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叶圣陶的“听说教学观”
2015-05-26李如
摘 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国语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听说教学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强调:听说训练要从儿童抓起,情思是听说教学的源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是听说教学训练的总原则,听说教学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叶圣陶的听说教学观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值得广泛学习。
关键词:叶圣陶 听说教学观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尤其在语文教育方面堪称大家,吕叔湘、张志公称赞他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对中国语文教育7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叶圣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听说教学思想,这成为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此进行探析。
一、听说训练要从儿童抓起
对儿童的听说训练,应从家庭开始,而不是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听说训练应从幼孩时代开始,而不是成年后才开始。对此,叶圣陶现身说法,他说自己就是个不会说话的人,表现在要么不会思想,从而得不到完整的意思;要么心里有意思,却不能完整透彻地表达。总之,就是不善于思维与表达。因此,对孩童时代的学生,就应该提倡学思结合,加强听说训练。不善于思维与表达是幼童身上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叶圣陶认为从小没有人“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法,自然地或者强迫地与我以督责,不容我不弄一个清楚明画。”[1](P20-21)父母与教师都认为说话无须训练,在生活中会自然养成,从而缺乏训练儿童说话的意识。其次,儿童缺少说话训练的机会。旧的教育制度不重视听说训练,教师只是教书讲书,很少与学生交流;父母方面,在孩子有心绪,“总要想倾吐出来。可是大人早已把他禁住,以为这太讨厌了,又不合于大人的模样。一压再压,儿童的情感的萌芽如经了春雪,长大起来,就淡漠到与父母先生们一个样子。”[1](P22)再次,对儿童进行的说话训练不够系统,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这非常不利于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结果导致儿童两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与发展,更加不善于说话,陷入恶性循环。听说训练要从儿童抓起,父母、教师应该树立训练儿童说话的意识。如果一个儿童没有经过特意的训练,但实际生活中存在说话需要,却只能零碎地说,朴陋地说,不完整地说,久而久之,他的思想感情,也会跟着零碎、朴陋、不完整起来,这对于其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情思是听说教学的源泉
所谓“情思”是指情感与思维,叶圣陶指出:情感与思维是源泉和根本,因此要注重“开源”。
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体验,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否善于说话,不仅是一个外部语言的表达问题,更是一个内在情感的激发问题。叶圣陶认为,说话训练是“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1](P20),说话训练不仅要学会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而且要激发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心中有所触动,从而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叶圣陶曾深入探究并阐述情感与语言的辩证关系:“情感固然动于内,而正动之际每每要表于外,这是一。要培养儿童的情感固然在大人对儿童有浓厚的情感,而尤在大人能利用适当的工具来表示他们的情感,这是二。儿童的情感正被培养,同时要使他们能利用适当的工具来表于外,感受满足的快适,这是三。”[1](P22)内在情感与外在表达有必然联系,心中有了情感的激荡,就会激发儿童交流、表达的愿望与热情,因此,说话训练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为了让儿童内在的情感由单薄变浓厚,大人要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与精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对他们的情感,让儿童在与大人的言语交流中感到一种满足,进而让儿童有兴趣去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内心的情感逐渐丰富,从而达到浓厚的程度。在说话训练中,情感与表达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叶圣陶认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内部的心理语言如果无法组织妥当,自然就说不好话。而如果已经想得清楚明画,有个完整的意思在,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那也说不好话。因此,在说话训练中既要训练思维,也要训练语言表达。
情感与思维是听说教学的源泉,听说训练对个人的表情达意具有开源的作用,训练说话要重视开源,要磨练思维,培养情感。
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是听说教学训练的总原则
叶圣陶认为“说话”应做到“想说、敢说、善说”。“想说”是前提,“敢说”是动力,“善说”是目的。他指出,善于合理至诚地表达,才能称得上善于说话,这个听说教学的目的,亦即对儿童的企望,还是相当高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重视后天的培养,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因此,要重视听说的训练。
