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新生孤独感与家庭关怀度的关系
2015-05-17沈家宏黄慧钊郑臻峰
沈家宏,黄慧钊,郑臻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2.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 医学心理学 ·
大专新生孤独感与家庭关怀度的关系
沈家宏1,2,黄慧钊1,郑臻峰1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2.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目的]探究家庭关怀度与大专新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和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对294名大专新生进行测评。[结果]40.81%的大专新生存在家庭功能障碍。约四分之一的新生感到孤独。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目前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状态和特质孤独感在不同家庭功能状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专新生的孤独感与家庭关怀度呈负相关。[结论]大专新生孤独感普遍存在,家庭关怀度与孤独感存在一定的联系,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增强对大专新生家庭心理治疗的意识和干预力度。
大专新生;孤独感;家庭关怀度
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1],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主观感受[2]。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现象普遍存在[3],孤独感长期存在所导致的心理扭曲与酒精依赖、吸毒、犯罪、自杀等密切相关[4]。此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生存的土壤。家庭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各项功能紊乱或缺失可导致个体心理缺陷,当个体长期无法走出困境就会出现如抑郁、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5]。而大专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从熟悉的中学生活过渡到陌生的大学生涯的转变,作为人生一个重要的开端,能否实现良好的过渡关乎到他们能否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发展自己。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一特殊群体的孤独感和家庭关怀度的现状和讨论影响大专新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大专新生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关对策,为做好大专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参考与理论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市三所大学抽取300名大专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94份,回收率98%。平均年龄为19岁,其中男142名,女152名。1.2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人口学因素及家庭基本情况因素。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是否申请助学贷款、有无担任班干部等;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类型、父母的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是否健在等。
状态与特质孤独量表(STLS)[6]:该量表由Gerson编制,主要区分短期、可能为一过性、境遇性孤独(称为状态性孤独)和长期、特质性孤独。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大于0.88,重测信度特质性孤独相关为0.77~0.83,状态性孤独相关为0.29~0.64,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表(Family APGAR index)[7],又称家庭功能评估表,该表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Smilkstein医师设计,由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5个部分组成,采用3级计分方式。其中0~3分为家庭功能障碍,4~6分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7~10分为家庭功能良好。该量表汉化后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0.80~0.83,且具有良好的效度。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和统计推断。统计推断主要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专新生的家庭关怀度现状
结果显示,294名大专新生中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的有28名、占总调查人数的9.52%,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的有92名、占总调查人数的31.29%,存在功能障碍的家庭占到了40.81%;家庭功能良好的有174名,占总调查人数的59.19%。此外,家庭关怀度总分平均分为6.78。各分维度中成熟度、情感度和亲密度得分较高;合作度和适应度得分较低,具体结果见表1。
2.2 大专新生孤独感情况
2.2.1 大专新生孤独感的总体情况
结果显示,294名大专新生中最近几天感觉到孤独的有76人(25.9%),最近一年感到孤独的有73人(24.8%)。状态孤独平均得分为(27.23±6.673);特质孤独平均得分为(26.14±6.432)。
2.2.2 影响大专新生孤独感的因素
对大专新生孤独量表的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怀度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s)
表1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s)
家庭关怀度总分 适应度 合作度 成熟度 情感度 亲密度6.78±2.36 1.23±0.61 1.16±0.68 1.44±0.60 1.37±0.65 1.61±0.58
表2 大专新生孤独感在性别等3个因素中的差异t检验(±s)
表2 大专新生孤独感在性别等3个因素中的差异t检验(±s)
注:*P <0.05,**P <0.01,下同。
社会人口学因素 状态孤独 特质孤独男(n =142) 27.18±6.861 25.67±6.089女(n =152) 27.28±6.515 26.59±6.727 t -0.137 -1.222性别p 0.891 0.223是(n =37) 24.30±6.173 24.95±5.612否(n =257) 27.65±6.647 26.32±6.533 t -2.896**-1.212独生子女P 0.004 0.227城镇(n =129) 26.29±6.734 25.64±5.885乡村(n =165) 27.97±6.550 26.53±6.821 t -2.159*-1.178家庭所在地P 0.032 0.240是(n =44) 24.89±7.260 26.30±6.068否(n =250) 27.64±6.492 26.12±6.505 t -2.552*0.170目前担任班干部P 0.011 0.865
由表2可得,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状态性孤独感更明显。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得分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乡村的大专新生感受到的状态性孤独感比来自城镇的大专新生强烈。大专新生的状态性孤独得分在目前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担任班干部的大专新生感受到的状态性孤独感要比没有担任班干的新生弱些。大专新生的特质孤独得分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及目前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 大专新生孤独感在不同家庭关怀度指数上的差异以家庭严重功能障碍、家庭功能中度障碍、家庭功能良好来区分家庭关怀的程度,由此来进一步考察孤独感与家庭关怀的关系。对大专新生的孤独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得,家庭功能严重障碍、家庭功能中度障碍和家庭功能良好三类被试在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孤单感与不同家庭关怀度指数的平均数的两两比较检验,结果见表4和表5。
