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帝如何变成了粉丝

2015-05-20王丰斌

国际公关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象上帝厂商

王丰斌

不同的时代喊着不同的口号,十年前流行的热词是和谐社会,今天人人都在做中国梦。以往商家们喜欢标榜消费者就是上帝,而今天,挂在嘴边的是粉丝经济。不同的口号又反衬出不同的时代精神,消费者的身份如何从上帝演变成粉丝了,好似从天上落到了地面,管窥其中的变迁,可以触摸到当下网络时代的脉搏。

以前隐约有一个感觉,消费者这个称谓似乎对大伙儿有欠尊奉,百度一下消费者的概念,出来一行这样的解释:Consumer ,科学上的定义为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代表着不能生产,只能通过消耗其他生物来达到自我存活的生物。如此看来,消费者不能算作一个好听的词儿,追根求源,把芸芸众生变成消费者,是福特生产模式出现之后的事情。当百年前出现了大规模标准化产品制造,才有了所谓消费者。那是一个产品中心的年代,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占有和使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消费者和产品一样都是无差异的,标准化的产品卖给芸芸众生。

由于技术与效率的不断提升,解决物质匮乏和应付生存需要的时代终结,后福特时代来临。生产能力与商品出现过剩,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厂商迎合和讨好消费者,消费者的地位不断被重视,以至于被标榜为上帝。但是,在大众传播的年代里,由于信息、势能、力量对比的悬殊,厂商好比大象,消费者就像没有组织起来的无数蚂蚁。一方面消费者被推上圣坛尊为上帝,另一方面,却常常听到消费者被坑蒙欺压的故事。尽管后来有了消费者权益保障组织,也有了王海式的维权行动,但说到底,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是一场不对等的游戏。消费者是上帝,不过是厂商们一句虚伪的修辞。

真正让情况发生改变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透明开放,随着消费者之间自由结盟的便捷,一场真正的博弈时代开始了。甚至,博弈的天平倒向了消费者那一端,几年前的罗永浩事件说明,一个消费者可以瞬间集聚百万蚂蚁雄兵,可以放倒大象。互联网赋权使得消费者站在了高处,这是大象们从未遇到过的局面。

如何改变失衡的世界,一些聪明的大象开始思考对策,互联网思维随即成为新的热词。在互联网思维之下,一方面是继续高喊用户为王,另一方面,开始模糊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刻意营造厂商和消费者一体化的氛围,要么请消费者共同参与产品研发,要么找所谓意见领袖影响消费者。不知不觉中,消费者有了多重身份,可以是生产者、协作者、传播者,最成功也最极致的互联网思维案例是“小米模式”。深谙互联网精髓的小米,把消费者变成了粉丝,也成就了其在手机领域迅速崛起的神话,小米成为“粉丝经济”典范。

粉丝的价值如此神奇,在无数效仿者之外,又出现了另一种粉丝运营模式:有一位号称魅力人格体的罗胖,搞了一个罗辑思维。小米模式是为了一个确定的主业方向,聚合粉丝占领行业制高点,而罗胖则更像是在生产粉丝,把自由个体时代的剩余时间精力情绪汇聚成生产力。前者的粉丝价值领域是大致确定的,后者则是开放的、流动的大篷车,开到哪儿都可以。进而言之,小米把消费者变成粉丝,转化成小米生产力,罗胖则把粉丝变成了信息、利益、价值共同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力量。这个力量既属于罗胖,又与整体息息相关。

其实,消费者到底是上帝还是粉丝并不重要,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协作开放共生共享的时代,顺之者昌。

猜你喜欢

大象上帝厂商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120秒的“上帝”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认真的大象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