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研究——以西部9省(直辖市)为例

2015-05-28原志华刘宇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排放量旅游业交通

原志华,刘宇峰,张 曼

(咸阳师范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威胁无疑是当前社会最突出的风险之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非常明显[1],而人为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因此,“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等一系列有关“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已有国内外学者围绕低碳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人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3-7]、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因素分解[8-9]、碳排放的调控机制[10-14]等方面。

旅游业在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无烟产业”,因其具有资(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15]等诸多优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阶段旅游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人为排放总量的5%,且在未来几十年内,旅游业(航空业除外)的碳排放量将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16]。旅游业碳排放是基于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排放的CO2。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第一大产业,其巨大的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对“低碳旅游”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步成为科学界的重要命题。虽然有关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测算,尚属科学界公认的难题。迄今仍有许多学者就旅游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等问题做了诸多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如石培华[17]等人以中国为例,对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进行了初步估算;魏艳旭[18]等基于交通客运周转量时间和截面数据对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区差异性进行初步估算;赵先超[19]等对湖南省旅游业的碳排放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脱钩效应;王凯[20]等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魏卫[21]等以广东星级酒店为例,对其推广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今后旅游业碳排放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综合来看,在研究区域上,多数研究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问题的宏观层面,而对微观层面尤其是省域范围旅游业碳排放、各旅游行业碳排放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则相对薄弱;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旅游目的地CO2排放量的估算等方面,缺乏对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各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然而,弄清旅游各行业的碳排放贡献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在经济增长前提下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关研究表明[22],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是碳排放较高的两个行业,其中,前者的CO2排放量占整个旅游行业的75%[23],在我国这一比例为67.72%[23]。因此,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研究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课题。基于此,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直辖市)为例,定量研究了旅游交通的CO2排放量,并分析了其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省份旅游业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估算方法

目前,关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测算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计算方法。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来估算旅游交通的CO2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20]

其中Ct表示第t年旅游交通CO2排放量,单位是kg;Qit为第t年i类交通模式(公路、民航、铁路、水运)的客运周转量,单位是pkm;αi为第i类交通模式的CO2排放因子,fi为第i类交通模式的客流量中旅游者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中α和 f的取值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18],即公路、民航、铁路、水运的α值分别是 0.133、0.137、0.270、0.106 kg/pkm,f 值分别是13.8%、64.7%、31.6%、10.6%。

1.1.2 脱钩关系分析方法

德国学者 Weizsäcker和Schmidt-Bleek在20 世纪末期最先利用脱钩理论研究了全球的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脱钩问题[24]。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期望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达到“脱钩”状态,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的脱钩指数模型有两种,一是OECD提出的脱钩指数[25-26];二是Tapio脱钩指数,即针对交通容量和经济增长提出的脱钩弹性系数[27]。本文在Tapio脱钩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表1 脱钩指标体系[28]

1.2 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到的旅游交通(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客运周转量及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广西9省(直辖市)的统计年鉴(1999—2013)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9—2013)。

2 分析结果

2.1 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估算

根据前文计算公式(1),本文估算了9省(市)的旅游交通(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水运)CO2排放量,各省(市)1998—2012年的旅游总收入及旅游交通CO2排放量变化趋势(图1)。

由图1可知,9省(市)的旅游经济在过去15年均表现出幅度不同的增长趋势,其中,四川、云南、广西、陕西、重庆5省(市)的旅游总收入自1998年以来一直高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个省份,且四川、云南等5省(市)的旅游总收入自2004年以来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四川,其平均年增长速率自2004年以来达到282.68×108元/a;新疆、甘肃、青海、宁夏4省的旅游总收入在最近15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缓慢的增长态势,其中,新疆和甘肃的旅游总收入与青海和宁夏相比,在2010年以后才有了较为显著的增长速率,平均年增长速率分别达到196.00×108元/a和117.00×108元/a。与此同时,各省(市)旅游交通的CO2排放量在过去15年里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四川依然是旅游交通CO2排放量最多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其在2012年达到了5 919.72×103t,比研究基期1998年增长了315.52%,CO2排放量平均值及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 721.01×103t和298.50×103t/a;重庆、陕西、新疆、云南、广西、甘肃、宁夏、青海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 121.19×103、115.62×103、112.55×103、85.74×103、73.88×103、49.32×103、21.85×103、18.86×103t/a。由此来看,四川在最近15年的CO2排放量平均值及平均增长速度是排在末尾之青海省CO2排放量平均值及平均增长速度的12.85倍和15.83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旅游交通的CO2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对于增长速度较快的四川、重庆和新疆3省(市),这样才能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降低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目标的潜在压力。

图1 1998—2012年各省(市)旅游总收入及旅游交通CO2排放量

2.2 旅游交通CO2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分析

根据前文公式(2),计算了1999—2012年9省(市)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并得出各省(市)各年份的脱钩状况。依据过去15年旅游经济总体收入情况,将9省(市)分为高(四川、云南、陕西)(表2)、中(广西、重庆、新疆)(表3)、低(甘肃、宁夏、青海)(表4)3类。

