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惑”中看音乐课程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5-05-25李梅
李梅
[摘 要]教师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课程改革 困惑 关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76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不断推进,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的景象,富有新意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评价方式正逐步被广大音乐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课改实验中的一些困惑、思考、感悟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音乐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困惑
困惑一:课堂上的表演流于形式好吗?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演唱某某歌曲,下面让我们听着音乐尽情地跳吧!你们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好吗?”或者教师刚布置完,学生就会有序地、用不同方式、娴熟地表演起来。试想:这样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排练好的表演是否有意义。
困惑二:课堂上的“学科综合”好吗?我们有很多教师由于对课标理解不透,对教材把握不准,很容易就会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试想:这种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
困惑三:课堂上的多媒体运用越多越好吗?现在有不少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精彩的画面多于教师的点拨讲解。试想: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过多地通过“动态视频”的感受来代替对音乐的听觉体验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广?
以上出现的这些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反映出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音乐课程改革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师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只有用“情”字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使情感上升到审美,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让情感得到充分地体验和感受。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那激昂的朗诵,那雄壮的音调,排山倒海的气势,学生会感到热血沸腾,仿佛看到黄河两岸军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情景。“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会使欣赏者在反复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音乐产生联想,提高其素质、陶冶其情操。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2.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面向多元化的评价理念,采用多种策略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
音乐是一门强调个性体验的艺术,学生的个体(音乐天赋、能力等)差异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实现“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全面发展。
评价应以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鼓励性评价为主。评价可以是“班级音乐会”“动物音乐会”“星星草音乐会”等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以往的音乐评价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评价要根据学生发展中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尽可能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关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保证音乐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音乐课程提倡学科综合,为胜任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一名合格且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以及不断反思、进行研究的专业能力。音乐教师必须具有高度敬业精神。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精神实质,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摒弃浮华,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追求音乐教学的本真,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