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2015-05-22韩喜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韩喜平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起码从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传统文化、面向生活世界着手。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要融入到人们实际生活之中,要融入到人们各种具体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 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 D641;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06-03

在2014年12月召开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是国家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的根本保障。对当代中国来说,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应该仅仅是经济实力上的强大,更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上的强大。我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起码从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传统文化、面向生活世界着手。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选择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围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选择展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不仅需要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需要文化价值观的改革。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质上是当前中国的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战略选择。一定要从战略高度上来理解文化建设的使命。文化关乎到一个民族的经济振兴,关乎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关乎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命运。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今后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把资源、经济、技术等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过去的经济增长总体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硬实力,而未来经济的发展,如果只依靠硬实力,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我们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关键的一个标准就是经济增长中文化软实力所占的比重有多大。经济的高水平发展,背后是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背后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理念等,都是由该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所决定的。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单纯用GDP的数量来评判,而且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1]而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不能单纯依靠资源、能源的堆积来实现,这就需要通过文化软实力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文化软实力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2]文化往往由多种价值观组成。这些价值观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差异之处。而诸多价值观交融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就会成为一个各种价值观的混合体。因此,必须要牢牢把握文化价值观中的核心要素,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方向。如果偏离了这一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就容易失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各种社会思潮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西方国家所宣称的“普世价值”实质是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借口,企图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西方国家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首先就需要我们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文化软实力就容易失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渗透,实质就是西方国家软实力的渗透。这就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问题。[3]这表明国家治理能力要依靠文化软实力。治理首先是一种文化,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导向决定了能否实现现代化治理的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治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集中表现。治理好国家,就需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凝聚到一起,形成价值观上的共识,才能众志成城,成功实现改革开放。治理首先要抓住对思想意识形态本身的建设和治理,这是一切治理工作的前提。新时期,国家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选择,怎样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破解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一系列难题?怎样啃这块“硬骨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首先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治理上下功夫。如果不能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观念治理工作,不能深入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全面深化改革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观念的治理是一切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观念上形成了共识,凝聚了精神力量,明确了前进的目标,其他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治理措施才能保证正确地执行和实施。这就要求在国家治理观念上,牢牢树立现代国家文化治理的国家治理理念。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一种文化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以往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前行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必将失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独立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尊严都要通过民族的文化得到彰显。而且,民族文化往往是内在于民族生活实践当中的,在人们不自觉的生活中形成了文化与生活的融合。然而,当生存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必然要对民族文化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样,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必然对文化上层建筑提出现实的要求。“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文化价值观上的革命。所有这些意味着,民族传统文化一定要与现实生活中生产方式的变化相适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使传统文化趋向于现实,使传统文化有利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一系列的文化价值观,在当代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观虽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产物,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要素已经融入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生产实践相联系,而且也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果不能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会真正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不能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文化复古主义。文化是开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从现实中吸取新的文化要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但是,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没有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原则。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吸收一切人类进步的文化要素,不断丰富和发扬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代表人类社会进步方向,因此,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有选择的传承而不是盲目的传承。这就需要提升民族文化的鉴赏力和判断力。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鉴赏和判断,总是要以时代的要求为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返本开新”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返本”不是最终的目的,返本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为实现“开新”而选择积极的文化要素。而“开新”才是文化建设的目的,才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5]。一方面,我们不能丢掉老祖宗的智慧积累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又不能活在老祖宗的精神庇护中止步不前,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面向生活世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关切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着力点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解释现实生活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要融入到人们实际生活之中,融入到人们各种具体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方式和制度设计。广大人民群众要想热爱生活,就必须要对现实生活做出深切的理解和解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如此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找到答案。幸福的生活是要以文化价值观为指导的。幸福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的充裕,也不是物质财富的挥霍,而是需要有健康的文化价值观来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旨趣。如果离开有价值的生活旨趣,就容易出现总书记所讲的“四风”。高水平的幸福生活其本质是文化价值观的高尚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6]。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意味着,对于人来说,幸福的生活应该是被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所引导的生活。正因为有了健康的文化价值观,人的生存活动才不同于动物的简单的直接性“生命”,而是有意义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社会的伦理规范、法律制度和道德秩序的方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做出规范,以便通过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此外,生活世界总会提出一系列的困惑,这些困惑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就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厌倦,就会陷入对社会生活的悲观情绪之中。当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对这些民生问题的合理解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回答当前的民生问题。因为有些民生问题是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需要调解自己的价值观矛盾来解决。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就要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日常生活中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人们价值观的养成除了专业性的教育以外,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世界本身的各种文化活动的影响。比如电视、电影、文学、艺术等作品都是传播价值观的主要生活形式。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氛围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了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手段、制度规范、榜样机制等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使其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了保证深化改革开放的成功进行,塑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需要牢牢把握以上三个着力点,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世界的思想困惑。紧紧围绕上述三个着力点,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hq.xinhuanet.com/focus/2013-12/16/c_

118568719.html.

[2][4][5][7]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2/26/c_133143680.htm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311/18/t20131118_1767104.

shtml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责任编辑:孙明哲]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