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
2015-05-16夏润玺,秦利
·栽桑养蚕·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
7 柞蚕白僵病
7.1 分布与危害
柞蚕白僵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所有柞蚕真菌性病害中发病最多,危害最重,因病蚕死后尸体硬化并被覆白色粉状物而得名,又称硬化病。该病主要在柞蚕幼虫期和蛹期发生,特别是幼虫期,而蛾期发病较少。白僵病分布很广,在各柞蚕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
7.2 病原
柞蚕白僵病的病原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Criv.)Vuill.],属子囊菌门,粪壳菌纲,肉座菌目,虫草菌科,白僵菌属。菌体发育周期中有分生孢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等阶段。分生孢子多数呈球形,为单细胞,直径2~3 μm,无色透明,孢子堆在一起呈白粉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内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无色透明,宽约2 μm,有分枝和隔膜,其上可产生芽生孢子。芽生孢子短棒状或椭圆形,可从营养菌丝上缢裂下来而游离于寄主体内,并可长成营养菌丝。寄主死后,营养菌丝从寄主体内长出,成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无色透明,有分枝和隔膜,宽约2 μm。气生菌丝上可垂直长出柄细胞,其上生产孢细胞。产孢细胞多丛生,瓶形,顶端变细,成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呈“之”字形弯曲,弯曲顶点处着生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小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图8)。
图8 球孢白僵菌和白僵菌侵染循环示意图
7.3 病症
柞蚕白僵病主要发生在大蚕期,特别是5龄期。感病初期,病蚕食欲减退,体色稍暗,反应迟钝,行动呆滞。之后,体壁出现褐色针状病斑,尤其在气门周围及腹足附近。病蚕死前排软粪,体柔软,倒挂或落地而死。死后尸体有弹性,不腐烂,体壁不易破,体液无明显臭味。尸体逐渐变硬,并带有桃红色,从气门、口器及节间膜等处先长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尸体布满白粉状分生孢子,如被白粉。在5龄后期被感染的尚可以营茧,但多数不能化蛹而死亡,成为“干涸茧”。蛹期发病时,一般先从节间膜等体壁薄弱处长出气生菌丝,有时限于局部,有时覆盖整个蛹体。蛹体逐渐失水干涸。蛾期很少发生白僵病。病蛾初期无明显症状,拆对后母蛾不活泼,蛾腹部硬化,不产卵(图9)。
图9 柞蚕白僵病病蚕
7.4 发病规律
柞蚕白僵病主要发生在大蚕期,特别是5龄期。采用小蚕保护育饲养小蚕时,如消毒不彻底,也易发生白僵病。白僵病主要经体壁接触传染,也可经创伤传染。覆盖于白僵病蚕体上的分生孢子极易脱落,随风飞散。该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白僵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体生长,所以雨水多的年份发病重,柞园树密、低洼、不通风、郁闭度大时发病重。
7.5 防治方法
一是因为高温多湿是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所以要及时清理柞园,使之通风透光,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二是彻底消毒,小蚕保护育和室内养蚕时更要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三是及时处理好柞蚕白僵病的病蚕、病蛹、病蛾,以防病原扩散传播。四是防治柞园内的害虫,减少患白僵病的昆虫对柞蚕的交叉感染。五是在柞园附近禁止使用白僵菌微生物农药,以避免柞蚕白僵病的发生。
8 柞蚕微粒子病
8.1 分布与危害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等,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发生,而且广泛分布于各柞蚕区,是柞蚕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危害很大,特别是给蚕种生产带来困难。
