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成果发布与传播机制研究
2015-05-16姚舜禹刘雅彦
■ 于 湛/姚舜禹/刘雅彦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地质调查成果发布与传播机制研究
■ 于 湛/姚舜禹/刘雅彦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在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地调成果发布机制,并概要描述了其信息化解决方案。该机制将地调成果按形成过程分类,将采集过程融于成果形成过程中,通过分类与编辑,选择相对恰当的媒介和渠道将其发布。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本着可追溯、可印证的原则,尝试涵盖成果形成的源头和全过程,应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聚类的技术方法,将采集的信息与系统中作业人员的成果信息关联起来,形成科研成果树。在成果发布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和载体,采用多种成果发布模式和渠道,形成各种应用服务产品。该机制尝试在用户角色定义中加入了评论员这一角色,建立独立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希望该评论机制能够帮助作业人员得到及时的研究指导和反馈意见。
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发布;传播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的是科技能够提高社会生产率,改善公众生活质量,从而带动社会发展。这个动力机制似乎应该存在一个前提,科技进步产生的知识的积累、发布、传播和更新机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上述“产品”的形式发生了显著改变,国家也正在构建统一的基于信息系统的信用平台、监管平台、司法平台。
本文采用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948年)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五要素的分析方法,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用来分析地调成果的主体(个人、个人组成的团队)、做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和载体发布的作业成果,至于服务对象、效果评价、反馈和激励留待地调成果发布和传播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后,根据使用效果的大数据分析进行设计。
1 概述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描述一种新的地调成果发布机制,并概要描述了其信息化解决方案。该机制将地调成果按形成过程分类,将采集过程融于成果形成过程,通过分类与编辑,选择相对恰当的媒介和渠道予以发布。该过程应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聚类的技术方法,在持续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成果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将本着成果可追溯、可印证的原则,以日志类作业、会议研讨、讲座演讲、网上虚拟论坛和专题访谈等的记录工具尝试涵盖成果形成的源头和全过程;同时,应用数据挖掘与聚类工具,通过人工和算法共同进行的半自动化筛选后,将采集到的信息贴上关键字,并根据关键字将互联网上一些可能相关的信息经审核后收录进系统,与系统中作业人员的成果信息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科研成果树,为评论和评价机制做好准备。
在成果发布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和载体,采用多种成果发布模式和渠道,形成各种应用服务产品,包括网络新闻、博客、微博、微信等陈述性媒介,也包括网络公开课、在线会议、网络论坛、移动研讨会应用服务等多种交互式渠道,使地调成果能以直接、生动、有效的方式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发产品服务生成工具,定制模板式的自动生成自媒体、电子杂志、统计报告等专题服务产品。
该机制尝试在用户角色定义中加入了评论员这一角色,是希望能够仿造科技论文中评述性论文(review)写作和资本市场中分析师角色设定的机制,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制。希望该评论机制能够帮助作业人员得到及时的研究指导和反馈意见。
2 成果信息来源
成果信息来源传统上主要指该地调成果初次产生时的形式,它是成果发布的基础,也是决定成果质量的基准点。表1是通过调研60家国内外地调相关网站(30家国内网站,30家国外网站)所得统计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国内现有成果较多偏向于会议信息与产品服务的宣传,而国外网站较多偏向于学术研究,对科研进展、论文著作等的公布较多。
表1 传统成果信息来源分类
长期来看,单纯的从内容类型对于成果信息来源进行分类是不够全面的。首先它会受到科研人员工作习惯的限制,一些有价值但没有成文或产出某产品的工作可能无法被收入其中,这种重视结果的发布机制也不方便管理人员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不利于记录个人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的过程,更难以有效追溯成果的贡献和责任构成。
2.1 日常经验
