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2015-05-27张慧研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工程

张慧研

(黑龙江工程学院 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50)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怎样培养工程人才等问题[1~2]。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规模最大、举足轻重,这也是当前我国首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黑龙江工程学院是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学校历经60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承积淀,经过12年本科办学创新实践,构建了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以“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体系开放化、培养方案弹性化、培养过程动态化、培养质量标准化”为指导原则[3],实施“3 +1”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二大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结合”“五个质量监控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在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通识式基础教育、递进式专业教育、开放式综合教育”三个教育平台内容。在通识式基础教育平台中,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了通选课程模块和课程门类,增设专业导论课程,丰富工程文化教育特色课程门类。同时,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改革形式,实施分类(学科专业类)、分层(学生能力和兴趣)教学。构建了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通选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全面借鉴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一体化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改革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实训教学等。改革教学内容,面向工程实际,使新技术、新成果等及时进入课堂,课程内容更加具有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在综合教育平台中,以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教育为改革重点。通过举办各类论坛、讲堂、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复合性、开放式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坚持“平台+模块”的原则,在低年级相近专业搭建统一的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跨院系(部)共建共享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为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另外,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在高年级设置多个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宽口径的培养和灵活的专业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

(二)构建开放的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的开放性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多学科视野、良好人文情怀、较强实践能力、良好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4]。这些都迫切要求构建开放的实践育人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黑龙江工程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开放的实践育人体系。

1.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采取顶层设计的方法,将“卓越工程师”的各项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实践课程内容、门类进行整合、优化,系统设计与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对应,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递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按“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设置,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使工科实践教学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文理科实践教学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0%;优化了实验项目配置比例,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比例达到80%以上。

2.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建设相关的平台、中心、基地和实验室。搭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体现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了以开放式工作坊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瑞士徕卡等十余个国际大公司和国内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设备精良、特色鲜明的专业特色实验室。

(2)与企业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与黑龙江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四个实践教育中心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将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保障[5]。

3.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改革

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采取双导师制,真正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各教学院系根据专业实际,从项目论证、设计到实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组织学生进行设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建立致用(虚拟)学院

学校依托各学科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及校外资源,投入专项经费,建立致用学院。学校建立的致用(虚拟)学院,共设立“拓展学习、研究及竞赛、创业园、国际交流”四个平台。通过拓展学习平台,学生以试验班为单位完成二学历教育、修读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或致用学院提供的其他课程。依托研究及竞赛平台,以团队参与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项目,或以小组形式筹备并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创业园中,学生团队依托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完成相关的创业实践。借助国内外交流平台,优秀学生可以进入国内高校交换学习或国外高校交流学习。致用(虚拟)学院的建立在促进资源整合,推进学科协同、校企协同、师生协同,以及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如何促进工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引领和培育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师,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出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育人之路。

(一)将工程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基础教育平台中,学校专门设立了工程文化教育选修课程模块,该模块由“道路桥梁与文化”等系列课程组成,重点立项建设了9 门工程文化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工程”“系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在专业教育平台中,逐步渗透工程与伦理、工程与环境等内容,变单纯的专业教育为包含经济、社会、环境、法律、人文等内容丰富的教育,培养更具工程素养、团队意识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工程师;在综合教育平台中,通过举办“工程论坛”等系列活动,让工程文化意识深入人心。

(二)建立工程文化教育博物馆

为了让工程文化教育“从无形到有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工程文化的教育,学校建立了工程文化教育博物馆。博物馆展厅面积1 400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汽车工程、测绘工程、路桥工程等六个展厅,是全国首家以传播工程文化理念,开展工程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6]。展馆通过文字、实物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工程技术的进步与传承,感受到工程师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激发了学生热爱工程、献身工程、升华工程的激情。如今,学校的工程文化博物馆已与黑龙江省高校博物馆结成育人联盟,在传播工程文化,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将工程文化教育延伸至教学楼、图书馆、街路、寝室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工程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三、实施开放办学,构建开放多元的产学合作机制

传统的以高校为培养主体的封闭式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导致了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校边界,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境,构建开放多元的产学合作新机制。

(一)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在60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与行业企业形成了鱼水相依的合作传统。几十年来,非常重视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卓越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大了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合作力度,各教学院系根据专业性质、合作企业条件等因素,紧密联合企业修订了培养方案。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施双导师制,并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嵌入相关专业课程和项目训练,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在真实、复杂的实践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多种合作模式

1.“联合(订单式)培养”合作模式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校与日本丰田、美国卡特比勒、德国博世、郑州宇通、江苏熔盛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

2.“校企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

为了拓展产学合作空间,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引国际大公司入校,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校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瑞士徕卡公司、美国GE 公司、美国Oracle Academy(甲骨文)公司等17 个大公司,共建了专业特色实验室和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验实训条件,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模式

学校在多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与交通、冶金等行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传统,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校拥有170 个国内“实践教学基地”合作项目。各教学院系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实施了“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实训方式。很多学生借助这种合作模式在实习期间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企业也在学生的实习期间选择到了理想的员工,实现了校企双赢。

4.“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模式

学校以优势学科专业为突破口,以校内研究所为依托,与行业企业共建了“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寒区路桥施工与养护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气候地矿地貌等实际特点,与企业、兄弟高校、研究所等联合攻关,开展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破解企业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5.“工程项目”合作模式

学校通过投标承揽企业工程项目,产学研紧密结合,一方面锻炼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提高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如测绘工程学院通过投标承揽企业工程项目,教师带领学生直接承担项目研究和生产任务。师生出色地完成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厂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和地下管网调查等重要任务;到吉林省吉林市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完成了2 500幅城市基本图数字化更新和300 幅摄影测量像片控制测量任务。

多年来,学校构建了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就业率连续6年都在90%以上,一直居于全省前列,开创了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林建.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建.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张大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4]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5]张洪田.深化产学合作,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6]张慧研.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工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子午工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