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

2015-05-28谢忠林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路径

谢忠林

摘 要:本文以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良村小学作为个案研究,探究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以及地方民族意识的培养路径,提出加强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探究对小学生在原来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地方民族教师,从当地民间文化渗透着手,在小学课程中普及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知识等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培养路径

民族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对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的认识或看法,是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本文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主要从中华民族这一国家认同意识层面、本民族的文化认识和认同意识方面阐述。

笔者以广西宜州市刘三姐镇良村小学作为研究点,经过在此所学校从教多年所了解的情况看,小学虽未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但在教学中教师会加入讲解一些地方民俗内容;在民族语言方面,20世纪初期以来,小学生的日常交流由以前使用壮话(地方方言)到桂柳话(地方官话)的转变,近两年转变到使用普通话。由于师资原因,了解地方民族民俗的老教师相继退休,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途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良村小学基本概况

良村小学地处宜州市刘三姐镇,位于宜州市城北区西北部,距离宜州市区6公里,2014年硬化水泥路修通。现学校小学生总数为274人,以民族成分划分,其中壮族233人,占85%;仫佬族41人,占15%。良村小学是撒点并校,生源来自于良村村公所17个自然屯、岩田村公所15个自然屯、飞高村公所12个自然屯、乍洞村公所14个自然屯、拉甫村公所5个自然屯。良村小学是寄宿制学校,住宿生有132人,占48%,政府每年下拨3.5万元作为寄宿制学生困难补助,解决学生生活问题。良村小学开设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程。

二、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国家教育的导入

良村小学每周一早上全体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仪式是传达民族精神的载体,起到传承、延续的作用;国旗是中华民族文化这一精神文化在物质上的形象象征,是物化了的精神,是凝聚力的象征。学生通过在仪式中奏唱国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初步印象,通过对国旗行注目礼而受到作为中华民族成员这一身份认同的潜意识熏陶。之所以称为潜意识熏陶是因为小学生尚处于人生价值观尚未成熟没有理性判断的年龄阶段,但在意识里却留下了一丝中华民族的印记,随着年龄和自主意识的增长及国家教育的深入,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国旗和太阳一同升旗》的学习,这个印记会逐步清晰,并烙在心里。

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语文科目对小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在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通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形式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来源,如《女蜗造人》、《炎帝的传说》、《尧帝凿井》,《炎帝创市》、《“年”的来历》、《重阳节的传说》等;中华古诗词、古今名人事迹、建国英雄史则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堂。在形成意识架构后,小学生进入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国家教育的导入在语文科目内容上进行了分类,五年级包括童话世界、人与自然、难忘的岁月、真诚的心、中华文化、名著之旅;六年级包括童话寓言传说、中华文化、温暖的记忆、民族之魂、科学与发展、名著之旅。通过比较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来看,小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连同现代国家教育层层递进,逐阶段深入。

正如著名的人类学家结构功能主义代表者马林诺夫斯基阐述的,人类文化是整体结构性的,把任何一部分从整体抽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是徒劳,是断裂,是分隔,同时也具有现实功能意义的作用。国家把中华民族文化作为教育体系一个重要内容,从整体出发,单项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习。从幼儿受教育心理及承受角度看,是逐层递进、逐渐深入,课堂作为传递国家文化,渗透国家认同意识的载体,通过课本及国家教育者的阐述,一种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等意识由衷形成。

(二)地方性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性似乎越来越淡化,如何在文化共融越来越深刻还保持相对的民族独立性?如何从幼儿教育开始普及到全国民?国家从法定节日如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着手,以放假、庆典、庆祝等方式传达国家意识,渗透认同观念。而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杂居的刘三姐镇,地方性社会文化对小学生影响极其深刻。从民族语言的影响、民族歌曲的渲染及传统民族节庆的意识植入可以看出。

