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2015年总目录
2015-05-16
特 稿
9-10 设立专家审核委员会是保证“两奖”权威性的重要举措 田聪明
10-10 铁肩担道义 丹心写华章——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新华社英烈蔡名照
11-10 让融合发展为我们插上腾飞翅膀 何 平——在新华网调研座谈交流时的谈话
12-10 穆之同志“以新华社为家”——深切缅怀朱穆之同志 田聪明
每月评论
1-7 把握媒体融合的坚守与变革 本刊特约评论员
2-9 深入调研依然是新媒体时代赢得竞争的法宝 本刊评论员
3-7 让中国故事越来越精彩 让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 本刊特约评论员
4-7 融合趋势更明显 时政表达有创新 本刊特约评论员——2015全国两会亲历与观感
5-7 用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本刊特约评论员
6-7 新常态下经济信息报道应有新思维 本刊特约评论员
7-7 并肩奋斗、携手前进,打造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航空母舰 本刊特约评论员
8-7 认真解决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人才问题 本刊特约评论员
9-7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彰显媒体作为 本刊特约评论员
10-7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媒体内部创业 本刊特约评论员
11-7 媒体融合之“态”——传统媒体:在反思与突破中前行 本刊特约评论员
12-7 让贯彻落实《自律公约》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本刊特约评论员
论 坛
1-10 加快融合发展 壮大主流阵地 柳斌杰
1-14 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对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点感想 田聪明
1-16 主题报道的“讲、演、打” 蒋祖烜 周 韬——从“寻找廖厂长 对话吴晓波”系列报道看正能量彰显之道
1-18 积极理性务实推动媒体融合健康发展 张光辉——由传统媒体的互联网焦虑症谈起
1-21 且“融”且改变:推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钱黎明
1-23 周报转型:寻觅细分人群的小生态圈 羊 艳
1-26 传播不靠发行,挣钱不靠广告 季晓磊——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非典型”生存之道
1-28 记者不喜欢什么样的“发言人” 曹 俊
1-38 考验与希冀——2014年传媒业回顾 叶铁桥 周珊珊 马 婧
1-41 分析研判挑战机遇 积极谋划发展思路 王 会——2014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
2-12 一位“新华社记者”必须坚守的党性与人民情怀 汤 计——在新华社记功表彰会上的报告
2-16 2015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会有哪些变化?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今年评选工作答《中国记者》问
2-17 中国新闻奖的由来是怎样的?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2-18 多角度创新,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宣柱锡
2-21 敬重我们的职业 做幸福的新闻人 宫喜祥
2-24 记者职业的生命线可以有多长 南香红
2-27 媒体可以融合,记者应有专攻 郎立壮——兼论融媒时代专业记者队伍的培养
2-2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 黄 瑚——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31 动因、方向、实践、展望:媒体融合的四个关键——《北京青年报》的实践和思考 田科武
2-34 “内容为王”的实质是“真相为王” 高 洁——从对一起“客闹门”事件的追踪看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
2-37 何以超越模式化——2015: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年献词解析 张 强
2-40 责任 创新 融合: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唐润华 何慧媛
2-44 人民日报社的“侠客岛”何以名动微信公众号“江湖”? 林 琳
3-10 省级党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王更辉——以《南方日报》实践为例
3-13 以“卓越人才”计划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高晓虹
3-14 略论媒介融合的一些争论与实践误区 王君超 朱天牧
3-17 《闽东日报》:“以采编力量下沉”深化“走转改” 邱树添
3-19 《大众日报》新一轮改版的重点、过程及成效 姚广宽
3-22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如何做强影响力、传播力叶铁桥 张洪涛 王海萍
3-24 “传媒湘军”的融合发展实践调查 冯 冰——以我为主 深度融合 多元发展
3-26 以“用户圈”为核心打造新媒体矩阵 杨自强——关于党报新媒体建设之路的思考
3-29 《北京日报》2015北京两会报道的亮点、创新点 艾方容——看地方两会报道如何盘活资源、突破套路
3-32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宗旨是什么?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3-33 “新春走基层”如何常走常新? 蒋玉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2015年春节走基层报道观察
4-10 立足媒介多向交互 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赵铁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以两会报道探索媒体融合路径
4-13 打造“中央厨房”的理念、探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陈正荣