(1)科研日志。处于该阶段的作业内容一般只是被科研人员用很随意、便捷的方式记录备忘。它们的特点是零散化、周期性不强、质量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科研成果都是来自于这些日常点滴的积累,这也是很多科研人员习惯的记录方式。有些工作笔记稍加整理即可变成专业的科研文档。
(2)工作日志。这类成果指项目进行过程中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的日常工作汇报,内容一般为某时间段做了什么事情。这种日志的目的是为了让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项目细节有很好的把控,反映作业进度,同时也为项目中发生的细节进行备忘,以供后期追溯查错或问责。
(3)会议纪要。由会议专职记录的工作人员撰写,由于时间较短且为了全面记录会议中提到的主要内容,这种文档一般会简短精炼。新闻工作者多会选择这种方式记录并稍加总结形成一篇短讯或新闻稿发布,目前也是督察、检查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4)小组讨论纪要。与会议不同,这种纪要产生于专业人员参与的小型讨论。这种讨论可能是项目组内部的某次例会,可能是某领域的几个科学家的某次商讨。这种纪要相比前几种有着更大的价值,记录内容严谨、有条理。某些参与人数较多的小组讨论纪要可以视为阶段性成果。
2.2 阶段性总结
(1)项目阶段性报告。项目负责人需要在规定时间撰写规定内容的报告来总结上一阶段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方案。这类文档一般格式较为规范,通常用于内部管理,特殊情况下经过整理加工也可作为成果进行展示发布。
(2)学术论坛、报告。学术论坛指定期举行的学术会议,与会者为该领域专业人士,其中包括很多技术骨干。这种论坛、报告通常会总结上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着重介绍该次会议中提出的重大科研发现。
(3)个人发言。某些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学者会受邀在一些教育部门或研究机构进行演讲。演讲主题因面向对象而异,可能是介绍该领域某一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可能是仅对该领域进行科普性讲解。
(4)媒体采访稿。常见题目诸如“专访XX院士”等等,是媒体对某领域领军人物或管理高层做的专题访谈报告,一般并不会涉及过多的专业性内容。其发布形式多样,视频、新闻、音频、图片等均可,主要受众群为普通民众。
2.3 最终成果
(1)项目结题。报告内容一般为对该项目历程进行总结,说明已完成部分、创新点、价值贡献等。除研究报告外,项目产品也算作其中,包括地质图、技术方法、商业用途的精密仪器、提供给企业或个人的专业服务等。
(2)论文著作。此类文档包含较长时间以来该领域所发布的论文、论文合集、专著,由某一会议或机构定期出版。其内容充实,排版精致,大部分用来售卖,也会制作成电子出版物放在互联网上供公众搜索阅读。
综上所述,成果信息来源渠道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信息,有些需要加工后发布,有些可以直接发布;有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布,有些传播渠道比较有限。这需要根据其属性与形态决定。此外,对于不同的用户,其阅览权限不同,也要确定不同的审阅方式。
3 成果发布的产品形式
在网站调查的基础上,可以简单统计出各种信息发布形式在国内外网站上出现的频数(表2)。文字和图片报道这两种形式普遍存在;视频和应用服务国内重视程度不如国外;其他信息发布形式大多为专门内容使用,传播导向不同不便横向比较。根据调查统计和分析推断,下文将说明每种信息发布形式适用的信息来源。
表2 信息发布模式分类
3.1 新闻
(1)文字。多见于网站首页,适合重要科研成果发布和重要会议报道,适用于阶段性成果中学术论坛、媒体采访,最终成果中项目结题。
(2)图片。图片通常会配合文字等一起发布,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产品中,基本上所有的信息来源都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发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地调成果只有通过图片才可以表示,如专题地质图等。
(3)视频。较多见于学术论坛、媒体采访、会议纪要。日常经验性成果的过程录像也可作为视频信息发布,尽管很少出现。
3.2 会议论坛/研讨会
论坛分为两种,非实时论坛和实时论坛,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仅在特定时间段开放。
(1)非实时论坛。非实时论坛即长期开放的一种论坛,它允许注册用户随时通过发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成果,并允许其他人跟帖评论。通常来讲,该种论坛设有特定的审阅者和管理员负责论坛秩序的维护,整个论坛按照主体划分为不同版块,系统需要自动从每个版块中选出热度最高的主题放到主页上方便大家浏览。
(2)实时论坛。实时论坛通常随会议一起开放,与会议周期同步,随会议的结束而终止。该论坛为与会的专家学者提供一种网上即时讨论模式,使线上会议成为可能,同时会议工作人员在线记录整理,并发布为新闻稿。
3.3 公开课
研究者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讲演、授课的形式展示给受众,以此来吸纳更多的人加入其研究,或者寻求支持。公开课大多由应用服务与视频相结合,类似于网络授课,既有在线的视频讲解,又有与用户互动的习题与答疑。公开课适用于总结性成果的发布与传播。
3.4 年报
年报指项目组或科研机构定期发布出版的、必须提交给管理层的科研报告。内容包括该年度研究进展、成果汇报、人员配置、装备资产状况等细节报告,供项目管理者审查监督。
3.5 研究报告、论文、专著