8.2 病原
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 Wen et Ding),属微孢子虫门、微孢子虫纲、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科、微孢子虫属。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孢子虫与真菌关系较近。引起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还有柞蚕微孢子虫新种(Nosema sp.)、链孢变形孢虫新种(Vairimorpha chainsporum Wen et Ding sp.nov.)、讷卡变形孢虫[Microsporidium necatrix(J.P.Kramer)V.Sprague]和修饰内网虫[Endoreticulatus schubergi(Zwölfer)A.Cali&M.El Garhy]等。柞蚕微孢子虫的生活周期中有孢子、芽体、裂殖体、孢子芽母细胞等发育阶段。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4.13~6.02 μm×2.35~4.03 μm,比重大于水,无色,折光性强,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淡绿色。孢子发芽产生芽体。芽体圆形或椭圆形,长0.5~1.5 μm,在细胞内进行裂殖生殖。芽体形成被膜成为裂殖体。裂殖体卵圆形,大小为2~3 μm,分裂前可达5~6 μm。裂殖体分泌多种酶,分解寄主细胞的营养加以利用,同时以二裂法分裂繁殖,分裂后成为孢子芽母细胞。孢子芽母细胞的被膜加厚,形成多层的孢子壁,出现极囊、极丝等内部结构,最后成为孢子(图10)。
图10 柞蚕微孢子虫的孢子
8.3 病症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表现的症状不同。
8.3.1 幼虫期 患柞蚕微粒子病的小蚕食欲差,不爱活动,发育慢,把握力弱,体瘦而显得刚毛长,体色渐变淡,因体壁上密布褐色小渣点而呈锈色,俗称“锈墩子”。病蚕群体发育不齐。经胚种传染的蚕多在3龄前死亡,大蚕期体壁上的褐色渣点越发清晰,多密布在气门线上下、前胸背部等部位;渣点可随旧表皮一起蜕掉,但不久又在新表皮上出现。病蚕还常出现刚毛脱落、半截毛或黑根毛等现象。病轻者可以营茧、化蛹、羽化产卵,稍重者营薄茧或畸形茧,重者吐平板丝或不能吐丝(图11)。
图11 柞蚕微粒子病病蚕
8.3.2蛹期 柞蚕微粒子病的病蛹腹部环节收缩,颅顶板呈暗灰色,蛹皮暗淡;脂肪少而粗松,有的可见红褐色渣点,特别是在腹部第2~3环节的背部和背血管两侧;胃形状不正,胃膜无光泽,出现褐色渣点;血淋巴量减少,浑浊不清,粘稠度下降。
8.3.3 蛾期 柞蚕微粒子病的病蛾体型小,腹部松弛;鳞毛少而不新鲜,易脱落;翅脉细,软弱无力,有的翅不伸展,成为“拳翅蛾”;节间膜不清晰,有的出现褐色渣点,背血管两侧有隐约不清的红褐色双线;蛾尿褐色、灰褐色。病蛾产卵量少,叠卵多,卵的粘着力差,不受精卵多。
8.4 发病规律
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源包括染病个体和其排泄物、脱落物以及被病原污染的器具和环境,在野外还存在交叉感染。其传染途径主要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并以胚种传染为主。患柞蚕微粒子病的病蛾的卵壳粘附病原物,子代蚁蚕孵化时取食卵壳而造成感染,而患柞蚕微粒子病的雌蛾体内的微孢子虫孢子通过病蛾产下的病卵传染给下一代造成胚种传染。柞蚕微粒子病重的蛾产下的卵可全部被感染,柞蚕微粒子病轻的雌蛾产的卵感病程度不同。不同的柞蚕品种对柞蚕微粒子病的抵抗力和对子代的传染程度不同,青1号、青6号等品种的抗病性较强,而小黄皮、白蚕等品种的抗病性弱,对子代的传染也较重。蚕在不同发育时期对该病的抵抗力不同,小蚕和起蚕抵抗力弱,感染后的病程短,死亡率高;大蚕的抵抗力强,感染后也可营茧。气候条件也影响该病的发生,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生柞蚕微粒子病。
8.5 防治方法
8.5.1 繁育无微粒子病的蚕种,杜绝胚种传染 一是种茧育分区饲养,预知检查,淘汰有病蛾区,防止群体相互传染。二是在大部分蚕营茧时,提出发育迟缓的蚕另行窝茧,不用作种茧。三是严格目选淘汰病蛾、弱蛾,单蛾产卵,不合格的不能制种。四是严格进行种茧检疫工作,单蛾镜检,防止柞蚕微粒子病的异地传播与蔓延。
8.5.2 彻底消毒,防止食下传染 一是严格进行卵面消毒和蚕室、蚕具及环境消毒,消灭病原。二是妥善处理病蚕、病蛹、病蛾和病卵及其他病原携带物,防止病原扩散。三是按标准保护种茧和种卵,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的抗病能力。四是消灭柞园害虫,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病害的发生。
