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得庐山真面目,寻微访幽探诗情

2015-05-26张祥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典故抒情词语

张祥伟

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主要内容:写景、抒情。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间接抒情是中国古诗的主要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三种。准确分析诗歌的情感,关键要从把握这三种间接抒情方式入手。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一、理解、分析景中情

从理论层面,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例如:

江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颔联两“自”字,两“相”字,“去”“来”与“亲”“近”,呈现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颈联的“画”“敲”两字用朴直的语气,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此诗前三联本是写闲适心境,但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忽转凄婉,“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但有”“更何求”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落寞不欢之情和惆怅之感潜藏其中。这样情与景之间就形成相反性关系,是乐景哀情。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例如: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首诗首联描写山中晚景,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的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充满美感。颈联写无法入睡,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但到尾联时,“无家客”“独”“不眠”等词语直抒胸臆,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哀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握此诗的情感,重在体会诗人“不眠”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二是当时作者独自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愁苦,因此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月色铺设情境,以乐景写哀情,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例如: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的颈联诗人用“雪”与“朱”两个冷暖色彩对比鲜明的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二、理解、领悟物中情

很多诗歌,诗人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理解、领悟这一类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其次,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物中情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一般是关乎物的;二是深层的,是作者在“物”中寄托的与物高度融合的自己的感情。例如: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诗人以竹自喻,表达了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

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

这首诗托梅花以言志,诗人用“独秀”“不并”“不雷同”“淡然”“自有清香”等形象特征鲜明的词语,表达了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理解、领悟典中情

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典中情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诗人用典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例如: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承露丝囊是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在这天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金铺是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这首诗借玄宗故事,寄托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猜你喜欢

典故抒情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一枚词语一门静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