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多批次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16韩益飞
韩益飞
(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 226400)
全年多批次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探索与实践
韩益飞
(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 226400)
总结了如东县2014年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试验情况,全年总共养蚕5批,合计饲养蚕种36.2盒,产茧量895.7 kg,平均盒种产茧量24.74 kg,每生产1 kg蚕茧使用粉体饲料5.38 kg,公斤茧颗数653粒,蚁蚕结茧率65.87%,良蛹率32.87%,解舒率54.36%,茧丝长972.46 m。本试验为我国实现全年多批次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提供了重要经验。
家蚕;多批次养蚕;人工饲料;浓缩料;全龄人工饲料育
全年不间断采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是现代蚕业的发展方向和蚕业界追求的目标[1-6]。日本于1960年全龄使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获得成功,1972年开始稚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的研究与试验,1977至1978年进行中试与示范,1979年进入推广普及阶段[7-9]。我国于1974年用人工饲料全龄饲养家蚕取得成功,此后,一些院校与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深化研究,以及稚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0-16],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坚持并扩大应用规模。
江苏省如东县利用全县成熟的小蚕共育体系,自2010年春蚕起成功地推广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17-19],2010年和2011年底分别制订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和《家蚕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20-22];同时,自2010年晚秋蚕期开始探索全龄人工饲料的养蚕技术[6,23-27],并形成了《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28];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支持下,成功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养蚕过程中[27]。为了探索构建基于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现代蚕业技术体系[3],尽快建立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范,2014年我们进行了早春蚕、夏蚕、早秋蚕、晚晚秋蚕以及冬蚕等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29-32],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蚕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36.2盒(每盒卵量25 000粒)。其中,皓月×菁松,26.2盒,早春蚕期7.0盒、早秋蚕期5.6盒、晚晚秋蚕期11.2盒、冬蚕期2.4盒;菁松×皓月(原种由山东农业大学进行了多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10.0盒,夏蚕期用。除早春蚕期蚕种由江苏省蚕种公司提供外,其他各期蚕种均由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家蚕人工饲料:各期蚕1~4龄人工饲料和早秋蚕、晚晚秋蚕与冬蚕期5龄人工饲料(桑叶粉含量35%),由山东绿宝蚕用饲料厂生产提供;早春蚕期5龄人工饲料(桑叶粉含量25%),由山东绿宝蚕用饲料厂生产提供浓缩料,试验技术人员和农户在大眠期及每次给料前添加豆腐渣加工处理而成[29];夏蚕期5龄人工饲料采用1~4龄人工饲料在大眠期及5龄期每次给料前进行配制[30]。