4-16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是什么?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4-17 新华社融合报道《“史上最牛零食”调查:疯狂的辣条》背后—— “数据化”策划、“地毯式”暗访、“融合型”传播李德欣 毛伟豪 刘宇鹏
4-20 拍摄“敬礼娃娃”的记者走了 李 霞 贺小晴 阎 静——追忆绵阳日报社摄影记者、《绵阳晚报》视觉总监杨卫华
4-24 坚持特质 讲好中国故事 钱 蔚——央视综合频道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创新之路
4-26 地方党报抓住机遇创新时政新闻的探索 邵雪廉——以《金华日报》的实践为例
4-29 塑造“感动海南”品牌的实践与思考 杜 颖
5-38 探寻广播广告经营新的增长点 董南江——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电台车展”拓展经营的实践
5-40 《上饶日报》:追求有品质的新闻 吴 汉——地市党报谋变图强的基因工程
5-42 《羊城晚报》全国两会报道的全媒体传播策略与实践 孙爱群
5-45 政务微信崛起:地方传统媒体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吴幼祥
5-47 一份免费渠道化周报的影响力拓展战略 王 铙——《今日加油》把读者变用户的探索实践
5-49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项目是什么?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5-50 从刘翔退役看都市报同题新闻报道竞技 刘正红
6-24 创新求变:探寻中国报业发展新路径 胡怀福
6-25 从局部探索走向深度融合:现状与未来 季 明——上海媒体融合发展实践调研
6-27 主流媒体如何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声 蒋玉鼐
6-30 记录真情 融媒传播 本刊记者——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新媒体报道评析
6-32 尼泊尔地震涉华报道亲历与反思 周盛平
6-34 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概念首发过程亲历 王立彬
6-37 优化内容品质,提升舆论引导时、度、效的实践与思考 方立明
6-39 用心策划,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强势媒体 覃 澍——桂林日报社狠抓新闻策划的几个成功案例及思考
6-42 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群众参与度做“乘法” 范洪涛 匡志达 宋永鸿——《武汉晚报》“旅游奖文明”“文明旅游银行”系列策划浅析
6-46 报纸先止血 再复苏——四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 张立伟
6-49 回忆甘惜分老师指导我做博士研究的三两事 喻国明
6-51 中国新闻奖专项初评机制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7-20 未来的报纸既在纸上,更在云端 孙 刚——对辽报新媒体集团的战略思考
7-21 党报微信平台:何以一年创下新高度? 顾宇光——《辽宁日报》打造微信平台的模式和实践过程
7-23 打造数字化广告平台 强化核心竞争力 税 立——新华社传统广告业务“互联网+”式变革的认识与实践
7-26 调研报道操作方法与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新东北现象”调研报道为例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
7-29 自媒体时代,深度调研仍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栾建强——认识误区及其规避
7-32 报业如何借力微信实现“两效双赢” 王伏虎——以湖南《今日女报》为例
7-35 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军事篇 雷 鸣——浅谈中国军队涉外新闻的报道策略
7-38 “传播+”让报纸动起来 任 浩——对报业群体性悲观的几点反思
7-40 从创业栏目看全民创业给纸媒提供的广阔前景 孟 磊——以《河南商报》实践为例
7-42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经营破4亿、广告超2亿是如何做到的? 徐 鹏
7-63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8-42 努力掌握灾难报道舆论引导主动权 刘思扬 吴 丹 耿 欣——新华社关于“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报道简析
8-45 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范式考察,看人格新闻学建构的时代价值刘梓良 沈艾娥
8-49 今天,媒体如何打造自己的风格化品牌 仇 勇 魏寒枫
8-51 新媒体形势下军事典型报道的优势与方法 李大伟 徐兆荣
8-63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9-31 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处境与出路 赵铁军——以《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与“豫见”栏目为例
9-34 传统报业困境如何破局——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报业+” 石大东
9-36 新闻+服务,开辟提质增效新领域 方立明
9-39 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 梁锡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实践与思考
9-42 新形势下同城化报道协作探析 苏远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实践为例
9-45 从都市报原创内容转型看深度报道困境与出路 刘正红
10-26 提升服务能力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莫高义——南方报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10-30 地方媒体如何报道好国家战略 郭乐天 施文洪——《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认识与实践
10-32 “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 梁海明
10-34 “一步一履”是如何“走”出来的 周咏南 毛传来——《浙江日报》通讯《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的背后
10-38 新华社军分社胜利日大阅兵报道的回顾与思考曹 智 李宣良 梅常伟
