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强草川子村羌绣艺术田野考察报告

2015-05-22侯小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5年0期
关键词:宁强绣花羌族

侯小春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宁强草川子村羌绣艺术田野考察报告

侯小春①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羌人对于自然图腾的崇拜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相对闭塞的山区环境,直到现在,很多习俗依然反映着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纯美情感和独有的审美观念。宁强是羌族故地,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羌族就在宁强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羌绣在宁强一直盛行不衰。但随着后来大量汉人与羌族人杂居,羌人渐被汉化,导致这里羌汉民间民俗艺术相互交融的局面,羌绣艺术的汉化现象已非常明显。

宁强 草川子村 羌绣 张菊英

宁强为陕西南部的一个县,地处秦巴山区,山峦环抱,风景秀丽,世世代代的宁强人民保留着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式样保留得较为完整。宁强是羌族故地,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羌族就在宁强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羌绣在宁强一直盛行不衰。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设色艳丽,绣制精美,让观者赏心悦目,反映出身处大山深处的羌人积淀下来的审美理念和创造力。纹样的形式美感非常强烈,有的是挺拔的线条表现,有的是厚重的块面表现。各种点、线、面组成丰富的形态图案样式。宁强羌人后裔沿袭传统,又有自我创新意识,呈现给我们的作品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匠心。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相对自主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作。

羌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平针绣、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勾花等。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羌族信奉万物有灵,因此,羌绣在选材上多选取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尤以动、植物居多,由此形成了羌绣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羌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背带、袖套、裤子、香包等,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

古代羌人对于自然图腾崇拜的观念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直到现在,很多习俗依然反映出羌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纯美情感。此外,羌族先民还认为“大地成后,地皮上的水又生长出草,生长出树,生长出五谷,生长出飞禽走兽,于是就有了地上的万物”。

但是随着汉人迁入陕南,和羌族人杂居在一起,共同生活,渐渐地,许多羌人就被汉化了,导致了如今羌汉难分的局面。笔者选取最靠近四川省的宁强南部的多个乡镇进行田野考察,考察了青木川镇、广坪镇、燕子砭镇、阳平关镇、汉源镇、巴山镇和毛坝河镇。在城镇上基本是以汉人为主,在下辖的乡里面羌人较多,一般生活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

笔者多方查询资料得知,宁强县草川子村有原生态羌绣工艺,于是决定去草川子村进行田野考察。

草川子村位于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河镇,距离宁强县城约70公里,海拔1200—1900米,是秦岭以南大巴山脉上绵绵群峰之中的一小块平川,与四川光雾山、古城山、陕西黎坪风景区相邻。草川子村是一个深处于巴山腹地、四面环山、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这个村落独立、古朴、深邃,羌族人和汉族人和谐地生活在这里,世代耕种着脚下的土地,春种秋收。从毛坝河到草川子的车非常少,大约10公里的距离,但是路很不好走,路两旁都是峭壁,路面很窄,有的路段只能容一辆面包车通过。由于太过偏远,平时很少有毛坝河镇的人去那里。笔者雇了当地人的一辆摩托赶往草川子村。一路上往来的车很少,经过三个小时颠簸的摩托车行程,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个大峡谷扑面而来,这就是草川子的入口——龙头咀。站在村口,顿时就觉得豁然开朗,仿佛来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站在这个方圆约1平方公里的大坝里,四面的群山如巨大的手臂,把这个小平川揽在怀抱里。

到了村中,沿途询问路人村里可有会刺绣的老人,村民说那边的山上有一个会绣花的老人叫张菊英。但是老人的家不是很好找,在山下看不到老人的家。恰好遇到张菊英的孙女们放学回家,村民们让笔者赶紧跟着她们去找张菊英老人。笔者和张菊英的孙女们顺着一条盘旋上山的小道,走了十几分钟才到达老人的家。

张菊英老人的家是建造在半山腰的一个土坯房,一共有三间房(如图1、图2)。家里面虽然通了水和电,但是房屋中十分昏暗,也很干燥。家里已经不分什么客厅、厨房了,只是摆设了几件简单的家具,生活用品也很简单,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且看样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目前家里就只有张菊英老人的儿子和两个孙女陪着老人住。

当笔者见到张菊英老人时,老人正在生火烧水,给孙女做晚饭吃。老人平时去附近砍柴,是用干柴来生火,所以屋里都是烟味,墙壁都被熏成了黑色。老人的晚饭就是简单的泡面,在方便面里放上几片菜叶子。老人让孙女给笔者搬来一个小凳,于是我们就聊了起来。

图1 张菊英老人家的房屋侧室

图2 张菊英老人家的土坯房

访谈记录:

问:您是羌族人还是汉族人?

答:我是汉族人,家里人都是,没有羌族人。

问:那村子里的羌族人多吗?

