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语文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2015-05-29尚建乐
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把语文学习由课内推及到课外,由课内研究推广到课外阅读研究及课外实践研究,对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能使课改园地的这株奇葩根植的土壤更肥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些摸索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活动课;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07-01
1.语文课研究性学习
1.1针对性原则。研究性课题的提出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选择研究性课题时,一定要想想课题能否凸现这一三维目标。
1.2趣味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不是来自于教师作业布置的外推力,而是产生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内驱力,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使然,这就看课题能否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1.3实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特别是要把学生的人格、态度、情感、审美、行为等素质的发展均纳入课程目标的范畴来考虑、实施,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语文课实施的意义
2.1教师在语文教学时,既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将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学习、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情感、参与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反映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语文,才是对新课程精神的真切领悟。
2.2语文新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活动课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3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语文活动课正是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3.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及其效果
3.1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一旧的呆板教学模式。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在课堂45分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2学生身边的事物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一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有一次,我与学生谈及外教老师的有礼及个别学生的不懂规矩不懂礼貌时,我们都感慨不已,认为有辱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美誉。何不把"寻礼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于是我安排学生去读孔子孟子及记录其言行的作品,对中国的"礼"来一个寻根刨底。学生很感兴趣,做了大量的阅读工作,在"寻礼"的同时也变得知礼懂礼了。二是学生平时兴趣所在。现在的学生兴趣特别广泛,就课外阅读来说,较之名著他们更喜欢流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上,教师只要指明方向和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效果是非常好的。
3.3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形式。仅以一本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语文课本,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寻找一种既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本呢?我认为校本课程及校本研究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教授《氓》时,看着学生对爱情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尴尬,我很感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魅力是永恒的,爱情又是青春期学生最感兴趣的话,如能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材料开发一个校本课程,岂不既能提高学生诗歌赏析能力,又能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呢?于是我把《诗经》中的爱情诗筛选出来,分类整理成一本青春期爱情教材,我给它起名叫《爱情历程》。学生通过学习这本校本教材,既领略了上古时期人们原初而质朴的爱情,也提高了诗歌赏析能力,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爱情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实践与反思
阅读课由教师主导,主导什么?主导学生去思!要助思,勿堵思。怎样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呢?
4.1谈到语文课,人们想到的就是背景介绍,作者简介,段落分析,中心思想,这些枯燥的内容让学生对语文课心生厌恶。为什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每年人均阅读量却只有4.5本,不及犹太人每年人均阅读量的十分之一。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学习不是在从事教育,而是在从事训练,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生活,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阅读,远比教孩子如何去做重要的多。教孩子阅读自己喜爱的杂志让学生在愉悦中快乐地学习知识,这正符合"大语文"的教育思想。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报刊杂志,养成阅读好习惯,就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学习语文,提升素质。
4.2撤出讲台,角色互换。传统教学中教师离不开讲台,撤除讲台后,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从讲授者变成了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由学生主宰,从而把互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发挥到了极致。完全以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调动学生为核心,充分实现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倡导学习自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积极参与学习,能力大幅度提升,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种变革,波及到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乃至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推进。
4.3带着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去学习,向浩渺的书本学,向自己的学生学,向优秀的教师学;带着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去实践,在课堂上验证理论,收获灵感;带着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不知疲倦地"与课堂对话","与文字对话","与自己的心灵时话",在研究与反思中记下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受。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研究中,也获取了一些教研信息,积累了诸多教学案例,获得了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一点动力,也品味到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丝丝幸福。
5.结语
结合各地教师生动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课堂感悟,对有效语文教学的整体思考。我觉得,教育改革的理由千千万万,让学生获得发展最为根本;教学创新的方法数不胜数,追求有效才是重点。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收获、获得发展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而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其"有效"要体现出对"人本"的关注,时"语言"的关注,时"过程"的关注。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人本意识",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唤起学生主体尊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有成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在学习中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学习方法,习得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廖仁元,刘健,胡芳强.关于对许市镇中学的考察报告[EB/OL]2011-05-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d793310100qyzy.html
[2]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及构成要素[J].教育探索,2003,01:30-32.
[3]何耀云.论研究性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01:45-46.
作者简介:
尚建乐(1970.11-),女,河南许昌人,职称:讲师(中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