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AS、ECR、RQ量表使用比较与研究

2015-05-25罗湘莲刘梨梨

教师·中 2015年4期

罗湘莲 刘梨梨

摘 要:目的:探讨成人依恋等级量表(AA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关系调查问卷(RQ)在成人依恋测量中的适用性。方法:利用AAS、ECR、RQ量表对150名大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依恋类型进行测量,并与以往研究结果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AAS、ECR、RQ三个量表信效度高,其测量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AAS量表亲近、依赖分量表与RQ量表所测安全型、倾注型相关显著,AAS焦虑量表与RQ量表所测轻视型、害怕型相关显著;AAS量表亲近、依赖分量表与ECR依恋回避分量表相关显著,AAS焦虑量表与ECR依恋焦虑分量表相关显著;AAS四类型分法与RQ量表四类型分法一致;ECR量表与RQ量表的方差分析显示,RQ量表所测依恋四类型在ECR量表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两个分量表上差异显著。三个常用依恋量表具有各自的使用特点与内部一致性。

关键词: AAS;ECR;RQ;成人依恋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开启了依恋研究(Attachment Research)的领域,并分别于1969年、1973年、1980年发表了著名的“依恋三部曲”,阐述了依恋的本质、机制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奠定了依恋研究的理论基础。[1][2]此后,Hazan和Shaver在1987年发表了《浪漫的爱可以看做是依恋过程》一文,成为成人依恋研究开始的标志。[3]成人依恋的测量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研究采用常用的三种成人依恋自评量表AAS、ECR、RQ进行调研,结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量表进行使用实效比较验证,从而对常用依恋测评量表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益阳某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三个班,发放问卷150份,团体施测,即时收回。共获得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96.67%。被试全为女生,平均年龄16.08±1.09岁。间隔15天,对145份有效问卷进行重测,收回有效问卷145份。

2.研究工具

(1) 成人依恋等级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1990年,由Collins等在Hazan和Shaver(1987)ASM量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成人依恋等级量表。1996年,Collins对其进行修订。[4]本研究所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分为亲近、依赖和焦虑三个分量表,采用1~7级计分方式。亲近量表测量一个人对接近和亲密感到舒适的程度;依赖量表测量一个人感到当需要帮助时能有效依赖他人的程度;焦虑量表测量一个人担心被抛弃或不被喜爱的程度。根据3个分量表上得分的不同,分为安全、先占、拒绝和恐惧四种依恋类型。

(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Scale,ECR)。由Brennan,Clark和Shaver等人最初编制,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李同归和日本九州大学加藤和生在此基础上共同修订的中文版ECR量表,由36个题目构成,7级评分。[5]ECR量表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18个题目,计算其平均分作为维度得分。

(3) 关系调查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由Bartholomew和Horowitz编制,是用来测量依恋类型的。[6]本文采用的是中文版。采用7点计分对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进行评价,将评分最高的类型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根据Griffin等人[7]的研究,在RQ的测量中, 通过被试在四种依恋原型各自的得分中,可以计算出两个有关“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的得分。计算的方法是:自我模型=(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他人模型=(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这样计算出来的分值越大,表明对自我或者他人的看法越是正性的。

二、结果

1.AAS量表测量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比较

经过测量,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AAS量表亲近、焦虑、依赖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分别为0.77、0.71和0.65,这与吴薇莉等人的研究[8](亲近、焦虑分量表Cronbach a信度达0.7,依赖分量表Cronbach a信度0.62)基本一致。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得出,亲近、焦虑、依赖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2、0.88、0.79。一阶因素分析抽取三个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56.72%(见表1)。

通过对AAS测量结果进行依恋类型的区分,得出安全型67人(46.21%),先占型25人(17.24%),拒绝型22人(15.17%),恐惧型31人(21.38%)。