答:不多,基本上都是汉族人,我也不太知道,好像山那边有几户吧。

问:您以前是干什么的,家里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答:我以前就跟着大家种地,栽洋芋。家里的钱是卖洋芋换来的,我现在做不了了。

问:我刚才上来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栽洋芋。您是多大开始学习绣花的,您是怎么学的呢?

答:我8岁的时候就离开了父母,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我是由外婆带大的。我那时候没有饭吃,就给别人家去放牛。我外婆会裁衣裳,我一年就穿一件衣裳,是外婆做的,很薄。当时我在坡上放牛,也没什么其他事情干,我就用草莓的藤蔓做线,叠成两股,再用竹子做成缝线针,在树叶上练习绣花。那时候我们有花书,那上面什么都有,我就照着绣。

问:后来这本花书您还留着吗?

答:没有了,“文革”的时候都被烧了。那时候村子里贴满了标语,我们什么东西也没留下,那时候全村都在扔旧的东西,“文革”把我的簪子、耳环都撸了去,弄不见了,也不让我们绣花。东西都买不到。

问:您不是不识字吗?怎么去看那些书呢?

答:我的老祖母识字,是她教给我们的。我们当时几个人一起绣花。

问:您村里还有其他人绣花吗?您会和她们交流绣花的技法吗?

答:原来村里有个叫张桂芳的会绣花,绣的鞋鞋可好看了,后来她去世了,就没人会绣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绣花。现在会绣花的人都不知道这些花叫什么名字。我的花书上每一张图案都有名字的。

问:那您还记得花书上的名字吗,您能想想都有什么吗?

答:都记不得了,有佛手花、事事如意、毛丹花、石斛花、菊花、转转菊花、荷花、苇花、美人花、大烟花、罂粟花、孔雀、马、熊、豹子,书上还有房子,就是木头的,也有人,基本上所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书上都有,还有钟鼓楼。

问:那您会根据自然物去进行刺绣吗?比如说这里的油菜花啊!

答:油菜花也绣的,什么都绣,看见什么绣什么。

问:那您在绣帽子啊,围裙啊,这些图案是您自己想绣什么就绣什么吗?

答:不是,花书上都有样子的,都有故事的,不是随便绣的。

问:那这个帽子有什么故事吗?

答:这个帽帽书上说金州(根据老人音译地点)的宰相的孩子一直哭个不停,突然间天上落下一个水葫芦,落在了这个孩子的帽子上,孩子就不哭了,所以丞相下令让全天下的人都要戴这种帽子,就是这个样子。

张菊英老人绣的帽子是近似葫芦造型的针织帽子(如图3、图4)。张菊英在帽子上所绣的纹样题材广泛,有缠枝牡丹花、蝴蝶戏菊花、菩萨、鱼、鸟等等。张菊英说之所以绣这些图案,都是按照以前留下来的“画书”上记载所绣的。把蝴蝶绣在帽子上,是因为书上说蝴蝶可以保护人身体健康。帽子的针法有平针和参针绣,也有锁线绣的针法,变化丰富。

问:那这个围裙有什么传说吗?

答:这个围裙(图5)是因为仁宗皇帝招驸马的时候用的,围在腰上去嫁人。现在都没人知道了。

图3 张菊英老人绣的帽子的正面

图4 孙女拿着奶奶绣的帽子

图5 张菊英所绣围裙

后来笔者查询史料得知,历史上确有仁宗皇帝招驸马一事,但是记载很少。2005年3月4日,重庆市北部新区鸳鸯镇长岭村曾发现明代驸马坟被盗一事。重庆日报记者寻得一套顺治年间的《蹇氏祖谱》。该家谱中写道:“五世祖讳荃明仁宗皇帝招驸马与公主俱少卒合葬蹇家观后山墓。”重庆市考古所刘春鸿表示,家谱中提及的墓,方位和鸳鸯镇长岭村墓基本一致。家谱记载蹇义的四个儿子依次是蹇英、蹇芳、蹇芸、蹇荃,也就是说,与公主阴亲的“荃”乃蹇义的“幺儿”。基本可推断,长岭村墓是一座真正的驸马坟。市考古人员根据清道光版《江北厅志》“蹇芳未婚即亡,恰逢公主未婚夭折,明成祖朱棣赐蹇芳为驸马,将两人结为阴亲……”的记载,确定这座明代墓葬为蹇义之子蹇芳的“阴亲驸马坟”。但是张菊英老人竟然能知道这么小的历史事件,着实令人惊讶。

问:这个图案有名字吗?

答:有,叫金钩(也有可能是金勾,由于张菊英老人不会写字,只能根据读音和意思暂写出一个名词)。

问:金钩是两个弯吗,是和羊角一样的吗?我给您画一下您看看(笔者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羊角形的图案)。

答:不是这样的。

问:那您能给我画一下吗?