表3 大专新生孤独感在不同家庭功能状况之间的差异(±s)
表3 大专新生孤独感在不同家庭功能状况之间的差异(±s)
家庭功能状况 状态孤独 特质孤独家庭功能严重障碍(n =28) 29.93±6.633 29.11±8.417家庭功能中度障碍(n =92) 28.91±6.569 28.08±6.304家庭功能良好(n =174) 25.91±6.434 24.64±5.696 F 9.108 12.811 P 0.00014 0.00000465
表4 状态孤独感与家庭关怀类型的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LSD)
由表4中数据可得,家庭功能良好组与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组的大专新生在状态孤独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表3可得,其中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组得分高于家庭功能良好组,即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组的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感更为强烈。家庭功能良好组与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组的大专新生在状态孤独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组得分高于家庭功能良好组,即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组的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感比家庭功能良好的新生更为强烈。
表5 特质孤独感与家庭关怀类型的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Dunnett C)
由表5中数据可得,家庭功能良好组与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组、家庭功能良好组与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组的大专新生在特质孤独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家庭功能严重障碍组和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组的大专新生的特质孤独感比家庭功能良好组的大专新生更为持久。
2.3 大专新生孤独感与家庭关怀度相关回归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孤独感与家庭关怀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专新生的家庭关怀度与状态孤独、特质孤独的得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说明家庭关怀度指数越低,产生的孤独感越是强烈和持久。此外,状态孤独与特质孤独的相关极为显著,见表6。
表6 大专新生状态孤独、特质孤独与家庭关怀的相关
2.4 大专新生孤独感与家庭关怀度指数的回归分析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对状态孤独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怀度指数的总分可以解释状态孤独的6.5%的变异量,即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关怀度指数(X)可以预测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感(Y),其回归方程为:Y = 32.115 - 0.721X,见表7。
表7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对状态孤独的回归分析(Enter)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对特质孤独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怀度指数的总分可以解释特质孤独的8%的变异量,即特质孤独的变化受家庭关怀度指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关怀度指数(X)可以预测大专新生的特质孤独感(Y),其回归方程为:Y = 31.371-0.772X,见表8。
表8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对特质孤独的回归分析(Enter)
3 讨论
3.1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专新生中家庭功能良好的有51.19%,而存在功能障碍的占到40.92%,即将近一半的大专新生对自身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偏低。其中,成熟度、情感度和亲密度得分较高;合作度即家庭成员分担责任和共同作出决定的程度和适应度(家庭遭遇危机时,利用家庭内、外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较低。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大专新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为分离——个体化。大专新生这个群体从年龄上看已然都是成年人,但经济上尚未独立;所以他们一方面希望在情感上与父母相连接,另一方面又希望独立,这之间的矛盾可能致使他们较少向父母获取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具有影响力和调节动力,家庭成员的个人素质、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各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8]。现实中可能不少家长持有子女考完高考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对他们的管教和关注的观念,这也可能是引起大专新生对自身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偏低的原因。Skinner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9]。因此,广大的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要重视家庭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家长在这个阶段要有意识地适当提高家庭关怀度,尤其是合作度及适应度。
3.2 大专新生孤独感的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大专新生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体验到孤独感。状态孤独及特质孤独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黄婧[10]的研究一致。关于孤独感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一直存在分歧,Felix等认为此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被试的年龄段不同及文化的差异[11]。其中非独生子女的状态性孤独感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既往长期生活在有同伴的熟悉环境里,且相对独生子女获得父母的关爱少,现身临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加剧自身的孤独感。而来自乡村大专新生的状态性孤独感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专新生,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2-13]。这可能是由于来自乡村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人际范围相对狭窄,而到城市求学,使得他们在面对城市的环境及周遭来自城市的同学时受到强烈冲击,产生自卑及无助感从而带来强烈的孤独感。目前担任班干部的大专新生感受到的状态性孤独感要比没有担任班干的新生弱。这可能与担任班干部有相对宽的人际交往圈,可以获得来自老师及同学的更多支持有关,相关研究表明提高社交技巧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个体的孤独感[14]。
