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又要关注基地的建设水平。实践基地数量指标用“每百名学生拥有的实践基地个数”来度量,其实际计算值最低应该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合格”标准。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主要考核现有实践基地中,是否拥有立项为省级及以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实践基地中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否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实践基地接受本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周期。
3.图书资料。图书资料的考核以“生均馆藏图书册书”、“生均电子图书量”、“生均专业图书资料册数”等指标来考核。这项数据的取得,单一专业想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从学校层面整体进行核实,而专业则应侧重做好生均专业图书资料册数。
(四)依托学科
该类评价指标用于考核该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主要观测点为依托学科整体水平和本专业教师在学科中的学术地位。
1.依托学科的整体水平。该项指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观测点包括:学科平台建设,高水平学术成果。其中,“学科平台建设”主要考察该专业的主要依托学科拥有被立项为省级及以上的平台建设项目(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生学位点)情况;“高水平学术成果”主要考察该专业骨干教师近年人均主持的高级别研究项目数,人均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和人均取得的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数量。
2.本专业教师在学科中的学术地位。该项指标主要考核本专业教师在相关学科中的学术地位。考察指标有:该专业教师被列为依托学科的主要梯队成员的数量,该专业教师主持或为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依托学科主要研究成果的情况。这项指标主要考核专业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高低,也能充分体现该专业所能达到的学术水平高度。
(五)培养质量
该类指标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核。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该指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观测:学生基础课成绩,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情况。其中,学生基础课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评价:该专业当年毕业生的主要基础课程的平均成绩在全校同名课程平均成绩中的排名情况,以及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基础课成绩稳定情况及上升趋势情况。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情况主要考核该专业当年毕业生的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占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比例。
2.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指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观测: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及获奖情况,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情况。计算的定量指标有:该专业当年毕业生人均在校期间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的项目数量;该专业当年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实践达到4周以上的比例,生均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社会实践奖励项目的数量等。
本文在分析高校本科专业系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厘清了本科专业建设状态的影响因素,构造出本科专业状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定量评价专业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三个层次,分别称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本文对各评价指标的内涵进行了定义与说明,提出了各级指标的观测点与定量计算方法。本文通过对本科专业状态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整体结构的设计,意在构建一个适应地方普通高校评价本科专业的指标体系,从而更清晰、明确地指导本科专业开展建设,使得各高校能准确了解各专业的建设现状,了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在全校范围内能有据可依地、有效地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纯国,习海旭.应用性本科专业内部评估指标体系研
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杨林,何兆益.高校内部专业状态监测评价模式的构建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4).
[3]王庚华,邱岩,闫荣富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路径分
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2).
[4]温晓慧,丁三青.论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
基于产业结构动态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
[5]郑孟状,李学兰,林上洪等.探索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
化机制———以宁波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