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25邓东京
邓东京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更倾向于学生的参与,旨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体验中学习调整心理状态,在案例中学习调整心态的方式方法,在任务教学法中寻找解决问题最合适的办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学会调整心态的相关方式方法。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有效、有目标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师讨论的焦点,也成为教学的重点。
笔者所在学校尝试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本文所运用的行动导向更多体现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心理的变化,在案例中学习调整心态的方式方法,在任务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最合适的办法,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并学会调整心态的相关方式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角色扮演,感知心理的变化
角色扮演是通过情境模拟,要求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知人心理的变化,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所讲章节内容的实际情况,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在讲授“我的情绪我做主”这节内容时,作为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场景来教学生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个情境的角色扮演来观察当一个人遇到不同情况时情绪的变化,以及这种情绪波动或变化所产生的后果,让学生感知情绪的变化,并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2.运用案例教学,学会调整心态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选择和运用适应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研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不论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学会学习,还是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等内容讲授中都会用到。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是传授知识,理解概念及理论。但案例教学特有的重点是对问题的识别与分析,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类与说明,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或制订备选方案和决策。如此一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知晓如果发生类似案例中的情形时,该如何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到调整自己心态的方法。
3.运用任务教学,寻找问题解决之道
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突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般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由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三个部分组成。任务前阶段主要是课前的准备、任务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生学习任务的确定等;任务中阶段主要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三个内容,实施时一般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及时到各学习小组指导和跟踪,由各学习小组形成小组最终意见,并派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后阶段主要针对学习的内容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与评价。比如:在讲授“我是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时,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要学生们在各小组内写出关于“我是谁”的10个句子,然后在小组内猜猜“我是谁”,或者以“优点轰炸”的方式分组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他人认识自我等。另外,可在“人际关系”这节内容,让学生分组说明处理人际关系时所采用的策略,然后选出代表分享等,这种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行动导向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角色扮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运用中一定要精心地设计模拟的场景,准备好相关道具,参演的学生一定要投入情感,尽可能让情感投射得淋漓尽致,同时,在选择扮演的故事情节内容时要便于展示和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并感知到心理的变化。另外,在设定的情境中,角色扮演完成后一定要进行总结和反馈,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
第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当代社会实际,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与所上这节课的内容主题相一致,尤其案例的背景资料要尽能详细,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产生一定的共鸣。②案例教学中一定注意对学生引导,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师要针对案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③教师一定要熟悉案例材料,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要有一个完整的掌握,包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应对策略等。同时还要预测学生对案例可能的反应,然后进一步分析案例,也可通过翻阅教材或课堂笔记整理出自己的思路,而后参与到与学生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和建议。④案例讨论分析完后,教师还应对这个案例进行反思,延伸教学的内涵,帮助学生在遇到类似案例的问题时调整心态或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三,任务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要遵循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任务难度适中、师生互动、合作与协同学习的原则,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各环节的紧密性、连贯性和有效性,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组的必要性。同时,要充分调动各学习小组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任务实施中、任务实施后的总结与评价, 因为任务中的点评、任务后的总结与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老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
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备受各高校重视。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教学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但在运用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而定,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其教学的功效,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 霞.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武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3.
[2] 徐 莺.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
[3] 李亚洲.角色扮演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