据张菊英亲手所描画,是近似于羌族羊角纹的一种纹样(如图6),绣在一个圆形的布上,戴在脖子上可保平安。这个物件起源于姜太公钓鱼,张菊英解释道:“有一次别的国家要侵犯我们国家,姜太公在水边一金钩就救了中国的百万兵。金钩两旁要绣上汉字,平安,吉祥如意。”在四川羌族自治州的羌人服饰上也有发现相似图形(如图7),但是只是属于简单的云纹装饰。但是宁强地区的“金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是汉族的故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巧合。

图6 张菊英亲手所绘金钩图案

图7 四川阿坝地区服饰

问:那这个金钩的图案是绣在哪里的呢?

答:就是绣在鞋上,也代表财神。也绣在腰带上,姑娘要缠在腰上才能嫁得出去。

问:您会绷布吗?

答:不用绷布,就是直接在布上绣。

问:您绣花的时候会打样子吗?用铅笔画画?

答:我不会画画,笔也没有,我们就是用纸,叠了之后用剪子直接剪,然后贴在布上,按着剪出来的纸用针绣。

问:您绣花的材料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答:以前线的颜色都特别少,要从镇上买,现在卖的就多了,颜色也多,合作社都有卖的。

问:您绣花的颜色是如何选择的呢?

答:配色?自己觉得怎么好看怎么配,这个很随便的。

问:您一直生活在这个村里吗?您出去过吗?

答:我2014年的时候去过宁强,其他的地方我没去过,孩子们在宁强住,都有房子,过年都回来,我也不愿意到镇上住,上回我儿子开车带我去参加那个绣花比赛,人家还给了我一个证书,我让孙女拿给你看。

问:我在网上看到你的报道了,就是在电脑上,有您的名字,前几天我在青木川镇的时候,他们说请了人来教她们绣花,就是您吧?

答:对,就是我。

问:那您去了多久,都教些什么呢?

答:去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是教她们绣花。

问:那是教针法还是教图案呢?

答:就是用针绣,没教什么针法,就是绣一些花朵,简单的。

问:您绣的东西买的人多吗?

答:买的人多啊。

问:您记得您卖了多少您自己绣的东西吗?

答:我卖了100多个绣花的围裙,30多顶帽子。大概卖了差不多20多对鞋鞋。有些老人快过世了,就想要一个绣花的鞋穿,有些年轻人找到我,让我给家里老人做鞋,好让老人去世的时候能穿上绣花鞋。

问:您做的这个绣花鞋是什么样子的,和普通的鞋有什么不同吗?

答:就是女人家穿的鞋,鞋帮和鞋底都要绣的,绣一些花啊,动物啊什么的。

问:您还打算继续绣吗?

答:我都半个身子埋到黄土里了,这批东西卖完了就不打算绣了。

问:您一共几个孩子,家里人还有跟您学习绣花的吗?

答:我一共有八个孩子,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女儿和儿媳妇平时都忙,没有时间。现在这个小孙女还在学,没事会绣一些简单的图案。

张菊英老人有两个孙女,一个叫陈淑娴,今年11岁,是张菊英老人的直系孙女,另一个叫陈向丽,今年13岁,是陈淑娴同父异母的姐姐,她们两个住在一起,一起上学,每周周末放学回家,其余时间住在学校。两个孩子非常乖巧,陈淑娴和笔者说,自己四五岁时看见婆婆在绣花,觉得很有意思,自己大概10岁才开始学着绣花。

问:您会教孙女绣花吗?

答:她的父亲不让绣,说是要好好念书,绣花会影响学习。

问:您在村子里能看到傩戏吗?您喜欢傩戏吗?

答:我喜欢看傩戏,村里面原来经常请端公来表演,我们就去看那个,端公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金鞭,是打鬼的。很好看。

问:那您会给端公绣东西吗?

答:我绣过那个鞋,还有端公戏头上戴的五佛冠我也做过。

问:那是谁教您做的呢?

答:是书上看的,书上说用牛皮剪出5块板板,再用布缝上。我还做过端公腰上绑的带带,腰上拴12根,肩上也有,一共有42根,都是书上说的。我还给端公缝过衣服,我让孙女去拿给你看(如图8)。

图8 张菊英老人绣的端公服装

图9 张菊英老人和她的孙女

不知不觉到了吃晚饭的时候,笔者见天色已晚,在与张菊英祖孙合影后,与张菊英老人一家道别,匆匆下山赶往县城。

结 语

宁强地区的羌绣虽然渗透着强烈的汉族审美观念和审美意

趣,但还保留有本民族的一些特色,其刺绣图案精美,寓意丰富。当地政府在保护羌风俗文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宁强专门成立了羌族保护实验区,兴建了羌族博物馆。但是,在此次田野调查中还是感到因交通、经济收入等现实因素,羌绣在宁强地区的保护和发展较为缓慢。如何更好地保护宁强地区羌绣艺术并发掘其不同于其他地区刺绣的文化意涵,是需要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 侯小春,文学博士,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宁强绣花羌族
松鼠绣花
发光的葡萄
发光的葡萄
文化名家
——宁强
岜沙苗寨绣花女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无底线直播女友,抖音小主为涨粉疯狂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电脑绣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