9 柞蚕疤蛹
9.1 分布与危害
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省北部曾发现较多的柞蚕疤蛹,发病率高达13%。柞蚕疤蛹大多在越冬休眠前死亡,存活下来的蛹羽化出蛾后产卵也异常,对蚕种生产危害较大。
9.2 病症
柞蚕疤蛹的蛹皮上有一伤疤状黑点,高粱米粒大小,呈放射状,表面凹凸不平,伤疤周围的蛹皮呈现焦疤状,有的出现一个淡黄色的色环。伤疤的下面可见圆锥形肉瘤,大小0.2~0.3 cm。发病初期,伤疤下的肌肉、脂肪体和正常蛹无明显差别,以后血淋巴变浑浊,肌肉和脂肪体化脓,蛹的环节收缩,最后死去。蛹死后,蛹皮不腐烂,脂肪体等组织变成黑褐色,不产生恶臭味,中肠和周围的组织粘连凝固在一起并变硬,在显微镜下(600倍),病蛹组织中可观察到圆形的休眠孢子,常4~5个集聚在一起。
9.3 病因
关于柞蚕疤蛹的成因,有学者认为柞蚕疤蛹的发生和前蛹期的创伤有关,春季营茧3~5 d内和秋季营茧6~8 d内,如果遇大风天气,或在摘茧、运茧、剥茧、摇选茧中造成蚕蛹碰撞致伤,易发生柞蚕疤蛹。另有学者认为柞蚕疤蛹是由虫霉菌寄生而产生,且在柞蚕疤蛹内发现了圆形的厚壁休眠孢子。此病的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9.4 防治方法
掌握好摘茧和剥茧时期,不在前蛹期摘茧、剥茧,防止蛹嫩碰撞致伤。秋季应在营茧11 d后摘茧,即蚕营茧后,感受0℃以上的活动积温150℃以后再摘茧,可控制柞蚕疤蛹的出现。
10 柞蚕中毒症
柞蚕中毒症是某些有毒物作用于蚕体,破坏了蚕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而发生的一类非传染性病害。引起柞蚕中毒的有毒物质很多,常见的有农药、工厂废气和煤烟等。
10.1 农药中毒
10.1.1不同农药中毒蚕的症状 引起柞蚕中毒的常见农药有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有机氯和植物性杀虫剂等。柞蚕中毒后开始症状表现不明显(潜伏期),随后柞蚕停止取食、乱爬并吐少量的丝(兴奋期),接着出现苦闷、痉挛、挣扎、吐液、昂头及排污液等症状(痉挛期),进而失去把握力,倒挂在柞枝上,背血管搏动极其缓慢(麻痹期),最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背血管停止搏动(死亡)。各类农药中毒表现症状不同。
有机磷农药中毒: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1059和E605等有机磷制剂可引起柞蚕急性中毒。中毒的柞蚕头部收缩昂起,胸部膨大,吐液,痉挛,排不整形粪,吐出的中肠液或排出的红褐色污液常常污染全身,腹足麻痹失去把握力,体躯后半部的节间收缩,有脱肛现象,很快死亡(图12)。
图12 柞蚕有机磷农药的中毒症状
有机氯农药中毒:杀虫脒、杀虫双等农药造成的中毒,柞蚕乱爬、兴奋、吐乱丝、慢慢死去。轻微中毒的可营薄茧。杀虫双还可以引起蚕体瘫痪、不营茧,死后尸体干瘪不腐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中毒的柞蚕头胸昂起,乱爬,胸部膨大,尾部收缩,头胸及尾部向背部翘起,失去把握力,也有的柞蚕的胸部弯曲成螺旋状。
植物性杀虫剂中毒:烟草、鱼藤精等常可引起柞蚕中毒。鱼藤精对柞蚕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呈慢性中毒,潜伏期较长,中毒的柞蚕静伏不动,作假死状,呼吸受阻,背血管搏动微弱,全身无力,缓慢死去。烟碱通过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使柞蚕中毒,中毒后的柞蚕麻痹时间长,胸部膨大,头及第1胸节紧缩,前半身昂起并向背部弯曲,吐胃液,排软粪,腹足失去把握力。中毒轻度、中度的柞蚕可复苏吐丝营茧。烟草在开花期,对柞蚕的危害较大。
10.1.2 农药中毒预防 为防止柞蚕发生农药中毒,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烟田要远离柞园,要密切注意柞园附近的果园、林木和大田使用农药的情况,做好防范措施。二是蚕室、制种室和保卵室等处不可存放农药,蚕具不接触农药,蚕用喷雾器要固定专用,不能用其喷洒农药。三是养蚕人员在养蚕期间要尽量不接触农药,如有接触,应彻底清洗,更换衣物。四是喷洒农药防治柞园的害虫时,要掌握农药的残效期,以免柞蚕误食中毒。
10.2 煤气及工厂废气中毒
10.2.1 中毒原因及中毒蚕的症状 柞蚕煤气中毒主要发生在保种、暖种、暖卵及小蚕室内保护育期间,由于煤燃烧不完全或煤中含有某些有毒物质所产生的不良气体所致。柞蚕工厂废气中毒是指柞园附近的砖瓦厂、玻璃厂、磷肥厂、石油化工厂等排出的氟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所造成的中毒。