从表2-4可以看出,旅游经济最发达的四川、云南和陕西三省,云南和陕西较四川的脱钩情况相对较理想;对于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广西、重庆、新疆,前两个省份的脱钩情况较好而新疆则较差;旅游经济发展较差的甘肃、宁夏和青海,宁夏的脱钩情况最好,其次为甘肃,最后为青海。1999—2012年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具体表现为:9个省(市)均以弱脱钩为主,即绝大多数年份处于一种较为乐观的状态,其中陕西、宁夏、云南的情况相对而言是最为理想的,在过去的14年中,只有2年出现不可持续状态且都在2005年以前,而其余12年都达到或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且在2005年以后都处于理想或较乐观的状态,说明自2006年以来,3省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出现恶化现象,是较为和谐的;四川、广西在过去的14年中有3年表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中广西从2008年开始一直稳定在弱脱钩状态,形势可观,而四川则是在2003年以前一直保持着弱脱钩和强脱钩,2003年以后脱钩弹性起伏不定,在2004、2008和2011年分别出现“增长连接”、“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甘肃和重庆在1999—2012年中有4年为不可持续状态,前者在2009年以后始终稳定在弱脱钩状态,后者在2002年前保持着弱脱钩,2002年后连续两年(2003、2004)的情况不容乐观,此后除2007和2011年外基本上稳定在弱脱钩状态;青海和新疆2省的脱钩形势相比其他省份是最差的,在研究时段内,二者分别有5年和6年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脱钩”状态,且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均存在这种情况,形势令人担忧。

表2 旅游交通CO2脱钩指数相关指标(陕西、甘肃、宁夏)

表3 旅游交通CO2脱钩指数相关指标(青海、新疆、四川)

综合来看,9省(市)在研究时段内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关系既有相类似的地方,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与多种自然和人为、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如2003年的SARS危机,对绝大部分省份旅游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除四川和云南2省外,其他7省(市)在2003年的旅游经济均为负增长,因此也均出现了“衰退连接”“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的情况;从国家及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方面来看,几乎所有省(市)自“九五”“十五”以来都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游客的接待数量逐年提高,从而导致旅游交通CO2排放量有所增大,在其增长速度大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负脱钩”等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然,近年来“低碳旅游”发展热潮的逐步兴起、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推广、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等都对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逐渐趋于“理想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各省(市)的区位及旅游交通产业结构差异也是导致脱钩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如铁路的碳排放系数(0.270 kg/pkm)是最大的,那么旅游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的省份在游客周转量等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其CO2排放量是相对较大的。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定量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9个省(市)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1998—2012年,9个省(市)的旅游总收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十五”末“十一五”以来,这种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其中四川的旅游总收入在过去的15年里除1998年外均位于各省(市)之首,而且其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

(2)最近15年来,9个省(市)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同样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排放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重庆、陕西、新疆、云南、广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四川旅游交通CO2排放量的多年平均值是青海的12.85倍。

表4 旅游交通CO2脱钩指数相关指标(重庆、云南、广西)

(3)由9省(市)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知,旅游交通CO2排放量较多的省(市)基本上也是旅游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说明地区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脱钩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9省(市)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在研究样本期内均以弱脱钩为主,即处于一种较为乐观的状态;同时,各省(市)的脱钩弹性关系既有类似性,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这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地区旅游交通产业结构、特殊重大事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各省(市)的旅游交通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在研究时段内大都维持在弱脱钩状态,但是并未达到更为理想的情况,与我们所追求的“低碳旅游”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保证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及环境代价,如何让旅游业这种低耗能、低排放、低碳的“无烟产业”名副其实,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产业,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逐步制定并完善地方低碳旅游发展目标。

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大力宣传典型环保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改变旅游模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在旅游过程中,提倡采取公共交通、环保交通工具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量。

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力度,促使他们改变现有的旅行方式,增强环保意识和理念。

[1]IPCC.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1(1):19-22.

[3]RICHMOND A K,KAUFMANN R K.Is there a turning pai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energy use and/or carbon emiss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176-194.

[4]宋涛,郑挺国,佟连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07,27(2):156-172.

[5]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7):84-88.

[6]杨嵘,常烜钰.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脱钩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12):34-39.

[7]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8-13.

[8]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2(6):158-161.

[9]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10]LEUNG D Y C,LEE Y T.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Hong Kong[J].Ato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34(4):4487-4498.

[11]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12(2):109-115.

[12]周伟,米红.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J].资源科学,2010,32(8):1571-1576.

[13]王锋.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减排政策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4]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670-676.

[15]PATTERSON M,MCDONALD G.How clean and green is New Zealand tourism[M].Lincoln:Manaki Whenua,2004.

[16]The UN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Towards a low carbon travel and tourism sector[R].The 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17]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66(2):235-243.

[18]魏艳旭,孙根年,马丽君,等.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区差异的初步估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2):76-84.

[19]赵先超,朱翔.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初步估算及脱钩效应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126-129.

[20]王凯,李娟,席建超.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6):24-33.

[21]魏卫,赵思香,杨新凤,等.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3):35-40.

[22]UNWTO-UNEP-WMO.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M].Madrid:UNWTO,2008.

[23]胡传东.中国旅游饭店节能减排潜力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4]WEIZS CKER E U,LOVINS A B,LOVINS L H.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M].London:Earthscan,1997.

[25]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26]陆钟武,王鹤鸣,岳强.脱钩指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表达[J].资源科学,2011,33(1):2-9.

[27]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28]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9-22.

[29]刘竹,耿涌,薛冰,等.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0-625.

猜你喜欢

排放量旅游业交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繁忙的交通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小小交通劝导员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