主要仪器设备:BZ-25型拌和机和BZ-50型拌和机,均为上海奔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产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家蚕人工饲料的预处理准备 1~4龄人工饲料加水(约1.7倍)后用BZ-25型拌和机调匀,装入30 cm×38 cm的包装袋内,每袋装3.0 kg;5龄期人工饲料加水(约1.7倍)后用BZ-50型拌和机调匀,装入38 cm×80 cm的包装袋内,每袋装6.0~6.5 kg。将包装好的1~4龄和5龄期人工饲料分别置于蒸饭车内蒸煮[29-32]。冷却后饲喂。
1.2.2 试验地点与试验条件 1~4龄饲育皆在栟茶镇陈湾村17组农户季彬的共育室进行。共育室由养鸡大棚改造而成,顶部用彩钢(5 cm泡沫隔热)吊顶,地面铺设地面砖,以带管道的炭炉加温(以下简称管道炉加温)为主,辅之以电自动加温(以下简称电加温),并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温湿度监控。饲育时采用内径60 cm×75 cm、高8 cm的叠式塑料筐饲育,每盒蚕种1龄用2只筐、2龄用4只筐、3龄用8只筐、4龄用16只筐。
5龄饲育时,视饲育数量,采用分户饲育法,其中:早春蚕由栟茶镇陈湾村季彬户、河口镇关口村徐希元户、掘港镇六总村何德元户饲育;夏蚕由栟茶镇陈湾村季彬户、栟茶镇浒澪村顾贻和万石林户饲育;早秋蚕由栟茶镇陈湾村季彬和马平户、栟茶镇浒澪村顾贻户饲育;晚晚秋蚕由栟茶镇陈湾村季彬、季铨和吴义宏户,栟茶镇竹园村沈芝友户,栟茶镇浒澪村顾贻户饲育;冬蚕因为外温低仅由栟茶镇陈湾村季彬户饲育。5龄期除夏蚕与早秋蚕期不需要加温外,其余3批蚕期皆以管道炉加温为主,辅之以电加温;补湿以挂湿布和地面泼水补湿为主。5龄蚕饲育,除季彬户使用少量塑料匾饲育外,各饲育户均采用芦帘平台育。
1.2.3 饲育方法 (1)收蚁。早春蚕、夏蚕、早秋蚕、晚晚秋蚕分别于3月17日、6月22日、8月3日、10月20日,采用纸包法收蚁;冬蚕于11月21日采用收蚁袋收蚁法收蚁。(2)给料。1~4龄采用切条育,5龄戴1次性手套将饲料捏成不规则块状饲喂;1龄收蚁时给料1次,2~5龄饷食时各给料1次,另外3~4龄扩座分匾时各补料1次,5龄于饷食次日扩座补料1次、第3天和第5天各加料1次;1~4龄饲料用量按DB 3206/T 223—2013《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28]执行;5龄期盒种饲料实际用量(湿体全价人工饲料)约为早春蚕338.0 kg[29]、夏蚕340.0 kg[30]、早秋蚕333.0 kg[31]、晚晚秋蚕330.0 kg、冬蚕270.0 kg[32]。(3)蚕座面积。1盒蚕种1龄0.45 m2、2龄0.90 m2、3龄 1.80 m2、4龄7.20 m2、5龄24.0 m2。(4)除沙。各眠眠起起除1次;4龄和5龄于饷食前撒防僵粉,加网饷食,饷食2~4 h后,提网除沙。5龄起除后,整个龄期不再除沙。(5)蚕室环境。蚕室温度1龄期保持在29~30℃,头眠与2龄期保持在28~29℃,2眠与3龄期保持在27~28℃,3眠与4龄期保持在26~27℃,大眠与5龄期保持在26℃;室内相对湿度1龄期保持在90%左右,2龄期保持在85%左右,3龄、4龄和5龄期均保持在80%~85%。另外,各龄蚕发育至将眠期时,注意控制室内的相对湿度,各龄见眠后5~6 h后,结合开门窗排湿,相对湿度降至约70%,并适当降低室内温度;除饲育操作外,室内保持黑暗,一般不采取特别的换气措施。(6)饷食处理。起蚕达到95%以上,且蚕开始向四周爬散时,撒防僵粉,加网饷食。
1.2.4 防病卫生措施 养蚕前,蚕室蚕具严格消毒,饲育操作时皆配戴1次性手套操作;饲育期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蚕室;3龄起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氟苯尼考;4龄和5龄起用蚕用大蚕防病一号进行蚕座隔离和消毒。
1.2.5 上蔟与蔟中管理 5龄后期见熟6 h后,用300倍蜕皮激素体喷,10 h后手捉熟蚕上蔟,方格蔟室内营茧。
1.3 调查项目
试验过程中,调查龄期发育经过与饲料用量;早春蚕、夏蚕、早秋蚕、晚晚秋蚕和冬蚕分别于上蔟后7.0、5.0、6.5、8.0、7.0 d调查蚕茧产量、公斤茧颗数、蚁蚕结茧率[蚁蚕结茧率(%)=结茧总数/(蚕卵粒数×实际孵化率)]、良蛹率[良蛹率(%)=良蛹粒数/结茧总数]与蚕病发生情况,并随机抽取鲜茧样茧3 kg,其中早春蚕、早秋蚕和冬蚕期的样茧送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检测丝质成绩,夏蚕和晚晚秋蚕期的样茧送江苏苏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进行茧丝质量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基本情况及全龄经过
