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2015-05-22严慧津

商业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

严慧津

[摘 要] 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较为被动的,对房地产宏观政策的评价不能局限在某一点上,而是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宏观调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房价;从市场的供求关系看,房地产业并没有实现供求平衡;宏观调控并没有实现商品房价格的相对稳定。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于政府来说,解决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失效问题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关键词]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3.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产业均得到一定的革新与发展,其中,住房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点。1998年,全面住房制度开始了它的改革历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原先的福利分房,实物分配等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到强烈的冲击而被取代,住房的商品化,分配货币化以及交易市场化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了切实的利益,一方面住房不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结构、多层次,具有系统性的。另一方面,住房条件和居住条件得到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这场改革中也暴露了诸多缺陷,这主要体现在房价的迅速上涨、商品房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房地产业投机现象严重。而在社会保障方面,住房分配有大量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在这种种现象之中,房价居高不下是我国房地产产业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很多一线城市,很多人穷尽一生都买不起一套房。因此,房地产业得到国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我国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弥补市场自身调节的缺陷,运用综合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房地产业自身发展的不足使国家运用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本文主要对国家所采取种种政策效应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的积极作用与不足,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完善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

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是在1993——1996年,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反应在房地产业也就是房地产公司的急剧增加,这就带动了地皮、钢材等相关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也过热增长,造成较为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出现经济过热甚至引起通货膨胀。这在广西等地区最为显著。针对此种现象,1993年,1994年国家分别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这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放慢了房地产商开发的脚步,房价也开始出现回落。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房地产业受此影响进入其发展的低潮。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欣荣,国家又颁布了与之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主要着眼点在于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房地产业再次成为宠儿。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的颁布,使住宅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福利分房制度也走向了它的末路。“23号”文件是对那时候居民收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所整理出的适合现状的宏观调控文件。对此文件的贯彻与执行,激活了处于低迷状态的房地产业,推动了它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房地产业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循环,2003——2005房地产业再次出现过热现象,与此同时,土地价格和房价随着土地使用权的拍卖、投标、挂牌而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还有一个因素是前些年埋下的隐患,也在这一时候得以凸显,1998年,房地产信贷出现,但是中国银行尚未完善的体系与此并不相符,这使金融体系不可能不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完善住房贷款政策被提上日程,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21号文件),其中,最为突出的政策调整就是对首付付款比例的提高。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正面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过热发展。但与此同时,对于发展符合国家要求与市场需求的房地产企业国家则对其进行大力扶持。实际上这两种措施反应了政府一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政府希望房地产能够继续成为拉动内需的新的增长点,但另一方面政府很害怕房价的过快增长。而后兴起的“圈地热”使金融信贷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些缺陷更是随着楼市的火爆越演越烈。

2005年到2007年,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主要基于对房价的稳定,此项政策使大多数民众开始对房价持观望态度,但实际上,这并不会有过于明显的影响。中国银行厦门分行零售业务处副处长康文辉:“从厦门购房长期的情况来看,我认为需求只有增加不会减少的,但从近期的情况来看,需求还是存在,只不过因为政策的变化,及舆论的引导,造成一些被动需求会有所减少,主动需求会进入观望,但需求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时间或者交易心理方面有所变化。”

2008——2009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转折点,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使我国受到极大的冲击,“保增长”成为政府的主要政策方向。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一度进入高潮,政府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此希望房地产业能够带动GDP的增长,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采取宽松的政策,“适度宽松”的执行在某种程度上使前期的宏观调控没有了意义。对房地产这一戏剧性的调整,使2009年房价出现近些年来最大幅度的增长。而在政府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大面积出现,房价居高不下,甚至呈增长态势。国家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接着9月,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国八条”),以抑制房价的迅速增长,从而使国家经济在金融危机下能够维持稳定。

因此,从长远来看,对房地产业的控制不会松动,当然,政府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储备,比如房产税等制度的制定。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较为被动的,从这些年的宏观调整的政策看,我们对房地产宏观政策的评价不能局限在某一点上,而是应该多方面入手,以便更为全面地看到它的发展。endprint

三、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评价

(一)宏观调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房价

一方面,政策出台以后,其作用的发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而针对市场主体而言,要改变他们的预期态度必须需要一定的效应积累。另一方面,限购政策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价的增长,但这只是短暂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的供求矛盾,反而在行政手段逐渐适应过程中,投资投机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房价迅速增长。因此,这些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稳定房价的增长势头,也就是说,房价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二)从市场的供求关系看,房地产业并没有实现供求平衡

房地产业没有实现供求平衡,这是从建设量和销售量进行分析,建设量主要是针对建设面积而言,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房地产业的供求态势,从2003年到2013年厦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建设面积和销售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供求关系出现很大的不平衡,基于此,我们可以那么说,国家在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上并没有实现供需关系的平衡。

(三)宏观调控并没有实现商品房价格的相对稳定

房价的稳定主要是从房价上涨的幅度以及居民收入来进行分析的,房价的上涨一旦超过居民承受范围之内,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支配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分析房价稳定与否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居民的支付能力是否与房价相当,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远远大于开发面积,这说明房地产企业存在囤积土地的现象。因此,就房地产业而言,政府并没有能改变房地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甚至进一步恶化。从政府所采取的几项紧缩政策我们就会发现对于住宅的恶劣影响。一但房地产业的建设面积小于或者等于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住宅就会出现明显的供给不足。但实际上,企业对于住宅商品房的建设一支处于增长状态。这与其国民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可分的。可是,从2013年开始,住宅面积建设出现了负增长,这同样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比如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而“黄金时代”“暴利时代”对于房地产而言已经成为过去。这也就造成了房地产业对于市场的观望态度,从而也就造成了建设面积的减少。这就使房地产业不能满足居民的购买需求,而供过于求这种简单的经济关系就会出现投资与投机的增加。造成房地产业的再次混乱。

当然,国家对于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种种问题不只存在于这些方面,比如像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均等问题同样也存在于房地产业。

总之,对于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失效的问题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对政府、市场、社会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符日辉.房地产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J].企业技术开发,2006(1)

[2]李庆文.房地产投资的主要风险与防范策略[J].山西建筑,2007(27)

[3]付向阳.浅议房地产投资的效益[J].山西建筑,2011(5)

[4]李飞宇.房地产投资变现风险分析[J].安徽建筑,2000(2)

[5]陈旭升,孙勋成.房地产投资的预期收益与风险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1(4)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分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对粮食价格波动的认识
“营改增”对房地产业的税负影响及应对策略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
宏观调控法基本范畴—宏观调控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