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是成果发布的专题报告,有着阶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定期出版,需要设计评论机制以保证质量和活力,适用上述各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发布和传播形式。
3.6 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的主要特点是用户的交互性。这类服务作用于网页或者移动APP,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与反馈功能,管理者可以方便地收集某项成果对于公众的影响和反馈。
上述各种成果产品形式所适用的信息来源并不固定,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演进,也会根据目标受众和传播导向的设定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和组合,即每种成果产品形式对应一个或多个传播渠道,多个成果产品形式也可通过同一传播渠道组合发布。
4 成果的传播渠道
成果传播渠道指信息发布到公开环境中的路径,目前通用的有网站、微信、微博、移动APP四种方案。
4.1 网站
网站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基本适用于所有的成果产品形式。其下还可分为门户网站、子网站和专题网站。门户网站是信息发布的中心,重要的成果都会展现在其上。通过点击具体类别可以进入该类别对的应子网站,子网站中包含一些重要成果的详细信息及一些次重要成果。专题网站一般用于会议,专题报道这种有一定周期性的成果发布模式,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关闭用户交互接口,但用户仍可通过访问过去的专题网站而浏览其静态信息。
4.2 微博/微信
作为轻量级的成果发布渠道,微博和微信区别仅在于实现部分功能的方便程度不同。微博倾向于以图片和短文字的形式发布成果简述,必要时可附上网站外链,用户可以进行转发和评论,目前是官方权威发布的载体。微信倾向于一个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或点击相关按钮来获取相应信息,用户主动性更强,但目前不提供浏览评论功能,是以娱乐快速消费为诉求的应用。
4.3 移动APP
移动APP可以简单直接地满足用户日常浏览信息需要,内容基本上是定制完成的、无须再加工的。从功能上来分,移动APP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类,用户可以浏览新闻并评论与转发;另一种是服务类,这种APP更偏向于用户交互部分。
如果将内外部宣传的目标定义为高质量的、可控的、可引导的,加上反馈和贡献激励机制设计的需要,以及个人定制的移动办公需求,移动APP将是地调成果发布与传播的最佳载体和渠道。并且,通过中间件产品和服务,移动APP可以作为贯通网站、微博、微信的桥梁。
5 解决方案
传统的成果发布模式为研究者主动发布,即向相关会议投稿或者邀请新闻媒体对其所完成的产品进行一系列报道,这种模式在本文讨论的解决方案中依然采用。此外,为了适应新的信息来源分类所带来的成果形式,需要使用“抓”的方法,即管理人员或新闻发布者主动抓取研究者产生的成果的方式。所以,一些特定的成果采集管理工具是必须的,包括作业管理、信息挖掘、信息聚类和产品服务生成四类工具模块,封装到统一平台中,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5.1 作业人员
图1 作业人员功能图
5.1.1 功能模块
作业人员指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其所涉及功能按所处阶段不同分为作业环节与成果环节两类,其中科研博客既属于作业环节,也属于成果发布环节。两种类别产出的成果均需通过添加标签进行聚类,而聚类后的数据集又可以提供给数据挖掘工具来发现有用的博客信息。最后所有成果均可对内发布,而对外发布时需经过管理员的编辑与审核。作业人员均可查看由系统生成的工作总结。作业人员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
(1)作业日志:指项目进行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的工作汇报。
(2)科研日志:区别于作业日志,科研日志主要指科研过程中的定期记录。
(3)科研博客:指科研过程中写的心得体会或技术发现,但未成文。
(4)论文著作:指常规撰写的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
(5)会议发言:指某次会议中的所有人的发言,该角色需将每个发言的资料整理后关联到每个用户。
(6)虚拟论坛:网络实时论坛的发言。
(7)实体论坛:现实论坛中的发言。
5.1.2 作业管理工具
作业人员和项目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工具软件便捷地、格式化地记录日常作业进展情况和收获,并且通过微博、微信、移动APP接口将工作日志、科研日志等内容主动发布,以获得反馈和评价,并形成完整的执业记录以备追溯印证。
5.2 评论员
图2 评论员功能图
5.2.1 功能模块
评论员角色具有可成长性,可大致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通常初级阶段评论员仅就事论事,对某一篇新闻或博客进行评论,其评论内容参考价值较低。中级阶段评论员开始关注某一个作业人员或某一大型会议的内容,评论具有针对性,一般发布为专栏或总结的形式。高级阶段的评论员往往由一个团队组成,其对某一个领域有着透彻的理解,能紧跟最新的成果与技术,该类评论员可以通过特定工具制作自媒体。评论员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5.2.2 信息挖掘工具
信息挖掘工具提供信息分类、检索支持,在自动和手动作业结合的条件下,构建专业领域的数据字典,在其基础上可以建立成果结构树。具体来说,可以为作业人员的经验积累、经验总结,为编辑和评论人员的约稿、组稿、选题、评论、综述提供支持。该工具也是未来可能的激励评价机制设计的核心构件。
5.3 管理员
5.3.1 功能模块
图3 管理员功能图