全年采用人工饲料养蚕5批,全龄经过在25 d 5 h至26 d 9 h之间。其中,早春蚕全龄经过25 d 10 h至26 d 0 h,夏蚕全龄经过25 d 6 h至25 d 16 h;早秋蚕全龄经过26 d 0 h至26 d 1 h;晚晚秋蚕全龄经过25 d 5 h至26 d 1 h;冬蚕全龄经过26 d 9 h(表1)。在目前全龄人工饲料养蚕采用的温湿度条件下,其发育经过略长于普通桑叶育的实际发育经过[33]。
表1 2014年各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全龄经过
2.2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成绩
全年采用人工饲料养蚕5批,共36.2盒,累计生产鲜蚕茧895.70 kg,平均盒种产茧量24.74 kg,从2014年各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成绩(表2)可以看出:全年5批蚕平均公斤茧颗数为653粒,明显多于普通桑叶育[33];平均蚁蚕结茧率为65.87%,其中早春蚕蚁蚕结茧率为78.80%、夏蚕蚁蚕结茧率为66.70%、早秋蚕蚁蚕结茧率为58.81%、晚晚秋蚕蚁蚕结茧率为56.64%、冬蚕蚁蚕结茧率为82.81%,这一成绩均低于本县常年普通桑叶育的87.31%[34]。试验结果说明:一是家蚕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差。尽管在现行蚕品种中,菁松×皓月(正反交)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相对较好,但其对人工饲料的适应程度仍不及对桑叶的适应程度,因发育不齐导致被淘汰的迟小蚕较多。二是饲育过程中的减蚕率高。为方便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操作处理,饲育过程中,未进行提青分批饲养处理,而是在各龄饷食后提网、分匾扩座时,将网下的迟小蚕(包括部分未饷食的起蚕)全部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蚁蚕结茧率。
表2 2014年各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成绩及饲料用量
2.3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饲料用量
全年全龄人工饲料育5批蚕平均盒种用料量133.11 kg,其中早春蚕150.71 kg、夏蚕110.65 kg、早秋蚕139.29 kg、晚晚秋蚕141.52 kg、冬蚕121.67 kg;平均每生产1 kg鲜茧饲料用量5.38 kg,其中每生产1 kg鲜茧折合使用粉体干料早春蚕5.25 kg、夏蚕4.81 kg、早秋蚕5.64 kg、晚晚秋蚕6.10 kg、冬蚕4.38 kg(表2)。全龄人工饲料育各期蚕用料量的多少与蚕期季节并无直接的关联,试验中我们发现,由于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不同批次饲养的家蚕,其蚁蚕结茧率和盒种产茧量等指标差异较大,从而对盒种用料量和1 kg鲜茧饲料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蚕期尤其是5龄期的饲料浪费是饲料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2.4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蚕病发生情况
全年全龄人工饲料育5批蚕平均良蛹率仅为32.87%,特别是晚晚秋蚕的良蛹率更是低至6.56%(表2)。虽然从3龄开始全龄人工饲料育的5批蚕均在饲料中添加了适量的氟苯尼考,从4龄和5龄起用蚕用大蚕防病一号进行蚕座隔离与消毒,有效地控制了细菌病和真菌病的蔓延,但在上蔟、结茧后期及茧质调查时,皆发现有细菌病、少量僵蚕或僵蛹发生。另外,早春蚕5龄第5天发现有极少量病毒病病蚕,这可能是1~4龄饲育期间极少数蚕匾内的蚕受到了病毒病感染;晚晚秋蚕期5龄第4天顾贻与沈芝友户先发现有病毒病病蚕,其后季彬等3户也发现有病毒病发生;夏蚕、早秋蚕和冬蚕期间未发现病毒病病蚕。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工饲料养蚕蚕室内的湿度较大,相对湿度一般都在85%以上,再加上温度保持在26~30℃,极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特别是晚晚秋蚕除细菌与真菌滋生感染外,在5龄期还伴有病毒病发生,造成良蛹率特别低,只有冬蚕期间,因室外气温较低,为保证蚕体发育,蚕室内持续加温,5龄期和蔟中相对湿度特别小,细菌与真菌滋生较少,所以良蛹率相对较高。说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与效果,但其风险仍然很大。今后应重点探索和建立科学的人工饲料养蚕防病卫生措施。