关于听说教学训练,叶圣陶提出了总的原则:“分析开来,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等等的意思。”[1](P26)这里既有内容方面的要求,也有形式方面的要求,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听说教学在“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总原则之下,也有一些具体的原则。
第一,要普遍重视。叶圣陶一再呼吁要普遍重视听说训练。鉴于当时学校普遍不重视听说训练而导致学生说话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叶圣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读写的书面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听说的口头语文能力。叶圣陶强调,各科和全体教师都应该重视口语听说教学,各个学段的教育也都应该重视听说教学。
第二,要形成习惯。所谓“教育”,既要教导,又要培育。叶圣陶认为“育”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听说教学中,训也好,练也好,都是为了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形成。因此,要合理组织安排,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自觉说话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养成随随便便说话的不良习惯,以期通过听说教学训练,使学生由自发地说话达到自觉地说话,完成“必然”到“自由”的转化。
第三,要示范熏陶。叶圣陶认为在说话训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地暗示与指导儿童进行“内面”的产生与“外面”的发表。“所以教师当先自修养,要善于说话,要不负这些易于犯着的过失。”[1](P26)教师自己“善于说话”,是起到示范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只有自己先明了,才能指导别人,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说话训练仅仅是教师示范还不够,还必须发挥浸染与熏陶的作用。当教育部门、各科老师、课内课外都加以注意,学生时时处处生活在善于说话的环境之中时,说话训练便易于进行并能获得良好的成效了。
四、听说教学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
叶圣陶认为,学校的听说训练还有所欠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总在说别人的话,自己的话却没机会说;第二,学生不将练习说话当作平常生活里的事。对此,叶圣陶提出,要注意两个方面:“从范围上讲,应当不限于儿童文学,不限于国语一科,而要普及到各科,在各科里都认为重要的项目,并且还要推广到课时以外。其次从方法上讲,不是只叫儿童开口去说,要为他们特地设计,怎样给与暗示,怎样加以指导,务在达到真个练习说话的目的。”[1](P24)具体来说,有以下的训练方式。
第一,“与儿童一起生活”。叶圣陶认为,训练儿童说话应以“与儿童一起生活”为抓手,并进一步阐明了“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含义:“这里所谓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处地方的意思,乃是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自己也差不多融合在里头。”[1](P28)当教师与儿童亲密接触,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便能更好地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当师生之间没有隔阂,距离缩短时,教师便能得到很多偶至或待创的进行听说训练的机会。说话训练是一种技术训练,不断利用和创造实践的机会,是更加积极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宝贵的偶至的机会,也就是在生活中偶然碰到的说话机会,教师要牢牢把握,对儿童加以暗示与指导。待创的机会,则需要教师在听说训练的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用创设的听说训练的条件和境界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让儿童处于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再加上教师的暗示与指导,诱导儿童开口说自己的话。总之,要利用机会,多多训练。
第二,课内课外一起抓。叶圣陶认为,只要有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场合,作为教师都应该把握住,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科目,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进行说话训练。课外的说话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创造训练说话的机会。课内的说话训练中,叶圣陶认为要避免不系统、零散的问答,应该充分发挥“演述”工作的训练功能。
第三,重视朗读。叶圣陶认为,“无论读课文或是课外读物,无论出声朗读或轻轻讽诵,严格要求学生口到心到,务使口头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跟心里的领会和感受相印合:该是个积极的有效的办法。”[1](P169)这里强调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悟、去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说话。
第四,有好的语言环境。叶圣陶认为,口语听说教学,不只是课堂内的事情,“又要推广到课时以外”,不只是语文一科的事情,“应是各科里重要的项目”,不只是学校里的事情,“还应看作家庭和社会的事情”。训练说话要有一个语言环境,而这样的语言环境越大越好,教师的示范和熏染作用对于这样的环境气氛的形成至关重要。
总之,虽然听说教学的训练方式灵活多样,但是作为训练,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标准,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认真坚持。这亟待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李如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