管理员功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负责采集和编辑,其材料来源分为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外部渠道来自论坛、会议中的新闻,内部渠道则是数据平台中作业人员提供的所有成果,管理员将这些所有的成果按照其内容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发布。另一类负责统计分析,管理员对平台中所有成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分析报告用于发布和二次总结。管理员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5.3.2 信息聚类工具
信息聚类工具是在信息挖掘工具的基础上,将采集好的成果信息按照不同的主题要求和用户使用习惯归纳整理,在需要的时候方便其查找、相互引用,在使用者浏览信息时自动更新内容顺序。该工具采用半自动化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需要专业人员对关键字分配进行审核,另一方面该工具使用聚类算法与机器学习对新的成果进行自动标记,两种方式互相补充。
5.3.3 产品服务生成工具
产品服务生成工具提供简单易用的模板、便捷高效的发布功能,供使用者自主生成定制产品,如自媒体、电子出版物、统计报告、研究报告、专题年报等。同时,该工具提供了与微博、微信、移动APP等互联网应用的通信接口,用户可方便地将上述应用的内容和功能添加到定制产品中,也可以将定制产品发布至上述应用传播渠道。
[1]荣新江.书评那点事:什么是理想的学术书评[J].出版广角,2014(10):25-28.
[2]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EB/OL].(2013-11-15)[2014-11-20].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3995_0.shtml.
Research onPublication and Propagation Mechanism Regarding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Survey
YU Zhan, YAO Shunyu, LIU Yaya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ublication andpropagation mechanism relating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survey. This mechanism means that the geological survey result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ing process; the data should be gathered with the process of result forming; and the result publication should be chosen relatively appropriate media and channels through classification and compi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on the principle of traceability and verification, the source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ult formation should be covered in an attempt way. By using data mining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of huge data, the collection data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accomplishment information which is obtained by the operators in the system, thus forming the research result tree. In the course of the achievement issued, by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carrier, as well as multiple results release patterns and channels, variousapplication and service products will be formed.In this mechanism, the role of commentators is added in the definition of user roles;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ich is aimed at helping the workers be able to get research guidance and feedback in time.
geological survey results; information releas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407.1<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C
C文章编号:1672-6995(2015)02-0055-05
2014-11-05;
2014-11-24
地质调查网站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12120113026500)
于湛(1975-),男,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