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2015-05-21翟志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实隐形隐性

翟志明

所谓隐性知识,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隐性知识是需要经过对课本显性文字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知识,通常是对显性知识的深化或对显性知识中若干要素的综合。历史教材由于篇幅和体例的限制,很多知识是不可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但在历届中考高考中,都注重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因而隐性知识的开发和掌握,是适应考试的需要,同时也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内容包括,(1)目录标题中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2)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3)插图中的隐性知识。如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4)地图中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5)注释中的隐性知识。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6)年表中的隐性知识。年表中的隐性知识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学生非死记不可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失误,造成了不应存在的隐性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7)跨年级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有些知识点就是隐形于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或隐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8)文字中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一个“已经”否定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9)悟性中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点,紧扣大纲,对教材若即若离,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10)大纲教参中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

二、挖掘与利用中学历史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方法

1.总结规律。传统按历史年代编写的规律也被打破,各个章节之间看似杂乱无章,但还是有必然的联系,有严谨的科学规律,往往教材中并未明确表述,而又隐含其中。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课本中往往没有明讲,只能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得出。发现历史规律的过程需要对历史的若干知识及其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归纳和概括,难度较大,能力考查层次较高,一般可通过单元复习或专题复习的途径,加强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每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自主归纳单元知识体系,然后找出单元特征。专题型的知识整理,更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在此基础上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2.巧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按教学要求,根据教材隐性知识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进行具体的知识学习时,我们可以利用设问、反问、重问、插问、追问等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挖掘隐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才能。课本中的插图、地图、文字隐含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各种问答方式进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图”和三代工具比较,可提问:这些图片隐含了哪些信息?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又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透过层层设问及多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较好的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3.史论结合。中学教材中有的是只有史实而无结论,有的是只有结论而无史实。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由史到论,又要由论到史,以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尤其是隐藏于教材中的知识。教材中具体知识的挖掘、地图反映的信息、插图说明的问题,都可以做到由史到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与私田的出现,反映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一些历史史实,我们也可以先提供结论,再要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举一反三,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对比分析。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而这在教材中却很少阐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才可得出结论。如在学习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我们可以采用分析法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探讨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两节课内容的掌握,认识到要学习先烈们勇担历史使命、为民族复兴不断奋斗的精神;还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在国家危难之际,这些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虽然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

5.研读图表。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配置了大量的历史图画、表格。这些图表用独特的图表语言表述了丰富的知识,用以展开说明或强化课本文字内容,常常弥补了正文的不足。在基于问题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发动学生充分研读教材上的插图,从这些图表的内容上深挖隐性知识。

6.理论分析。就是透过历史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挖掘所“隐藏起来的本质”。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从这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在学完这一课后,在历史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基于问题深入研究,学会了用社会发展理论来分析史实和现象,去挖掘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特征。

7.联想拓展。由此及彼,基于问题将历史知识纵横迁移。即使是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书籍、资料的表述视角不一,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属性。在此处是隐性知识,可能在彼处则为显性知识,反之亦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历史。如科举制度的影响:一是改善了用人制度,二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尽量多地参考与课本有关的信息,以求高效地发掘出高质量的隐性知识。

总之,隐性知识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不要死板教条,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而要设法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根据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全面、深入地挖掘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达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史实隐形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0感无暇” 隐形妆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