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2015-05-22牛冬冬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

牛冬冬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语文教育是主渠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关键词]:以读为本 美的鉴赏力 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途径和策略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读为本

审美对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于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不是靠抽象思维的判断、推理进行,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高扬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读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情。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含美的物质外壳。语文教师通过生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可以诱发作品中的美感。与绘画、音乐相比,语言文字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绘画能表现色彩,但不能描绘声音,音乐能表现音响,但不能表现色彩,可语言文字既能绘声又能绘色,还能绘形。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读书方法。只有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于漪先生说:“较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重分析、轻积累,有的文章甚至分析的碎尸万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诵读的提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不能忽视课外阅读这一领域。假如局限于课本这块小天地,学生见识毕竟有限,很难完成审美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先生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读优秀的文章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美、发现美,提高美的鉴赏力

课堂中如果语文教师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诸种感觉,学生就能把丰富多彩的美传递到大脑,从无声的文字跳动出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图景,让学生通文之“理”,明作者、作品之“情”,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与此同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增添新的意境,从而感知美、发现美。

例如,学习《三月桃花水》,调动听觉去感知泉水冷冷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学生们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涌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朱德和母亲》,在学生诵读朱德每天上山排水的情景描写文字后,试着让学生把它想象成电影特写镜头,从中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刻感悟。如学习老舍的《麻雀》,读到“它被人毁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时,必须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对于被毁坏和凌辱弱小者的同情,感悟到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学生感觉敏锐,想象力丰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章所描绘的声、光、色、态等在头脑中呈现出来,把单调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变为立体可感的美的形象,学生在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美的鉴赏力得以提高。

除了艺术作品,大自然也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教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观察社会自然之美,并由景生情,由情生悟,感悟生活的节律,领略生活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正因为这样,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讲解古代诗文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容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内涵。如教学《牛郎织女》,只有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之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作者基于生活而做的人生幻想,反映了他对人间疾苦的关心,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我们应该充分肯定。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生活本来面目,也能说明生活并给予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方向。”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给予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曾向学生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对杨二嫂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应持讽刺、否定、厌恶的态度。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真正钻入课文,于是我让学生想一下杨二嫂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大家认识到杨二嫂令人厌恶的市侩性格是受旧社会的压迫扭曲的结果,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这需要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除了大量表现人的优美情趣、高雅情操的作品外,还有一部分比较冷峻的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有益的熏陶。无论是《凡卡》中的“我”对人与人隔膜的忧思,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贫富不均,也无论是《穷人》底层小人物的挣扎,还是《粜米》中农民悲惨命运的纪实,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表现出作者悲悯的情怀,博大的胸襟,寄托着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憎恶和对人物的真挚同情。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会让学生更自觉地追求美好理想,得到精神滋养和人格陶冶。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
引领学生品咂人鸥之情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应优化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