2.5 全龄人工饲料育的丝质成绩
从表3可以看出,全年全龄人工饲料育5批蚕平均上车茧率为78.82%,其中晚晚秋蚕最低(73.33%),其次为早秋蚕(74.99%)和冬蚕(75.91%);全年5批蚕平均茧丝长为972.46 m,其中晚晚秋蚕期最差,仅为860.40 m,其次为冬蚕(926.90 m);解舒率在45.28%~60.61%,平均为54.36%,其中晚晚秋蚕和冬蚕解舒较差,仅为50.03%和45.28%;全龄人工饲料育的茧丝纤度较细,在1.891~2.478 dtex之间,而桑叶育的纤度为3.267 dtex[33]。这主要是因为晚晚秋蚕除细菌与真菌滋生感染外,5龄期还伴有病毒病发生;而冬蚕则相反,由于持续加温,导致蔟室内湿度过小,绵茧增加,茧丝解舒更差,造成这2期蚕茧的丝质成绩较差。
表3 2014年各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丝质成绩
3 讨论
3.1 农村进行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可行性
此前,我国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在普通农户中进行全龄人工饲料育一般认为是难以成功的。但经过我们近2年的试验和改进表明,在农村现有养蚕条件下进行全年多批次全龄人工饲料育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26-27,29-32]。在本试验的农户中,除陈湾村马平户外,都有桑园,且都是共育户,正常的养蚕季节需为周围的农户提供小蚕共育服务;因此,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试验都是在不适合桑叶饲育或气候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如此,仍取得了较好的饲育成绩。说明只要有适当的人工饲料配方及适应的蚕品种,在适宜的环境下,采用合适的配套技术方法,人工饲料实现全年不间断养蚕是有可能的。
3.2 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它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饲养过程中的疫病防控问题。虽然2014年全年全龄人工饲料育5批蚕期均未发现细菌病和真菌病,但在上蔟及结茧后期仍有细菌病发生,在茧质调查时皆发现有少量僵蚕或僵蛹,说明家蚕饲育后期有细菌和真菌感染的现象;虽然夏蚕、早秋蚕和冬蚕饲育期间未见家蚕病毒病,但鲜茧死笼率仍较高,这很可能是因为饲育后期病菌感染所致,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与规范。其次是茧质方面的问题。除了需优化人工饲料配方、规范饲育技术措施、有效解决茧丝长较短的问题以外,最需要解决的是解舒率低和茧丝纤度细的问题。再次是饲料用量与成本问题。目前每生产1 kg蚕茧的饲料用量为4.38~6.10 kg,平均为5.38 kg,家蚕饲育过程中,特别是5龄期人工饲料浪费总体较为严重,应注意在规范饲料用量的同时,开发低成本的人工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以及选育适于低成本饲料的家蚕新品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人工饲料成本,使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达到实用化。
[1]韩益飞,徐世清,沈卫德.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蚕学通讯,2000,20(3):14⁃16.
[2]张亚平.家蚕人工饲料稚蚕饲育技术简介[J].北方蚕业,2001,22(3):34⁃36.
[3]许雅香,沈卫德.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J].中国蚕业,2000,21(4):41⁃43.
[4]湖洲市赴日家蚕人工饲料培训团.家蚕人工饲料育前景展望[J].中国蚕业,2001,22(2):71⁃72.
