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篇写了九年的新闻
——新华社记者汤计报道呼格案的心路历程

2015-05-18文/汤

中国记者 2015年12期
关键词:呼格吉勒冤案

□ 文/汤 计

作为一名记者,追求真相有时是孤独的,一路走来,仿佛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但也有很多人不断帮助你。你也成了他们的家人,他们似乎就是你的亲人。

做一名好记者的意义

2015年11月11日凌晨,呼格吉勒图的骨灰从旧墓地转运到呼和浩特市安佑生态纪念陵园。12日一早,李三仁、尚爱云夫妇前往新墓地,对呼格吉勒图进行祭奠。在呼格吉勒图的新墓地前,尚爱云用手反复抚摸着墓碑上儿子的遗像,泣不成声,“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你是清白的了。儿啊,你知道妈妈有多想你吗……”呼格吉勒图骨灰迁入新墓,这是对逝者的一个告慰。

我做记者有三十年了,我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人。记者的工作永远要与社会、与人民紧密相连,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或许追求真相的道路是孤独的,或许探究事实的过程是寂寞的,但是我愿意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享受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意义。

我之所以积极筹建呼格吉勒图的新墓地,撰写“呼格案始末”,并请求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为其撰写墓志铭,就是想让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手握司法权柄者,当以法律为最高信仰,切勿学法懂法而后玩弄法律。

我与呼格父母共同期盼的好日子

对于呼格吉勒图的家人来说,2014年12月15日是个扬眉吐气的好日子。这天上午,内蒙古高院的法官们到他们家庄严宣布:十八年前以“流氓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无罪!

这一刻,呼格的父母亲整整等了十八年;这一刻,我,一个老记者也等了9年多!当时,我老泪纵横、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地说:“孩子,你终于清白了,安息吧!”

呼格的父亲李三仁和母亲尚爱云,都是呼和浩特毛纺厂的工人。他们有三个儿子,呼格是老二。1996年4月9日,呼格发现毛纺厂公厕里有一具女尸,主动到公安机关报案,却被认定为“流氓杀人犯”,两个月后被执行死刑。那年,他刚满18周岁。

呼格被执行死刑后,父母在邻里乡亲面前抬不起头,因为他们有一个“流氓杀人犯”儿子。然而,事情终有水落石出的时候。2005年10月,杀人犯赵志红被抓,他供认的十起杀人案,有一起发生在毛纺厂公厕里。这起命案,当初认定的凶手是呼格吉勒图。

警方带着赵志红勘验作案现场时,邻居们告诉了呼格的父母。这让老两口埋在心底多年的疑问有了答案:“看来,儿子真是含冤屈死的!”为了替冤死的儿子讨说法,他们四处奔走鸣冤,却没有人搭理。于是,老两口找到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与老两口开启了长达九年的申冤历程。

追求正义与真相,做一名不放手的记者

2005年11月23日,根据采访获得的情况,我写出了第一篇反映呼格冤案的内部报道,报道引起了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专门成立调查组,抽调法学专家与侦查专家复查这起沉睡多年的冤案。

几个月之后,调查组认定,当年法院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的证据严重不足,是一起冤案。但是,这个党内监督结论进入法律程序后,在法院陷入了“拖字诀”。拖来拖去,呼格立案再审无果,而杀人犯赵志红的羁押期已到。杀了10个人的赵志红被检方以9条人命起诉,唯独漏掉了毛纺厂公厕的命案。

2006年11月28日,法院开庭审理赵志红,参与旁听的许多干警反应强烈。为了不使呼格冤案永久成谜,为了保住关键证人赵志红的性命,我写了第二篇有关呼格冤案的内部报道。

报道发走没几天,赵志红在看守所的记事本上撕下一页纸,给检察机关写了一份偿命申请书。就是这份偿命申请书,在递送过程中,干警担心“遗失”或因其他原因到不了领导手里,就暗中复印了一份送给我。我至今记得他拿出警官证时的庄严,记得他充满期待的话语:“人命关天,得让领导知道啊!”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嘱托,用党中央赋予新华社记者的话语权,向呼格冤案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击……

整整9年,为了推动呼格冤案再审,我先后写了9篇内部与公开报道。在这期间,我经历了许多事,有很多领导关注呼格案,有很多办案人员默默地给我支持,也有人给我设下挡路石,甚至威胁说,要把我“抓进去”……追求真相有时是孤独

猜你喜欢

呼格吉勒冤案
聚焦张玉环冤案
公平正义该有的样子
躲在床下的冤案
用法律保护权利
操控明宫三大冤案的女人
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的缺失及完善建议——基于呼格吉勒图案的反思
测谎仪协助平反“呼格冤案”
内蒙古高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