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2015-05-16陈溢琳王东江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34期
关键词:稳定型脂质硬化

陈溢琳 王东江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由机体脂质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管腔壁沉积大量脂质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最终引起心肌细胞缺血所致,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去稳定状态是导致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1-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目前对于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报道较少[3]。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对发生不稳定型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动脉硬化性冠心病患者226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至少有一个冠状脉的主支管腔狭窄≥50%。其中男144例,女82例;年龄44~83岁,平均(65.83±8.24)岁。根据空腹血糖(FPG)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111例、糖调节受损(IGR)组59例、2型糖尿病(T2DM)组56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纳入对象均对本研究相关事项了解,自愿参加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三组的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相关标准 排除标准:感染、出血倾向、凝血系统异常、外周血管病史及近1个月内应用抗凝药物者;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30%;合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代谢分类标准,NGT组:FPG为3.9~5.6 mmol/L,OGTT 2 h PG<7.8 mmol/L;IGR组:FPG为5.6~6.9 mmol/L或OGTT 2 h PG为7.8~11.1 mmol/L;T2DM组:FPG>7 mmol/L 或 OGTT 2 h PG>11.1 mmol/L[4]。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自动干式生化仪(型号:VITROS250,美国强生公司)及对应试剂进行空腹血糖(FPG)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于禁食10~12 h后抽取腹部静脉血检测血糖水平即FPG;于口服75 g葡萄糖粉后2 h抽取腹部静脉血检测血糖水平,即2 h PG。

1.3.1 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 采用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VIVID7,美国GE公司)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情况,测量管腔内膜交界面至内膜与外膜处间的垂直距离,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标准分为,Ⅰ型:内膜无增厚;Ⅱ型:内膜轻微增厚;Ⅲ型:内膜下出现脂质条纹和脂质斑块,超声显示均匀的低回声取;Ⅳ型:内膜下沉积大量脂质,可伴斑块内出血,超声显示表面有连续轮廓的回声较强的纤维帽,斑块内部脂质表现为明显的低回声区,伴斑块内出血则为无回声区;Ⅴ型:纤维化、钙化斑块,超声显示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或有明显的声衰减;Ⅵ斑块表面不光滑,超声显示溃疡边缘有低回声区[5]。其中Ⅰ~Ⅲ型为稳定型斑块,Ⅳ~Ⅵ型为不稳定型斑块。

1.3.2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抽取腹部静脉血检测FPG时均留取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干式生化仪(型号:VITROS250,美国强生公司)及对应试剂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F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代谢异常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糖代谢状态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三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2DM组最高,其次为IGR组,最低为NGT组;IGR组、T2DM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高于NG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T2D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不同糖代谢状态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2.2 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在糖代谢异常患者中,以有无发生不稳定型斑块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高血压史、降压药、TG、TC、LDL-C、HDL-C、降脂药、IGR、T2DM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TG、IGR、T2DM是不稳定型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不稳定型斑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先表现为动脉内中膜增厚、毛糙,逐渐增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狭窄,造成血流受阻,其所支配区域的血氧供应不足,斑块进一步发展失去稳定状态,易发生破裂或出血,形成血栓[6-8]。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故寻找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干预对防治不良心脑血管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10]。

糖尿病作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中亦参与重要角色,而对于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报道较少[11-12]。因此,本研究根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将冠心病患者细化分组,观察各组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情况。本研究根据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态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2型糖尿病(T2DM)组,三组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水平及降压药、降脂药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的上述指标相匹配,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可反映糖代谢状态对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并直接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可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13]。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随糖代谢正常(NGT)-糖调节受损(IGR)-2型糖尿病(T2DM)的糖代谢状态异常的加重,患者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亦依次升高,且IGR、T2DM患者IMT明显高于NGT患者,提示IGR即可引起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具有促进斑块不稳定的作用。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亦显示IGR、T2DM是影响不稳定型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糖代谢异常程度相关。糖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其不稳定可能与高血糖可增加糖基化蛋白形成,使血管壁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增多,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有关。此外,高血糖还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硝酸氧化物合成酶的活性,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发血管的损伤,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14-16]。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中有差异,随糖代谢状态异常的加重而升高,IGR即可引起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可促进斑块不稳定。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对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鲍冬.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603-604.

[2]刘春丽,蔡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36-2638.

[3] Wang L,Lin P,Ma A,et al.C-Peptide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2DM subjec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PLoS One,2015,10(6):e0 127 112.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1997,20(7):1183-1197.

[5] Alexander C M,Landsman P B,Teutsch S M.Diabetes mellitus,impaired fasting glucose,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 and 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2000,86(9):897-902.

[6]高扬,吕滨,侯志辉,等.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1):935-939.

[7] Ulusoy F R,Yolcu M,Ipek E,et al.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nd coronary bypass surgery[J].J Clin Diagn Res,2015,9(5):OC06-10.

[8]王小飞,王蕾.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特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22-1023.

[9] Ding D.Evaluation of plaque stability in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Role of vascular inflammation[J].J Neurol Sci,2015,349(1-2):262-263.

[10]何文.重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5):643-646.

[11] Kuroda M,Shinke T,Sakaguchi K,et al. Effect of daily glucose fluctuation on coronary plaque vulnerability in patients pre-treated with lipid-lowering therap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5,8(6):800-811.

[12] Yang H K,Kang B,Lee S 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emoglobin A1c variability and subclinical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5,29(6):776-782.

[13]林小琼.超声评估动脉中内皮功能价值及其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76-78.

[14] Wang H,Tang Z,Li X,et al.Angi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glucose metabolic status on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Diabetes,2014,6(6):541-546.

[15]路文盛,师布朵,黄群.不同血糖情况下的血管内皮功能与PGC-1α对糖尿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6):479-483.

[16] Mourmoura E,Couturier K,Hininger-Favier I,et al.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coronary microvasculature with aging regarding glucosetolerance, energy metabolism, and oxidative stress[J].Age(Dordr),2014,36(4):9670.

猜你喜欢

稳定型脂质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浅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蒙医诊治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