柞蚕煤气及工厂废气中毒可使蚕蛹羽化不齐或不能羽化,蚕卵不孵化或孵化后蚕体质虚弱,幼虫期中毒轻者食欲减退,体躯瘦小不活泼;重者停止取食、吐液,甚至死亡。
10.2.2 煤气及工厂废气中毒预防 为防止柞蚕煤气及工厂废气中毒的发生,一是要改造加温设备,减少蚕、蛾、卵等接触煤气的机会,在保种、暖种、暖卵及小蚕室内保护育期间要注意通风换气。二是柞园要远离砖瓦厂、磷肥厂、石油化工厂等。
11 柞蚕病害的综合防治
柞蚕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是由病原的感染、蚕体的生理状况及环境条件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蚕病的防治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措施,必须在了解和掌握各种蚕病发生原因和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和提高蚕体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创造适合蚕体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杜绝或减少病原微生物对蚕体的侵染。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抓住柞蚕发病的主要原因,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蚕病消灭于萌芽之中,实现柞蚕生产的优质、高产和高效。
11.1 彻底消毒预防感染
柞蚕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这些病原微生物分布广泛,存活能力较强,是传染的源头,所以要对蚕室、蚕具、柞园等进行彻底消毒,消灭病原,杜绝传染。柞蚕的卵面消毒工作是预防蚕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对预防蚕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应严格按消毒标准进行消毒。养蚕过程中注意消毒防病,所用蚕具要经常消毒,防止携带病原物传染。如果用污染的柞园放养小蚕,则必须用漂白粉或新鲜石灰消毒。
11.2 严控传染源防止蚕病传播蔓延
控制病原物扩散是预防传染的有效措施。柞蚕生产上常采用异地繁种,对异地引入的种茧、种卵要严格检疫,防止携带病原物。妥善处理病蚕和病蛹,或集中在一起深埋或烧掉。制种时,加强对病蛾、弱蛾的管理,剪掉的蛾翅、蛾足等也要深埋或烧掉。对柞蚕微粒子病的病蛾、病卵要严加管理,不能用作饲料,以防病害传染、蔓延。
11.3 选用良种增强抗病性
柞蚕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选育和选用抗病性强的柞蚕品种是柞蚕生产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要选用适合当地饲育条件、抗病力强的柞蚕品种。一代杂交种比纯种抗病力强,容易饲养,应大力提倡使用一代杂交种。
11.4 做好蛹期、卵期的保护工作确保小蚕健康
柞蚕的蛹期是由幼虫到成虫的变态期,越冬时间较长,如果保护不当将影响后代的抗病力。冬季保种时,严格按保种标准进行,种茧不要堆积过厚,以防积热。保种的房屋要适时通风换气,及时穿挂。卵期是胚胎发育的过程,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要加强卵期的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保卵标准执行,确保小蚕健康。
11.5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
柞蚕幼虫阶段的营养状况对体质的影响极大,选择适宜的柞园和饲料,使柞蚕饱食良叶、健康成长,可增强抗病力,减少发病。春小蚕保护育可以对柞蚕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控,还可选择优良的饲料,这样就能保证小蚕的体质强健,提高抗病力。饱食良叶是提高柞蚕体质、预防蚕病的重要措施,小蚕期选择背风向阳的东南向或南向柞园,枝龄以1~2年生的为宜;大蚕期选择东向或北向通风良好的柞园,枝龄以3~4年生为宜。要适当稀放,及时匀蚕、移蚕,防止串枝跑坡,防止“晒眠子”,充分满足柞蚕在不同发育时期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需求,提高抗病力。
(夏润玺 秦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