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图及P300的影响

2015-05-29郭晓彦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5期
关键词:脑电图脑缺血康复训练

郭晓彦

(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脑缺血在急性期时可诱发突发性事件,患者在发病后所出现的后遗症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1〕。有研究显示〔2〕,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缺血后遗症,强化运动、行为及感觉能力,提高预后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图及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测定,旨在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脑细胞功能及脑血流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缺血患者70例。纳入标准:①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理病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确诊〔4〕,且经磁共振成像(MRI)及CT证实;②格拉斯吾昏迷评分(GCS)高于8分;③首次发病;④年龄在80岁以下。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史及意识障碍者;②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5~76〔平均(62.5±4.3)〕岁;病程1~10 d,平均(3.4±1.2)d;疾病类型:脑梗死20例,脑血栓10例,血栓伴栓塞5例;病损部位:右侧病损13例,左侧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5~75〔平均(62.3±4.2)〕岁;病程1~10 d,平均(3.5±1.2)d;疾病类型:脑梗死18例,脑血栓12例,血栓伴栓塞5例;病损部位:右侧病损14例,左侧2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损部位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血液扩容、脱水、营养神经及调节脑细胞代谢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早期康复训练:①制定早期康复计划。(1)参照Brunnstrom恢复理论,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制订出针对性的5阶段康复计划。(2)阶段1时,主要指导患者预防或改善痉挛,避免并发症的出现;阶段2时,抑制联带运动、抑制或降低痉挛,通过正常运动方式训练;阶段3时,抑制代偿动作及异常运动模式,尝试分离运动;阶段4时,尝试多种结合运动模式及分离运动模式;阶段5时,改正错误的运动方法,建立运动组织方案,加强运动活动速度及精细活动能力。②早期康复计划的实施。(1)摆放良肢位:调整肢体至功能位,避免足下垂内翻及异常模式。(2)变换体位: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避免肢体长时间受压而形成压疮。(3)活动关节:促进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的恢复。(4)坐起训练及坐位平衡:首先展开静态训练,之后逐渐加大幅度转为动态训练,同时强化负重能力及坐起能力。(5)坐起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通过Bobath法进行坐起练习,在平行杠中行负重能力及肢体平衡训练,同时配合翻掌、十指交叉上举、伸腕、屈腕及手抓放等功能性训练。(6)步行训练:当患者下肢负重能力有所增强后,可采取迈步、上下楼梯及越过障碍物等训练。此外,为了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及对训练的积极性,可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血流动力学:通过脑图成像设备对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指标进行检测,将CMHZ探头置于枕窗及颞窗探测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监听血管杂音记录血管的平均流速。②脑电图:通过脑电地形图仪对两组患者的脑电图进行检测,以双极与单极导联描记,以耳垂为参考电极,0.3为时间常数,均行睁、闭眼诱发及过度换气试验。③P300:在安静的状态下,通过P300视屏图仪,对患者进行Oddball序列刺激,对比两组P300潜伏期检测结果。④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理病会议制定的评分标准〔5〕,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病残程度0,神经功能缺损分值降低>90%;显效:病残程度1~3,神经功能缺损分值降低46% ~89%;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分值降低18% ~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分值降低<18%或增加≤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增加>18%。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对比 研究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对比(x ± s,n=35)

2.2 两组患者脑电图频段功能谱对比 研究组脑电图β、δ、θ的功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α的功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电图频段功能谱对比(μV2,x ± s,n=35)

2.3 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测定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P300潜伏期时间对比〔研究组(365.45±30.52)ms,对照组(364.56±30.41)ms〕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经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后,P300潜伏期时间〔(321.12±28.52)ms〕显著低于对照组〔(348.65±6.32)ms〕及治疗前(P<0.05)。

2.4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P<0.01)。

3 讨论

急性脑缺血是指脑的短暂性血液供给不足,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动物实验已证实功能恢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机体的运动功能〔6〕。研究显示,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使脑损伤组织转复,同时也能辅助细胞树突发芽〔7〕,这为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8〕。

本研究结果与陈红霞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血流量,改善尚存活的脑组织,促使脑组织血流量转复,这对脑缺血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通过P300检测发现,由于脑缺血后因血管阻塞所致的区域性断流、低灌注、脑功能硬化、过度灌注损伤、脑水肿等因素,使脑病灶及周围区域的脑血流量降低,在长时间缺氧缺血状态下,可诱发脑电活动异常。通过监测脑缺血患者脑电图改变可以评价脑缺血患者的脑细胞功能情况。提示随着脑缺血症状的有效改善,患者脑电图功率提高,脑细胞功能也见明显加强。P300标志着皮层活动的结果,与感觉、知觉、理解、记忆、判断、学习、智能及推理等心理过程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是人们对客观事件的反应〔10〕。表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对脑血流量、脑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改善,使患者的感觉、运动及行为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加强,继而改善了病损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也为早期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11〕。此外,本研究证实了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1 白 蓉,梁雪琴,王魁花,等.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及BDNF、CaBP-D28k表达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21):33-5.

2 马玉萍,李晓华,闫晓洁,等.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6):2554-5.

3 李 超,温红梅.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后轴突再生及Nogo-A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72-5.

4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 杨永枝,彭秀丽.心理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7(14):119-21.

6 朱桂芳,曾满萍.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6(2):72-4.

7 范宁宁,赵瑞波.远端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180-2.

8 郭心磊,孙芳玲,艾厚喜,等.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大脑皮层EphrinB2信号表达变化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2):129-32.

9 陈红霞,郭友华,谢仁明,等.康复训练结合益气中药对气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188-91.

10 Yang H,Guan C,Chua KS,et al.Detection of motor imagery of swallow EEG signals based on the dual-tree complex wavelet transform and adaptive model selection〔J〕.J Neural Eng,2014;11(3):035016.

11 贾爱明,胡文梅,张 红,等.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急性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12):1933-5.

猜你喜欢

脑电图脑缺血康复训练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