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

2015-05-26杨玉水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总数安徽安徽省

杨 璟 杨玉水

一、安徽省农村从业人口与产业分布情况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非农业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越来越强,安徽省农村农业从业人员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据统计,2013年末,全省从业人员 4275.9 万人,比上年增加 69.1 万人,增长 1.6%。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226.2万人,比上年增加85.2万人,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469.7万人,比上年减少61.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69.2万人,增加61.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37.0万人,增加 68.8 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 34.4:27.3:38.3,其中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2%,二、三产比重均上升1%。2013年末我省农村农业从业人员1413.8万人,比 2003 年减少 446.8 万人,年均下降 2.7%,占全省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3年的65%降至46.4%,下降了 18.6 个百分点,年均下降约 1.9 个百分点。

二、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总体情况:据省就业局在全省抽样调查的160个行政村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全省16个市16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551380人,其中劳动力总数为321575人,占总人口数58.32%。年底实有外出就业人数14261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4.35%,占总人口数25.87%。全年新外出就业157853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18064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11.44%。全年新外出人员流向最大的为长三角地区,占本年度新外出人员总量的44.48%。年末160个监测点本地非农就业3541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1.01%,其中自主创业6348人,占非农就业人员总数的17.92%。从全年来看,监测点新外出人数受季节和传统节日的影响较大。

表一 2013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二)本地非农就业情况。2013年12月末监测点本地非农就业人数3541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1.01%。其中在企业就业人数23711人,占本地非农就业人员数66.95%;自主创业人数6348人,占非农就业人员总数的 17.92%。

图1 2013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情况

表二 2013年安徽省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2013年末数据显示:本地自主创业占劳动力总数比重最高的为铜陵市达到了9.15%,最低的阜阳市比例为0.03%;本地自主创业占本地非农就业人数比重最高的铜陵市达到40.10%,最低的淮北市比重为7.05%。

(三)转移就业流向分布。2013年全年新外出就业157853人中,省内转移就业18064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11.44%;省外长三角转移就业70217人,占新外出总数的44.48%;珠三角转移就业24636人,占总数的15.61%;京津地区转移就业16743人,占总数的10.61%;省外其它地区转移就业28193人,占总数的 17.86%。

表三 2013年1-12月份安徽省农村非农就业情况

图2 2013年安徽省农村非农就业情况

(四)农村劳动力省内外转移就业情况。监测数据显示,全年新外出省外转移就业人数净增加34522人,同期省内转移就业人数净减少了18448人,显示农村劳动力优先选择省外就业仍属主流。从外出就业具体流向看,由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生活习惯容易适应等原因,选择长三角区转移就业以占全年新外出就业人数44.48%的比例,领先于其它地区。此外从全年数据来看:160个监测点约有超过25%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就业,其中超过11%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省内其它地市就业;另有11%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户口所在地从事非农就业,其中不到2%农村劳动力则选择在家乡从事创业活动。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系统相关数据显示:如排除传统节假日等因素带来的周期波动的影响,本年度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情况基本稳定。

三、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特征

(一)转移就业总体格局相对稳定,波动较小。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省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扎实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工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通过建立省级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大推行“整贷直发”模式,全面落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政策,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表四 2013年安徽省农村各地区非农就业情况

表五 2013年1-12月份安徽省农村外出人员流向情况

图3 本年度新外出人员具体流向

(二)转移就业地域以省外为主,逐渐覆盖全国。就业区域由过去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开始向全国扩展,但多数仍以沿海地区为主。数据显示,近年来到长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不断上升,到京津唐和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也在逐步增长,呈现出“立足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扩展到京津唐并向全国其他地方扩展”的新态势。同时,随着返乡创业人数不断上升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转移就业和本地转移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

(三)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善了转移就业环境,在全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皖北与沿江地区劳务对接行动计划”,并通过加强跨省、跨地区劳务合作,结合重大转移项目用工需求组织劳务对接,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维权、送服务等专项活动,强化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内容,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率,也更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转移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就业能力增强。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力开展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省市民生工程。通过拓展培训工种、降低培训门槛,不断提升就业技能培训的知晓度、满意度。转移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

(五)转移就业形成了知名的劳务品牌效益,提高了就业质量。全省在20多年的转移就业过程中,已形成“无为小保姆、绩溪徽厨、肥东建筑工、颍上缝纫工、萧县防腐工、休宁木工匠士、宁国电子装配工、六安保安员等”一批知名的安徽劳务品牌,提高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表六 2013年1-12月份安徽省农村省内外转移就业情况

四、当前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镇、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安徽省农村经过连续多年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虽然改变了农村劳动力配置不合理和浪费的现象,但在转移就业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图4 2013年安徽省农村省内外转移就业情况

(一)转移就业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在农村相对文化素质较高的中青年普遍转移就业,加上农村接受中、高等教育后的人员难返乡,使得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出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转移就业仍存在着无序性和不稳定性。调查情况表明,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自发自主式选择转移就业;二是通过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介绍转移就业;三是通过亲友介绍转移就业;四是通过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转移就业。其中60%以上仍然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转移就业,还有比较明显的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转移就业组织化率低,求职成本较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转移就业的无序性和不稳定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还不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中有时存在空对空、两张皮现象。培训的工种、层次、能力、内容不能与企业需求相衔接,短期培训较多,培训针对性不强。为了完成培训任务、挣培训补贴的成分较多,培训质量出现了明显打折扣现象。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新生代农民就业预期和愿望过高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现在转移就业的高峰人群为80、90后的一代,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接受了较好的教育,缺乏吃苦的精神,自主创业的热情不高,他们更注重就业岗位的自由度、发展机会、对生活品质影响等。他们大都不愿意做流水线上的普工,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导致相对不稳定就业占60%以上。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遭遇惠农政策的影响。随着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种棉花、搞养殖、种大棚等农业项目收入相当可观,许多农民工返乡后不愿再外出务工,导致农民工返乡务农人数增多。

五、促进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和空间。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深化皖江皖北劳务信息化对接合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省内劳务对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畅通省内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进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相关部门都要按照《安徽省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要求,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努力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康有序,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管理,统筹协调推进。一是要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及时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将用工信息传递给农民,让他们能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在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根据《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明确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为当地农民外出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四)全力扶持返乡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完善创业激励政策。二是要主动搞好创业服务。三是要优化创业环境。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结合当地特色,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和培养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增收,稳定致富的良性循环。

(五)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清理、修改妨碍农民工享有平等权利的法规政策,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国家法规,依法严厉查处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就业服务、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对城乡劳动力一视同仁,在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三是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允许农民将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生产中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最优配置。

[1]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13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监测报告[R].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14.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 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吴量亮.安徽省转移农村劳动力逾 1400万人[N].安徽日报,2013-04-01.

[4]王宁.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研究[J].安徽省情省力,2006,(1).

[5]丁静.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

[6]陈平.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总数安徽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