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的悲歌,时代的抗争

2015-05-26任洁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种族歧视赖特理查德

任洁敏

摘 要:理查德·赖特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之一,他为美国黑人文学走向成熟以及美国文学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应归功于他在1940年出版的小说《土生子》。这部关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种族关系的小说,因同时触动了美国白人和黑人,而引起轩然大波和深刻思考。本文试图以其代表作《土生子》为基础,从黑人民族的生存状态以及《土生子》中的主人公比格的心理层面对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主义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作为人权问题的生存与平等,对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生子》 种族歧视 抗争 平等 理查德·赖特

一、引言

理查德·赖特(1908-1960)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黑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土生子》揭开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篇章。这部小说的问世不仅轰动了美国文坛,而且也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土生子》一书以“大萧条”时期的芝加哥为背景,讲述了黑人青年比格·托马斯无意中杀死了白人雇主的女儿,最终案发被捕,被处以电刑的故事。小说中,主人公比格极端的仇恨心理对读者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从而迫使人们对产生这种仇恨心理的种族问题进行深刻的思索。比格·托马斯这一人物一反美国文学史中愚钝、温和、逆来顺受的“好黑人”形象,而是刻画了一个穷凶极恶、敏感易怒、对白人充满仇恨、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坏黑鬼”。小说中的比格不仅是白人暴行的受害者与牺牲品,在人压迫人的制度下也使他从受害者变成了杀人犯,从老实人变成了施暴者。在小说《土生子》中,赖特深入地剖析了黑人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黑人的野蛮与残暴并非民族特性,而是美国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也透彻地分析了产生种族歧视的社会、经济及政治原因。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以其特有的叙事视角、深刻的种族社会创作主题,以及另辟蹊径的人物形象获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时间已经证明:《土生子》不仅是美国现代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叙事诗,也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看不见的孤独者

“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我……也许正因为我是个看不见的人,才如此需要光。光证实了我的存在,赋予我形体。”

——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在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且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中,黑人们对自身的身份产生了一种认同的困惑,一些黑人甚至产生了对黑人种族与个人的自我仇恨和自我抛弃的心理以及由此而导致犯罪倾向。这样的困惑与处境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白人与黑人的相互隔阂、敌视、封闭、恐惧、孤独和冲突,让黑人成为了一群在美国社会中“看不见的孤独者”。

理查德·赖特在《土生子》中就通过其主人公比格·托马斯生动地描绘了黑人对白人的恐惧感。比格·托马斯认为,对黑人来说“白人并不是真正的人,他们是一种巨大的自然力量,像头顶上马上就要到来的风暴,或者是黑暗中,在脚下突然出现的一条深不见底的充满旋涡的河流。只要是他和他的黑人同胞们的言行不超越一定的范围,就不必害怕这种白人的力量。只要是他们生活在这一城市的一个角落中,他们对其就充满了恐惧感。”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仅仅接近白人的世界,一种恐惧感就已经占领了比格整个意识,使他备受煎熬。而正是由于对白人的极度恐惧与恨入骨髓,才使比格一步一步成为施暴者,就如同那些成长在“白色恐惧”下的黑人们一样,比格与他们始终都无法摆脱那种对白人种族主义畏恨交加的复杂心理。小说中的主人公比格以一个完全崭新的形象出现于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单枪匹马向整个白人社会发动了一场战争,他杀死的虽然只是一位白人小姐,但他的行为却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在比格·托马斯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作者突出了黑人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他人的敌视态度。这种因为肤色而导致的羞辱是最令他难以忍受和难堪的,他确信白人使他的“黑色”成为一种“羞辱的标记”,而他自己也确实是一个“可恨的东西”。这种压抑、扭曲和畸变的心理最终导致了比格的残暴行为,但是不难看出铸成这种不幸悲剧的根源则在于美国的社会体制。在美国社会中还有许多“比格”,他们是一群被忽视的孤独患者,是一群被看不见的人,是社会环境的受害者,也是自己种族仇恨心理的受害者,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美国的社会体制及其歧视黑人的法律。

作者赖特自幼过着贫穷的生活,备受虐待与欺辱。他从小就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成长,深知自己是一名备受歧视的黑人,是“局外人”,是社会的“弃儿”,因此社会与周遭的白人世界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座迷宫,而他却无法逃出这座令人备感压迫的迷宫,随之也就产生了一种对白人又恨又怕的反常心理。在《土生子》的创作中,作者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比格的形象上。比格一直生活在备感压抑的环境中,对白人世界既恨又惧,并且试图报复;对于白人施予黑人的慈善、同情和所谓的“平等”都保持警惕,并感到憎恶。与此同时,比格又对某些黑人的顺从与麻木感到不满。在充满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一次偶然的误杀使他成为让白人惊恐不已的施暴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变得凶狠,使人人畏惧”,通过杀人犯罪,比格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让白人畏惧惊恐,然而至此,比格的命运也就如同小说开篇那只拼命挣扎却又无处可逃的老鼠一样,最终走向了毁灭。

