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更清新

2015-05-28李旎

当代贵州 2014年22期
关键词:黔西南峰林自治州

李旎

放眼美丽黔西南,天蓝水清,空气质量好到可以卖“空气罐头”;群山环抱的大地绿荫覆盖,连绵的绿色从深山冷谷向乡村、城市蔓延,将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绵延雄奇的峰林之中,湖泊、河流清澈宁静、鸟飞鱼欢;古榕参天、小河流淌、满眼苍绿的美丽乡村里,村美民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迅速、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树木、花草生机盎然,绿意满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也成为黔西南快速发展中充满潜力的宝贵资源。

为了保住这片青山绿水,黔西南自治州多年来一直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正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大势,牢固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科学的开发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好黔西南”的发展思路,坚定地前行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上。

2014年6月,黔西南自治州整体列入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迎来大好机遇。生态文明,成为黔西南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

四大模式

让石漠化生态“绝地”逢生

贞丰县顶坛片区90%以上的土地属于重度石漠化,极强度石漠化占总面积的80%以上,95%的地表是石旮旯,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农民生活贫困,曾被专家认定为是“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曾是一个石漠化严重的极贫村,村民们一穷二白,生存都成问题……黔西南自治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完备的地区之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的毁林开荒、陡坡耕种现象较突出,水土流失较严重,石漠化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严重石漠化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太阳三天干如火,雨来三天泥下河”,“九山半水半分田,养猪种谷不赚钱。”这些歌谣都道出了黔西南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发展困境。

面对发展“短板”,黔西南自治州根据当地喀斯特地貌及气候、生态等特点,坚持开发式扶贫、产业化带动,把生态治理、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新路子,总结出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和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独具特色治理石漠化的“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三结合,让生存奇迹在“绝地”发生,不仅改善了黔西南自治州脆弱的生态系统,对全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生较好的示范推动效应,还为喀斯特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美丽乡村建设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峰林下的纳灰村,古榕、小桥、流水与青砖绿瓦的古朴民宅掩映在雄奇的群峰之中,来自四方的游人络绎不绝地前来领略“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的风采。

黔西南自治州是地球上喀斯特景观发育最完善、保存最完好、组合最完美的地区,境内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万峰湖、双乳峰等景区景点,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绝佳之地。

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是黔西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黔西南自治州作出建设“旅游大州”的战略决策,评选了“金州十八景”,打造了“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旅游外宣品牌。2013年12月,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灰村以“自然生态之美”荣获“全国十大美丽乡村”称号。2014年2月24日,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以“休闲旅游型”荣膺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黔西南的农村很美,且各具特色。义龙新区顶效镇绿化村,在“夹皮沟”里种植了上万亩的桃树,既是村民的“摇钱树”,也是村寨的“美容树”,发展成为远近有名的世外桃园——“桃花谷”。楼纳是顶效最边远的村,在提出“远学华西,近学绿化”的口号后,村里开荒种梨,梨树下养鸡,辟山修路,开河引水,治理河道,沿河种柳,改造民居,治理脏乱,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布依山寨脱颖而出。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临楼纳村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黔西南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黔西南自治州决策层创造性地谋划,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了两届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高端峰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并努力把“万峰林峰会”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在理论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建设“美丽中国”上有新举措,并借此推广黔西南的乡村之美、山川之美、人文之美。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兴仁鲤鱼坝、安龙打凼、贞丰纳孔、普安江西坡、晴隆保家、册亨羊场、望谟坝康等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成为黔西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黔西南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美丽果实。

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生态文明一脉相承

“这里的美丽不可复制!”第二届万峰林峰会上,来宾们纷纷赞叹。

“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愿意离开的地方!”来自台湾的客人如是说。

“真是诗意空间、山水空间、田园空间,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在四处是景的万峰林新区,省领导如此称赞。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黔西南一个响亮的品牌,也成为黔西南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源优势。

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赢中,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无烟工业”的现代服务业,被誉为“绿色的GDP”。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凸显,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结合实际,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胆实践、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大商贸、大教育、大医疗、大旅游、大电商、大户外运动、大会议会展、大通用航空”八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治疗、康复、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健康服务业开放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博鳌亚州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姚望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具特色的十大优势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会议博览产业、休闲产业、养老产业、医药产业、教学修学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传统手工制造业。黔西南打造的“八大平台”已基本覆盖了这些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了黔西南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使黔西南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上,也使得黔西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脉相承。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道路上更加坚定自己的步伐,提出将努力把黔西南自治州建设成为经济资源协调的科学发展之州,生态产业发达的绿色经济之州,生态屏障牢固的优美环境之州,自然人文融合的和谐宜居之州,使黔西南自治州率先进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先进行列,在全国探索出一条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生态州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黔西南峰林自治州
绿色贵州引客来
云雾飘渺景如画
九旬竹雕大师自学成才
峰林蛋炒饭
蛋炒饭助力脱贫
诗书画苑
黔西南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
解放初期黔西南自然灾害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