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为语文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2015-05-28王建群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乌塔连续性文本

王建群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一、 非连续性文本:处理信息的载体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信息的载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承载“短平快”、跳跃性的信息,学生阅读时,必须在连续性理解基础上处理信息;二是转化或呈现连续性文本的重要信息,如学生阅读课文后,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呈现在非连续性文本上,这两种阅读的过程,都有助于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金钱的魔力》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结构严谨,描写具体,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难度较大。教学时,创设“导演拍影片”的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导演”,制作“影片拍摄脚本”,填写“片名”“作者”,主要人物和道具,以及剧情简介。有了这个信息载体,学生初读后,可以快速搜集有效信息,说说“剧情简介”,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又如四年级寓言《扁鹊治病》,教学时,以“病例表”串联整堂课,将理解、表达融为一体。“医生看病”对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但是“当医生”填写“病历表”,既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又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阅读“病历表”,学生不难发现文本隐性的秘妙:横向上,每次看病分别写了“时间、病情及诊断、蔡桓公的态度”;纵向上,可以看出课文按时间顺序展开,历经了一个多月,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转危,尤其是“病在皮肤、皮肉之间、肠胃里、深入骨髓、疼痛而死”这几个词,生动准确地写出病情的变化。由于蔡桓公的不理睬,小病变大病,直至病入膏肓而死,由此警示人们,“一旦出现小毛病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借助“病历表”,学生很好地练习了复述。

二、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

阅读教学中,除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外,还要发现言语形式,并积累运用。采用非连续性文本,转换语言表现形式,为学生搭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可鲜活语文课堂。

四年级《乌塔》一文,讲述“我”在罗马的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一位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别写了乌塔的旅游路线、路线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反映了国外少年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课文第7自然段以“作者转述”方式写了乌塔的“旅游准备”。这是小学阶段首次出现的一种叙述方式——“间接叙述”。因此,教学第7自然段时,以“旅游规划”的形式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1.制作“旅游规划”,提炼语言。乌塔为这次旅游做了一个详细的旅游规划,请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同桌合作,提炼文中的关键词,完成乌塔的“旅游规划”的填写:① 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② 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③ 给家里拨电话或寄明信片;④ 阅读有关书籍;⑤ 挣旅费。运用“旅游规划”,一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主要内容,提炼主要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提炼、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感悟国外少年自主独立、做事周到、规划周全的特点。

2. 介绍“旅游规划”,表达语言。假如乌塔来到我们身边,她会怎样介绍自己的“旅游规划”呢?学生借助规划介绍旅游准备,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叙述”。如果说,填写规划是理解吸收,那么,介绍规划便是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抒发,活化了文本中的消极语言。

3. 比较两种“叙述方式”,发现语言。学生把自己介绍的语言与原文一比较,便会发现文本中两次写“乌塔说”,后面用的是“逗号”,不是常见的“冒号”,人称“我”变成了“她”。这藏在文本中的秘妙,即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间接叙述,自然被发现。

4. 尝试“间接叙述”,运用语言。文中还有多处直接叙述乌塔的话,如乌塔马上反驳说:“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又如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让学生尝试着把“直接叙述”方式改成“间接叙述”方式,在两者的转换运用中,学生积累了语言,掌握了方法。

基于本文的语言特质:“旅游”话题、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穿插运用。教学中,植入非连续性文本“旅游规划”,既新鲜,又贴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语言实践,有效地提升学生理解语言、概括提炼、发现语言方式、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非连续性文本:联系读与写的纽带

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不同组合、排列,来表达人文内涵。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是要在阅读中发现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并进行迁移运用,而非连续性文本,能在读与写之间架起桥梁。

《金钱的魔力》中,马克·吐温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调塑造了两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物形象,其中,老板的形象塑造突出表现在“语言”上。教学时,采用“特写镜头”,聚焦老板语言,把语言放大,在语言中探寻内容与形式的秘密。学生默读相关段落,圈出描写“夸张”的词句,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到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后,学生发现,作者运用“夸大商品、贬低同伴、抬高对方、语言夸张、标点连用”等方法,塑造了一个虚伪、爱钱如命的老板形象。然后,让学生学着用上刚才学的“夸张招数”,给一直站在老板边上的托德编段台词:托德微笑着,朝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紧接着对我说:“啊哈! 。”

有了前面的阅读理解与积累,学生在“编写台词”的情境中很快入境,像模像样地学起了“马克·吐温”式的语言。采用“电影拍摄的特写镜头”形式,聚焦“马克·吐温”式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的独特魅力,发现其表达方法,并为人物“编写台词”,引导学生由“读”走向“写”。

四、 非连续性文本:沟通生活的桥梁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学好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非连续性文本,正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用简洁的语言来反映生活,很好地架设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1. 旅游论坛:当今社会,网络发达,短信、微信、论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现代化的非连续性文本,无一与语文脱离联系。教学《乌塔》一文,以“旅游论坛”来构建话题:作家汪晓洁在“旅游论坛”上发表了一则帖子,“一位金发小姑娘,只有14岁,却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的许多国家,令人震惊……”。课末,开展“旅游论坛”,乌塔独自旅游震惊了作者,引发了许多人在论坛上跟帖。对于乌塔独自游欧洲,你们又是怎么看的?赞成还是反对?也可以在论坛上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过得有理有据,可以从文中寻找依据,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看法。

论坛中,学生自由“跟帖”,畅谈想法,精彩纷呈,富有时代气息。有的赞成乌塔的观点,认为“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有的表示反对,认为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14岁的孩子远离家乡外出旅行,万一发生不幸,家长非常痛苦;更多的表示赞成,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生活的滋味……“旅游论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语文学习平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运用现代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学生活。

2. 制作海报:生活中,广告、海报、宣传单无处不见。精美的图画、凝练的语言、别致的排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借助这类非连续性文本来展开教学,不仅鲜活了课堂,而且效果奇佳。如教《精彩的马戏》一文,以“制作海报”为学习背景,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信息,师生合作完成海报,然后在海报上发现各段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表情写出精彩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制作一张海报,并试着介绍精彩节目。学生在阅读、制作海报的过程中,习得了语言,发现了语言的表达规律;在介绍海报的过程中,运用了语言,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乌塔连续性文本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乌塔教会我
语文教学设计《乌塔》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蓝天上翱翔的雄鹰——读《乌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