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融资”中银行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20刘倩倩
摘 要:文中基于银行视角,针对商贸企业的融资现实需求,在明确界定银行在“商圈融资”中的功能基础上,分析“商圈融资”中的银行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就其成因展开深入剖析,进而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银行充分在“商圈融资”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商圈融资;银行功能;问题与对策
一、“商圈融资”中的银行功能定位
所谓商圈融资,是银行针对商圈中的相关商贸服务业功能聚集区,依托与管理方及核心企业的合作,从信贷业务入手,为商圈内各企业客户所提供的一系列融资、结算、理财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商圈的商贸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以银行为主导的多参与方的合作。实践中,“商圈融资”中的银行功能定位包括信贷功能与相关附属功能。
1.信贷功能。商圈融资中银行的信贷功能是信用中介功能的一部分,也是商圈融资中银行的主要职能。该功能有效发挥的核心在于,银行要广泛寻求与其他商圈融资参与方的合作以实现联动,目前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商圈担保融资。即指由银行牵头,经由商圈管理方对圈内企业进行筛选,将优质企业交由担保公司为其担保,最后银行提供贷款的融资方式。第二种方式,供应链融资。即指商圈内具有信贷需求的企业通过货权质押等方式,将自己的存货、应收账款等置于银行的监管之下,再通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其进行信用担保,最终获取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第三种方式,商铺经营权质押融资。即指商圈内的商贸企业以其商位的经营权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的方式。由于位于商圈内的商铺价值方便估量且较为稳定,其经营权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财务信息缺失、抵押担保物有限的个体商户的首选。
2.相关附属功能。实践证明,在一个商圈中,结算和综合服务等相关附属功能的完善与发展是维系有潜力的商圈内商贸企业对某家银行粘滞度的最佳方式。银行的相关附属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提供个人理财与企业资产管理服务。方便的个人理财服务,包括资金在各行间的归集管理、子女教育与医疗健康规划等;良好的企业资产管理服务则包含商账管理、营运资金与信贷产品对接等多个方面。第二类,担当信息共享与财务顾问等角色。在提供专业咨询的职能方面,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向其客户提供行业信息分享、财务营销策划等咨询服务。第三类,为企业搭建相互交流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可以仿照一些商会的组织形式,在当地搭建企业间交流协作与信息共享的沟通平台,这样一来,不仅为企业间寻求合作、共通信息提供了便利,还有利于帮助银行形成客户发展客户的运营模式,拓宽客户渠道。
二、“商圈融资”中银行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1.银行发挥信贷功能存在的问题。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大部分银行都在商圈中起到了为企业缓解融资困难的作用,但是在信贷总量与服务质量上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总量上,截止2013年5月,我国交易额在百亿元以上的商圈有91个,总年交易额近20000亿元。其中,16个物流园区的融资需求超过140亿元,75个商品交易市场的融资需求超过800亿元,仅有55%的贷款客户需求得以满足。资金缺口仍很大,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质量上,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征信成本过高,银行收益受限,二是业务流程冗长,放款过程繁琐。
2.银行发挥相关附属功能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附属功能与信贷服务脱节。大部分银行在履行结算与综合服务的相关职能时,与信贷服务是脱节的,只有企业主动上门要求时才会被动提供,并未把它与融资服务看作一个可以整合的有机整体,这一方面将造成结束融资需求的客户资源流失,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信贷功能的发挥,出现诸如风险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对商圈的特有优势认识不足,手段单一落后,对客户的资产及经营状况不甚了解,获取信息的渠道甚至还不如企业本身,与企业的真实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商圈融资”中银行功能发挥存在问题的成因
首先,过高的不良率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发生。批发和零售业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平均占到总不良率的80%。为了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即使在高利率水平上也不愿意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宁愿实行信用配给,以固定利率满足风险相对较低的大企业融资需求,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其次,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产生巨大成本。从商圈融资的收益角度上说,由于商贸企业融资规模有限,利润率在各行业中也不算突出。而从现有体制看,其对存款、信托等其他业务的贡献度也不大,银行可获利确实不多。从放款的成本和难易程度上说,由于贷款风险较高,坏账可能性大,即使给予中小商贸企业高出大企业数倍的利率,也很难弥补风险,再加上在流程上所要付出的调查成本与时间,更增加了银行的征信成本和管理成本,拉低了收益。
再次,银行内部管理与业务进行情况不相适应延长业务周期。银行内部管理的偏差性是导致业务周期长的主要原因。商圈内商贸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信息缺失甚至失真的硬伤,对其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另外,在放贷的流程中,通常也要比一般对公放款还要复杂的多,需要多个层级的各个部门联动,耗时又费力。
最后,创新主体与需求主体不一致引发供需矛盾。从产品创新主体上说,基层行作为直面客户的机构,是金融创新的需求主体,而信贷产品的相关政策制定及手段创新权限却为总行保留,产品推出反应迟缓、不能够贴合企业需求,这就导致对于商圈融资的创新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途径和解决渠道。
四、“商圈融资”中银行功能有效发挥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1.信贷功能改进的管理对策与建议。首先,建立商圈风险评估体系,以优质促高效。只有通过建立适应商圈信贷风险与特点的风险评估和信贷审核体系,银行才有可能科学高效的评估商圈融资中的风险与收益,从而确立合理的信贷价格、数量及方向,在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前提下,实现贷款余额的健康增长,改善信贷配给现象。实务操作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精确测算风险集中度,另一方面建立差别化风险评估体系。
其次,以抵押担保为突破口,广泛寻求合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高成本低收益问题,银行一方面应当从传统环节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抵押担保入手,以改善抵押担保难的现状为突破口,创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应当在立足自身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商圈特点及优势,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商圈管理方、商会以及商圈内核心企业的合作,双管齐下降低银行信贷成本及经营风险。
再次,建立流程银行,提高运行效率。流程银行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借鉴生产类企业“流水线”的工作形式,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改变,以实现银行在服务成本、质量、速度上的显著改善。
2.相关附属功能改进的管理对策与建议。首先,将批量作业与商圈定制有机结合。针对供求不对称问题,银行可以采取总体批量作业与个别商圈定制的方式,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提升业务水平。由于我国不同的商圈经营分类、企业主素质千差万别,根据各类不同商圈的行业及规模特点量身设计合适的贷款方式、期限、利率,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商圈金融服务产品,实行差异化战略,争取在金融创新上因时、因地、因行业而异,拒绝同质化产品,既有助于掌控银行的经营风险,又能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配比,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只有将批量作业与商圈定制以专业化的水准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才能实现多模式与规范化的完美结合。
其次,进行机制创新,全方位贴合商圈。一方面,要围绕商圈建立营业网点等配套服务机构;另一方面,要实现产品由单一销售到综合销售模式的转变,即对应商圈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主力产品+基础产品+附属产品”的营销模式,在企业的主体需求之外提供有益的额外服务,既可以提高银行的中间收入,也有效地增加了客户的粘度。
参考文献:
[1]洪涛.论商品交易市场商圈的勃兴与市场升级改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4.
[2]祝海丰.担保在商圈融资中的作用和策略模式研究——以“江西国信担保”为例.南昌大学,2012,5.
[3]赵华,邓兰兰.银行类金融中介理论的演进及评述:基于银行功能的角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2):54-57.
[4]郭田勇,陈澄.全面深化改革对银行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农村金融,2014,4(1):34-38.
[5]吴江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12.
[6]朱宏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南方金融,2010,1(1):52-55.
作者简介:刘倩倩(1982.12- ),山东东营人,山东省东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