历史上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奴役的群体,正是由于他们“奴隶”的身份,使黑人在美国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生活上受到白人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受到白人的欺压,他们全部的努力只为了“生存”两字,这种社会状况使得种族歧视不仅仅是一种不公正现象,而成了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既定事实,成了美国社会中一项深入人心的社会制度。因此在《土生子》中,白人们一向认为黑人奴性十足,可以随意凌辱,然而比格的出现则让白人对黑人刮目相看,对他们起了畏惧之心。通过深入地剖析可以看出比格的残暴性格并非天性如此,相反比格的性格恰恰就是美国社会自身文明的产物。生活在这种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下,任何一名黑人想要从这样的社会中成功逃出都是“难于上青天”的,这也就注定了比格无处可逃的悲剧命运。

三、绝望的抗争——追求平等身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种更勇敢?”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生子》中比格的出现使白人世界与黑人世界发生了正面交锋,为了让自身的生存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不得不对白人的压迫进行反抗。尽管这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但他却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高兴与自豪,因为他终于发现了最为真实的自我,一个在白人眼里不是人,而只是“牲口”的人,终于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比格的辩护律师麦克斯的辩词充分体现了比格这种反抗心理,“这个黑人孩子对生活的整个态度就是犯罪!我们灌输到他内心里的仇恨和恐惧已经被我们的文明织进了他的意识结构,织进了他的骨血,织进了每时每刻发挥他个性的行动,因此它们已经成了他生存的理由。”[1]“逼得他走上杀人道路的,不仅是恐惧,而且是对刺激、欢娱和快乐的渴望!那本是他的生活方式!”[2]通过辩护词,可以看出比格的暴力行为是一种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一种绝望的抗争。这种反抗由恐惧而生,比格深知社会中的不平等,对白人的压迫敏感且愤恨,并且作为长期受奴役的黑人种族,在面对来自白人世界的平等召唤时,比格难以理解与接受,甚至觉得是一种羞辱,对于比格来说,一个疏远他的白人世界反而使他感到真实与习惯。

《土生子》一书,通篇都充斥着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民族埋藏于心底的深仇大恨,这股仇恨的烈火最终通过比格那充满绝望的抗争而燃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黑人们如果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股憋在黑人民族心中的怒火总会迸发的,总有一天会燃起反抗的熊熊烈火。这应当唤起全社会尤其是白人社会的觉醒。然而,在这样一个弥漫着种族主义阴霾的社会里,黑人想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无比困难的。他们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又是污秽不堪的,因此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像比格一样,以其死亡为赌注进行抗争。这也告诉我们要实现真正的种族平等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小说《土生子》给美国社会发出了明确的信息,那就是黑人也是人,他们应有人的尊严,如果没有其他方法能使他们获得尊重与身份,那么他们采用暴力手段是合法的。因此,假如社会拒绝给予他们应得的承认,他们无疑将诉诸暴力,他们的耐性与受屈辱的限度不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比格代表了黑人的心愿,标志着黑人种族意识提高的新层次与阶段。但是,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铸成这种不幸悲剧的根源则在于美国的社会体制。比格是美国现代文明的产物,他的行为与结局是美国社会及其歧视黑人的法律所造成的。在美国社会中,那种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使人们的精神压抑,导致广大黑人形成了一种病态心理:要么像汤姆叔叔一样使自己适应环境,对压迫者唯唯诺诺,逆来顺受;要么像比格一样,看不惯这样的社会,内心像一座蕴藏了无限仇恨烈焰的火山,总是处于爆发的边缘。当白人社会的残酷统治发展到极点时,他们则会奋起反抗。然而,在这部小说中,赖特所描写的暴行并不只是为了怒斥和警告白人种族主义,同时也是在劝诫他的黑人同胞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黑人种族主义的误区。他希望整个美国社会能够惊醒过来,认识到比格丧失人性的根本社会原因,从而使改变这种罪恶的现实成为可能,同时也表明生存与平等这两项基本人权,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为2014年度伊犁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世纪3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的人文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14YSY020]的成果。)

注释:

[1][2]理查德·赖特:《土生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58页,第459页。

参考文献:

[1]杨仁敬.美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于雷.为生存的死亡——读赖特的《土生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5).

[3]李鸿雁.理查德·赖特的困惑——解读《土生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种族歧视赖特理查德
用蛋管住鸡
又到乡间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邻家球星
世界
肯尼亚中餐馆因“种族歧视”挨批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
理查德.狄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