2.ECR量表测量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ECR量表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回避分量表Cronbach a分别为0.79、0.80,其重测信度分别为0.75、0.77。这与2006年李同归的研究结果[10](ECR量表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回避分量表Cronbach a分别为0.82、0.77,其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71)一致,量表有较好的信度(见表2)。

3.RQ量表测量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比较

将RQ量表所测四类型与AAS所测四类型进行逐一比较,有108人(74.48%)的被试在类型上一致(见表3)。

4.AAS量表与RQ、ECR量表的相关(见表4、表5)

5.ECR量表与RQ量表的方差分析与相关

对RQ量表自我与他人模型与ECR焦虑与回避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作出两个预期结果:①因为安全型和轻视型的个体有正性的自我模型,因此,通过RQ测量得到的这两组被试将在依恋焦虑上得分较低,而倾注型和害怕型在依恋焦虑上得分较高;②因为安全型和倾注型的被试有正性的他人模型,这两组被试将在依恋回避上得分较低,而轻视型和害怕型的被试回避分数会较高。结果发现RQ 的自我模型与ECR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42,P<0.05; RQ的他人模型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和-0.25。

为进一步检验ECR修订中文版与RQ量表的关联,探明两者关系,根据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两个维度划分为四个依恋类型的理论框架,以RQ测得的依恋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ECR测得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种类型的被试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有显著性(F=5.47,P<0.05),表现为害怕型被试的得分最高,矛盾型次之,而安全型和轻视型得分最低。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四种类型的被试差异也有显著性(F=7.33,P<0.01),表现为轻视型和害怕型的被试得分较高,而安全型和矛盾型的被试得分较低(见表6)。

三、讨论

本研究AAS、ECR、RQ的基本测量值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AAS量表分为亲近、依赖、焦虑三个分量表,量表信效度好。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测量用时可控制在5分钟以内。可根据其分量表得分区别出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恐惧型,其所测类型与RQ量表测得的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在多数被试上统一。

ECR量表区分出了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这两个维度正是依恋类型的构成基础,能从认知角度对依恋进行深层次理解。其与RQ量表的方差分析验证了二维度的合理性。

RQ量表由4段文字组成,测验方便,耗时短,量表自我—他人模型与ECR量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量表相对应。即自我与他人积极模型类型对应着低焦虑低回避、自我模型积极他人模型消极对应着低焦虑高回避、自我模型消极他人模型积极对应着高焦虑低回避、自我他人模型都消极对应着高焦虑高回避。RQ还能对一般的亲密关系、情侣关系、特殊关系(上述各种关系的复合情况)进行定位,它也能被人重述并用于评估其他依恋同伴。

本研究三个常用依恋量表具有各自

的使用特点与内部一致性,可从回避、焦虑维度,自我与他人模型对四种依恋类型进行理解与区分,这四种类型为安全型、先占型(也有译为迷恋型、专注型、倾注型、矛盾型的) 、拒绝

型(也有译为冷漠型、忽视型、轻视型、排斥型、回避型的)和恐惧型(也有译为害怕型、混乱型的)。第一、第四种类型定义相对明确,但第二、第三种类型命名较为混乱,不易理解,对这四种类型的命名统一化将更利于对今后依恋问题的理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Bowl by.J. Attachment and Loss:Vo1.1.Attachment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2] Bowl by .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7.

[3]Hazan C,Shaver P.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

[4]朱天慧.成人依恋测量工具述评.大众科技,2012(02):200—202.

[5]李同归,(日)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03):399—406.

[6]Bartholomew K,Horowitz L M.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 Pers Soc Psychol,1991(61):226—244.

[7]Griffin D,Bartholomew.K.Models of self and other:Fundamental dimensions underlying measures of adult attach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fy,1994(67):430—445.

[8][9]吴薇莉,张 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04).

[10]李同归.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02):149—151.

[11]陈小琴,张进辅.师范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03—1005.

[12] Brannan K A ,Clark C L,Shaver P R. 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 In: Simpson J A, Rholes W S 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gship.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1998: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