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本族人赖以沟通、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表现。语言的丧失意味着重要的民族特征的消失,是民族消亡的必然。良村小学生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市场高度经济化,外出务工及地方人口流动使得通婚圈范围扩大,这直接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外来文化即外来语言的植入,为了便于沟通,日常的交流由以前使用壮话到桂柳话的转变。在家里或村里,小学生普遍使用桂柳话,少部分跟上了年纪的老人交流时使用壮话,但比例不高。随着国民意识的提高及国家倡导使用普通话,近两年交流语言又转变到使用普通话,小学生在学校内全部使用普通话,部分家庭如母亲或父亲是外省人嫁娶过来则用普通话交流。通过笔者的调查访问,使用官方语言或国家语言会让小学生及家长自豪感上升,认为是“有文化”、“懂道理”、“重视教育”的表现。当地民族语言的逐渐消失是民族学者不愿看到的事实,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缺少当地语言环境。虽然小学生都理解地方语言表达的意思,但不再使用当地语言表达,为了家庭、当地社会的良好沟通他们选择对方可以直接理解的国家语言,而不是经过费一番力气才能理解到含义的地方语言。

对良村小学生进行调查“是否会唱民族歌曲,如壮语歌?”答案“不会”占80%,“会一点”占10%,“会”占10%;“是否听过民歌,如壮语歌”,答案“听过”占90%,“没听过”占10%。由于地处刘三姐故乡,对于歌仙刘三姐文化良村小学生早有耳闻,家中老一辈曾经也有“走坡”习俗,发展至今虽然“走坡”已经成为历史,但恰逢缔结婚姻、庆生等喜事民间还有对歌讨热闹的场面。除了每逢三月三、重阳节等每月一节庆,平日里宜州市中山公园内有爱好唱山歌的人们以歌会友唱起山歌,就连喝醉酒的小学生的父辈们也喜欢酒后唱点山歌陶冶气氛,小型市场上刻录好的山歌碟子,几乎每位老人家手里的那一台唱响山歌的收录机……这些社会文化伴随着良村的小学生们成长,他们的记忆符号里有这些深刻的痕迹。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成正是“多元”和“一体”的融合,56个民族实体各自发展自身特点,形成多文化、多语言、多风俗等特性,在对外中以汉族为核心形成凝聚力,弘扬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因此,民族的特性是针对地方本民族而言,民族共性是指意识上升的最高阶层即中华民族这一认识。没有共同的认同谈不上文化的传承,故认同是当前社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认同本民族文化,更是肩负着传承重任的前提。民族文化的传承靠下一代,但深受异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殖入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丧失了民族性,同一性越发明显。我们不能自觉接受外来文化的殖入,而是想方设法让小学生自觉传承自身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认同意识。通过给予学校教育应有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场域的作用,引进本地民族教师、开设民族课程、把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相互结合等方式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

当前民族地区很多乡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整体呈现老龄化,而且大部分都是外来教师,都是“不留校”,即早上到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回家。国家、省教育厅近两年在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上也着力于考虑本地教师的培养,如果引进本地民族教师,会有利于在课堂上结合民族文化进行阐述,本地教师了解当地文化及风土人情,懂得当地语言,这也是影响农村教育师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的课堂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在对一些可行性方法探究后,笔者提出可在音乐课中学习当地民族音乐,如在小学音乐课堂学习壮歌、仫佬歌等民族歌曲的唱法、对唱的技巧、歌词的谱写等;在体育课主要学习地方民族体育项目;开设一些地方民族风俗课程。在专业性地方民族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把地方民族文化与国家教育相互结合,带领学生参加地方民歌比赛、参与民间表演活动、参加民族体育比赛,以赛促进地方文化的学习,诱发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发性养成。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秀丽.蒙古族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社会科学,2011,(S1).

[3] 付丽和,呼吉图.论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以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边远地区蒙古族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21-23.

[4] 段玥婷,刘晓斌.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意识现状——以德宏地区五种世居少数民族中学生为例[J].南方论刊,2014,06:55-57.

[5] 唐正.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6] 吴桐舒.瑶族地区小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学校生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7] 黄艾.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8] 侯汝艳.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路径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