3.3 大专新生孤独感与家庭关怀度指数关系的讨论
大专新生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在不同的家庭关怀度之间差异显著,这与胡晓林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5]。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家庭功能严重障碍和家庭功能中度障碍的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得分要明显高于家庭功能良好者。
大专新生家庭关怀度与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均显著负相关,与叶曼等[16]研究表明心理状况与家庭关怀度总得分以及适应度、成长度和亲密度显著负相关的结果有相似之处。即家庭关怀度指数越低,大专新生的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感得分越高。经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关怀度可以解释状态孤独6.5%的变异量,可以解释特质孤独8%的变异量。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关怀度可以作为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的有效预测指标。
4 结语
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对孤独水平较高的大专新生群体多加关注,一方面引导大专新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或者积极担任班干部;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增强对大专新生家庭心理治疗的意识和干预力度,注重与家长加强联系,呼吁家长努力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关怀度;通过访谈、开展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减轻和消除孤独感,使他们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人民军医社,2011.
[3] PEPLAU L A. 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and therapy[M].John Wiley & Sons Inc,1982.
[4]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261.
[5] RUSSELL D W, CUTRONA C 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J].Unpublished manuscript, Center fo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College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Iowa,1988.
[6] 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2-83,123-124,132-133,287-289.
[7]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2001,10(特刊):110.
[8] ROSSLER W,SALIZE H J,VAN OS J,et al.Size of burden of schizophrenia and psychotic disorders[J].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5,15(4):399-409.
[9] SKINNER H,STEINHAUER P, SITARENIOS G.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FAM)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22(2):190-210.
[10] 黄 婧.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1] NETO F, BARROS J.Psychosocial concomitants of loneliness among students of Cape Verde and Portugal[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134(5):503-514.
[12] 陈宏伟.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13] 李小玲,唐海波.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9):1397-1399.
[14] 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15] 胡晓林,李小麟,李 蓉,等.5.12地震重灾区丧子者孤独感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2):1279-1284.
[16] 叶 曼,张静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家庭关怀度与社会支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1):1044-1047.
(本文编辑:闫云丽)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freshmen’s loneliness and their familial caring degree
SHEN Jia-hong1,2, HUANG Hui-zhao1,ZHENG Zhen-feng1
(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6,China 2. Guangzhou Baiyun Mental Hospita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familial caring degree of college freshmen.Methods294 college freshmen were measured by family APGAR index and state versus trait loneliness scales. Results25% of them expressed they often felt lonely. 40.81% college freshmen’s family existed family dysfunc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ome place, one child and being a class leader or not. Both State and Trait Lonelines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state and trait loneliness in different family function status. It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familial caring degree.ConclusionsThe loneliness among the college freshmen is widely exist. There are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neliness and the fFamily APGAR index. S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awareness and intervention force of college freshmen’s families.
college freshmen, loneliness, familial caring degree
R395.1
A
1008-2800(2015)08-0498-05
2014-03-04
沈家宏(1968-),男,安徽人,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精神卫生与临床心理方面的临床工作和研究。
黄慧钊(1989-),女,广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精神卫生与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