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层学习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2015-05-26许小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深层学习和浅层学习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而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结果与各自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笔者在梳理深层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学习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影响学生深层学习的各因素,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和唤醒学生深度学习意识等策略促进学生进行深层学习。

关键词:深层学习 高职语文 教学策略

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是不同的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学力相当的两名同学,在同一个班级学习,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态度都很认真,但是一段时期之后,他们二人在学业水平上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原因何在?如果我们从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的方式去考察,从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去探究,或许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并提高其学习成效。

一、深层学习理论概述

根据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习分为深层学习和浅层学习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两位学者较早对此进行了研究,1976年他们在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不同,将学习者分为深层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1]此后经过Ramsden、Entwishtle和Biggs等诸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习理论。

(一)深层学习的内涵

深层学习法,是一种以理解和意义探寻为目的的学习方法。深层学习者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具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简而言之就是“我要学”。他们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心,习惯于采取融合的策略进行学习,即把目前的学习任务同已有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把知识点放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去理解,尽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孤立性,尝试从中找出规律以及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与深层学习不同,表层学习是一种记忆型学习,学生把学习看作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通俗来说就是“要我学”。学习者往往把记住知识和再现材料作为最终学习目的,消极对待学习任务,通常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孤立地、肤浅地记忆材料,而没有对材料进行分析、整合和反思,因此不能长期地记忆材料,是一种低成效学习。[2]

(二)深层学习的特征

1.自觉性与专注性

深层学习者把学习的目的理解为追求自我完善与成长,学习目标具有内部导向性,学习行为由内部动机所驱动,对所学内容本身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行为也就更加自觉。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时更加专注。因此深层学习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觉性与专注性。

2.理解性与建构性

深层学习的学习指向是意义探寻,因此与浅层学习死记硬背的策略不同,深层学习是理解记忆和批判性思考,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全面的学习。学习者能够透过解读学习内容的事实和细节把握其主旨和大意,挖掘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义,并努力实现知识与自我的融合,真正把知识内化建构为自身的一部分。正如史学家吕祖谦在谈到读史时说:“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注:吕祖谦:《史说》,《吕东莱先生文集》卷一九。)

3.持续性与发展性

深层学习的第三大特征就是持续性与发展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由于深层学习者学习动机强烈,动机又具有唤醒与维持功能,因此深层学习者的行为是可持续的,直接指向终身学习。从学习的结果来看,深层学习能够导致学习者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改变,使学习者在身体、智力、情感、审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深层学习的优势

众多的研究表明,深层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瑞典哥特堡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率先进行的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关系更加密切。采用表层学习法的学习效果较差,而采用深层学习法的学习效果较好。[3]在Mcleod看来,深层学习是深入的、有意义的,能够导致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持久改变的学习。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讨论教育价值问题时曾谈到这一事例:曾任南师大附中校长、现任苏州蓝缨学校校长的陆一鹏曾经让那些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的南师大附中学生重做两三年前的高考题,结果成绩糟糕透顶。这说明任何依靠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方式得到的所谓知识终将遗忘,都是“油水两层皮”的现象,只有深层学习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因此,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层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身心发展。

二、影响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法的因素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深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但是让我们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深层学习法,而有的同学则倾向于浅层学习法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观,教师的教学观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

(一)学生的学习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的学习观深刻影响着学习方法的选择。萨尔乔(Saljo)的报告(1979)介绍了在一群瑞典成人学习者中发现的五种对学习的不同认识观,学习分别被理解为:1.知识量的增加;2.记忆;3.为今后用途而获取事实、方法等;4.对意义的抽象化;5.以理解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阐释过程。马顿等研究者(Marton et al.,1993)在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五种观点,并且他们还发现了第六种学习观:学习是个人成长的过程。[4]前三种学习观关注的是外在的东西——因为学习者不关注意义交流,而后两种学习观才集中关注意义的交流。

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法(深层法和浅层法)和他们的学习观以及对所学科目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某一课程的学习认识片面(认为学习是知识量的增加或记忆)的学生就不可能采用深层法来学习。相反,对学习认识全面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对意义的抽象或者认为是以理解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阐释过程)更有可能采用深层法来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也深刻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澳大利亚学者道·艾尔巴(DallAlba,1991)在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观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教师存在以下7种不同的教学观:1.教学是呈示信息;2.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3.教学是通过实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4.教学是深化概念或原理及其相互关系;5.教学是开发使学生成为行家的能力;6.教学是从不同的视角探索理解的方法;7.教学是引发概念性变化。[5]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道·艾尔巴按照逻辑顺序提出:以上7个类别对教学的理解情况由不完全到完全理解进行排序。在低级层面,教学只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理解的,特别是从教师的所作所为来理解教学(1-4可以归为第一组)。在高级层面,对教学最为全面的理解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师、学生以及内容的相互关系上面(5-7可以归为第二组)。第一组以教师或教学内容为教学重点,教学意图是向学生传输知识或教学内容。第二组的教学法与此相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意图是加深或改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这两项研究结果都表明:在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里,学生采用了更高效的学习方法;而以传输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里,学生采用了表层学习法。

(三)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水平是影响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法的又一重要因素。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水平高的学习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学习始终处于深层学习状态。与之相反,元认知水平低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少关注,偏好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往往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因此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唤醒学生的深层学习意识。

三、促进学生深层学习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追求有价值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终身受益,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深刻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这些目标的达成,靠机械灌输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知识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有效和有价值的,基于理解的深层学习是实现知识内化的必由之路,正如游泳一样,不让学习者亲自下水游一游,他是永远不可能掌握游泳技能的。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6]教育活动的对象是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发展。因此要实现有价值的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确定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次要践行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东西。

(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促进有效学习

学生深入地渎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一堂课上,设计几个关键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问题设计是一个充满教学智慧的课题,笔者认为问题首先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才乐意参与其中;其次要有层次感,可以借鉴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来设计问题,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由知道(知识)、领会、应用等低级思维逐步过渡到分析、综合与评价等高级思维,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梯度性;第三,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开放度,如张广银老师在教《药》这篇文章时,就精选了以下几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探究点:[7]

1.华小栓在小说中没有语言描写,唯一的表现就是五次咳嗽,这五次咳嗽出现的时机有什么作用?

2.一个被囚在牢中尚且劝“牢头”造反的革命者,难以想象他平时没有做宣传鼓动工作,那么辛亥革命真的是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彻底了吗?

这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课堂的品位。学生经过认真思索,深度参与,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三)唤醒深层学习意识,提升元认知水平

学习者的心理机能反映了其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心理活动方式和心理水平。从学习者的心理机能来看,只有当其心理机能从纯粹的认知发展走向意义获得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发展时,深度学习才真正发生。学习者身份认同与其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密切相关,目前有的高职学生视学习为外界的一种强加任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深化对学习的认识,唤醒其深层的学习意识。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这些是我们未来的生存之道。从学习的终极目的来说,应当致力于通过贯穿一生的学习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做人的自由。[8]

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来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同时考虑哪种策略最优,培养学生敏锐地判断出现的学习困难、障碍,准确分析其中原因,并能适时地进行调整。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0104362]。)

注释:

[1]张浩,吴秀娟:《深层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10期。

[2][3][4][5]迈克尔·普罗瑟,基思·特里格威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张广银:《文本精读 课堂新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4年,第6期。

[8]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许小荣 江苏苏州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5000)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化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