[5]徐世清.发达地区蚕业现代化发展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09,(10):34⁃36.
[6]韩益飞.浅谈现代蚕业[J].中国蚕业,2012,33(2):46⁃49.
[7]夏建国.日本家蚕人工饲料的生产与应用[J].国外农学—蚕业,1990,(4):17⁃21.
[8]朱俭勋.家蚕人工饲料育[J].今日科技,1990,(11):5⁃6.
[9]王先裕,崔秋英,陶劲,等.日本家蚕人工饲料育现状[J].广西蚕业,2010,47(1):28⁃32.
[10]桑前,金秀珏,李瑞,等.小蚕人工饲料育农村试验初报[J].江苏蚕业,1991,13(3):55⁃58.
[11]桑前,金秀珏,李瑞,等.农村稚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研究[J].江苏蚕业,1993,15(3):11⁃15.
[12]姜玲.农村稚蚕人工饲料育实用技术研究[J].江苏蚕业,1997,19(4):49⁃52.
[13]张亚平,娄齐年,李化秀,等.家蚕稚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特点与应用[J].广西蚕业,2003,40(3):13⁃17.
[14]陈端豪,冯建琴,张苗琴,等.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应用[J].中国蚕业,2003,24(1):37⁃38.
[15]熊彩珍,包言斐,顾立明,等.家蚕人工饲料农村应用初报[J].中国蚕业,2003,24(4):45.
[16]陈端豪,冯建琴,姚耀涛,等.家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技术的研究[J].中国蚕业,2004,25(2):24⁃26.
[17]韩益飞,孙琴,缪卫民,等.春季稚蚕人工饲料育初报[J].江苏蚕业,2010,32(3):14⁃17.
[18]韩益飞.如东县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实践报告[J].广西蚕业,2011,48(3):51⁃56
[19]韩益飞.如东县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蚕业,2012,33(3):61⁃64.
[20]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206/T 147—2010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S].南通:[出版者不祥],2011.
[21]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206/T 167—2011家蚕1~3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S].南通:[出版者不祥],2011.
[22]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206/T 147—2013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S].南通:[出版者不祥],2013.
[23]韩益飞,缪文军,孔旭东.家蚕1~4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报告[J].江苏蚕业,2012,34(1):16⁃18.
[24]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等.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简报[J].江苏蚕业,2012,34(3):5⁃7.
[25]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试验初报[J].中国蚕业,2013,34(3):42⁃45.
[26]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等.皓月×菁松早春全龄人工饲料育初探[J].中国蚕业,2014,35(1):35⁃37.
[27]韩益飞,何磊,司马杨虎,等.智能养蚕环境控制系统与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践报告[J].江苏蚕业,2014,36(2):1⁃3.
[28]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DB 3206/T 223—2013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S].南通:[出版者不祥],2013.
[29]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等.皓月×菁松早春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报告[J].广西蚕业,2014,51(3):8⁃11.
[30]韩益飞,李化秀,孔旭东,等.夏季菁松×皓月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初报[J].北方蚕业,2014,35(4):18⁃20.
[31]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早秋皓月×菁松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报告[J].江苏蚕业,2015,37(1):19⁃22.
[32]韩益飞.冬季皓月×菁松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报告[J].北方蚕业,2015,36(1):25⁃27.
[33]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中国80年代实用蚕品种与繁育技术要览[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
[34]韩益飞,陈小进,孙琴,等.如东县2008—2010年蚕桑生产及蚕病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蚕业,2012,33(4):35⁃45.
S883.9
B
1007-0982(2015)04-0057-05
2015-06-16;接受日期:2015-10-01
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编号SXGC(2013)126、SXGC(2014)105];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编号2014-NY033);2014年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编号2013GA690096);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资金项目(2014)。
韩益飞(1964—),男,江苏如东,硕士研究生,推广研究员。Tel:0513-84113149,E⁃mail:nthyf@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