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读思练教学模式中的合作探究

2015-05-21彭朝荣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初中化学

彭朝荣

【摘 要】如何在读思练教学的新模式下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品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顺应课堂改革的总趋势,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精心的引导了学生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读思练;合作探究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在读思练教学的新模式下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促进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品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顺应课堂改革的总趋势,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展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精心的引导了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勇于合作探究实验的误差

有的实验不论怎样去做,都存在误差,只是越细心误差越小而已。比如,在做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课前演示实验时,我好几次发现瓶内水面上升的容积小于瓶内容积的1/5。学生的分组实验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我决定发动全体同学进行探究。我首先提出,如果继续按课本实验2—1的实验装置做试验,误差的原因在哪里?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终找了三点可能的原因。第一,气密性可能没检查好;第二,燃烧匙和红磷也占据了集气瓶一定空间。即是说,燃烧前集气瓶里本来就不足1/5容积的氧气,当然最后水面的上升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是不是肉眼不容易读准造成的误差,能否用数字来说明呢?

这三点可能的原因中,第一点容易排除,只需认真检查即可。第二点凭我们现有的条件和知识是很难避免的,其造成的误差是难免的。现在只剩下第三点了。既然肉眼易产生误差,能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反应呢?我和同学们一起出谋划策,最后得出一种方法是,往瓶中装满水至胶塞位置,然后倒入量简测量这部分水的体积(即瓶内空气的体积)。再用这个瓶子做红磷燃烧的实验。待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再读瓶内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从而可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至于可能还有误差,那只能是条件限制了,有待以后进一步去探究。

还有的同学是这样设计的:先向大一些的针筒(带针管)吸入一定量的水,读出体积数。再往集气瓶里装水至瓶塞。再将瓶里的水倒进量筒,测量好体积,即为集气瓶空气的体积。然后针管连同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插在同一个橡皮塞上。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盖紧橡皮塞,燃烧过程中,随气压的变小,针筒中的水会缓缓流入集气瓶中,且可直接读出流入瓶中水的体积。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针筒内减少的体积数即瓶中原有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中空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就不难算出了。这种装置避免了使用导管,所以既避免了反应后导管中空气进入瓶中引起的误差,又避免了导管中留有一定量的水引起的误差,能使测量更精确,被认为设计更趋完美。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充分掌握了知识,在探究中领悟了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性与趣味性。我想,这就是课堂改革中合作探究的目的所在。

二、对拓展实验的合作探究

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在集气瓶里燃烧的物质除了课本上用到的红磷外,还可不可以用其他物质代替呢?比如说铁,炭,硫磺等。能提出这问题的同学应该是在努力探究的。他们发现,无论是课本上还是改进后测定空气的实验用的燃烧物都是红磷,于是提出了上述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去引导学生探究的。首先,看燃烧的条件能不能达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红,不能燃烧。在纯净的氧气里才能燃烧。而此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铁丝在瓶内瓶外都不能燃烧。不燃烧就消耗不了瓶里的氧气,也就达不到测量的目的。那么,能否用铁代替红磷由同学们自己回答。其次,我们燃烧的物质在集气瓶里充分燃烧时消耗的是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不能供给燃烧的余下的气体还是瓶内空气的一部分。在这个密闭的容器里至始至终没有其他气体参与。反过来说,要是有其他气体生成,此试验还能说明问题吗?那么,能否用炭或者硫磺代替红磷也由同学们自己判定。

为了探究的进一步拓展,我对同学们是这样说的,就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条件来说,初中阶段是暂时找不到恰当的物质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的,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许能找到。这既可激发同学们探究的兴趣,也同时说明探究是无止境的。还为以后的探究制造了悬念。

三、联系实际,对于生活现象的合作探究

新教材有很多探究性实验,但在一些实验的编排上,把探究的过程和步骤都写得很清楚,然后在过程中间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所以在探究性思维上相对比较程序化,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探究性思维更加生活化,我尝试将一些实验加以改进,使之跟生活联系起来,使探究更贴近生活,贴近我们自己,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更有意义。例如,同学们从小就听说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而呼出了二氧化碳。在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性质后,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肯定感兴趣,因为学以致用了。在一次实验课上,我对同学们说:“能不能用实验说明,人呼吸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而产生了二氧化碳?”问题一出,教室热闹了。经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后,大家得出了以下方法:

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盖上玻璃片,注上标记以免混淆。先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石灰水没变浑浊。说明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或者说很少,不足以让石灰水变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有了足以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从而也就证明了人呼吸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再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瓶口检验,装空气的瓶中木条能继续燃烧,而装有呼出气体的瓶中木条熄灭。从而证明人通过呼吸后原本在空气里存在的氧气没有了,被人体吸收了。

该方法的可行性和说服力关键在于人体吸进空气之前氧气确实存在,而呼出后氧气消失了。这个过程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再一个关键在于空气中没有或者只存在石灰水测不出的二氧化碳,而呼出后二氧化碳明显多了。这个过程利用了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

有的同学认为,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两瓶气体中检验,然后再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同样可以。殊不知,木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实验。只能说明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而不能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无可行性和说服力。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初中化学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