10-40 从“新华体”到“新新华体” 吕 艺 陈彦蓉——浅析新华社报道文风创新的实践与意义
10-45 新常态下的农业报道:在融合中创新 顾玉杰——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对粮食生产报道的探索与启示
10-47 就中国新闻奖评奖工作答读者问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10-48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报道看主题新闻如何助推国家战略胡汉昌 周 芳
10-51 以地方特色讲好党报冬奥精彩故事 朱小铁 袁 琦——《张家口日报》的实践与几点思考
11-14 《人民日报》评论版特色、亮点及提升空间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11-18 形成立体覆盖格局,提升合作传播能力和外宣工作实效——加强区域性国际合作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徐体义 王雪飞
11-21 《张家口日报》:如何以互联网思维做好“备战冬奥”报道 杨秀云
11-24 全程参与申冬奥工作及报道的亲历和感悟 汪 涌
11-26 中国新闻奖的公示和查处办法 本刊与中国记协合办栏目
11-27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理想“维度” 姜 飞——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评述
11-30 新形势下调研报道的方法论和新领域 赵东辉
11-32 “南方+”客户端:南方报业如何开启新起点、新征程 本刊记者——《南方日报》66周年纪念暨“党报集团移动媒体发展高峰论坛”侧记
12-25 持中知变再出发——第二十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集萃
12-30 用“接地气”的文化报道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 周 宁——新华社“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年间”全媒体报道的台前幕后
12-32 关注新媒体冲击下记者的生存困惑与职业态度变化 刘正红
12-34 树立职业敬畏之心,不负党和人民信任 本刊记者——广播影视行业学习贯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律公约》座谈会综述
12-36 发出铁路强音 讲好丝路故事 王 雄——《人民铁道》报“一带一路”报道的实践探索
本刊专访
1-31 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主题报道 本刊记者——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江苏广电总台(集团)台长、大型全媒体新闻纪实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出品人卜宇访谈
1-35 “心中有百姓 百姓心中有你” 本刊记者 万小广——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
特别策划
媒体融合战略实施周年观察(一)
8-11 突破几个“关键”,推进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管 洪
8-14 土地 大树 平台——大众报业集团融合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傅绍万
8-16 以融合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江西日报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与思考 王 晖
8-19 从四个关系看深入推进媒体融合 陈 岚
8-21 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理论问题 杨桂华
8-25 互动活动:重构都市报的“入口价值”——地方都市报经营转型探索 杨 杰
8-27 优化体制机制 坚持“内容为王” 创新盈利模式——湖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本刊记者 蒋玉鼐
8-29 传统媒体创业的三条道路 王武彬
8-31 媒体融合:成绩下的困惑、问题及探索实践——对几家传统媒体集团的调研与思考 本刊记者
8-35 美国传媒望族新媒体失败历程启示录 孙坚华 方兴东
8-39 盘点传统媒体的四类新媒体项目 何慧媛
特别报道
9-22 快速、深入、独立思考:突发灾难现场报道的突破与延伸 毛振华9-24 再难也不能阻止话筒一直伸向前 邵香云 曾 健 许 健9-26 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张光辉9-28 用现场说话 以真实动人 金凡晴 白冬梅9-30 新华网飞手航拍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纪实胡 鑫 张峭春 陈 扬
封面专题
2015:如何更好地挖掘、讲述“中国故事”
1-45 请你相信——一名新华社记者的亲历与感动 袁汝婷
1-47 “小城故事”缘何屡获大奖、—— 一名老新闻工作者的41年采写心得 汪 贵
1-50 有温度 有气度 有厚度——兼谈《海峡都市报》如何讲好故事 倪可风
1-52 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好故事“本土造” 张志安 官建洪
面对正“火”的企业自媒体,怎么看、怎么办?
2-47 企业自媒体:正在发生的未来 苟 骅
2-449 企业自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末日 唐 铮
2-452 勃兴的企业自媒体,正在改变媒体生态 王武彬
当媒体面对生命——再谈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
3-37 新闻伦理:争议与边界 王辰瑶
3-38 伤心漫过那片海:灾难报道伦理问题的实践思考 张欧亚
3-40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遵守新闻规范? 韩瑞娜
3-43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在灾难报道中的应用 阴卫芝
3-46 从西方媒体有关规范看记者如何处理隐私问题 张 宸
“融”时代的两会报道:亮点与创新
4-45 从两会报道看传统媒体谋变 本刊记者 梁益畅
4-49 政协委员热议媒体融合 本刊记者 梁益畅
4-51 改善医患关系,媒体的责任与作为 本刊记者
4-53 一位省报记者运用新媒体创新时政报道的两会尝试 应建勇
4-55 一勺水中见曲处:两会评论创新的“审美”向度 陈 方
4-57 外媒如何报道2015年中国两会 刘 滢
媒体: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品牌走出去做点什么?
5-11 行业媒体如何融入国家海外战略,传播“中国品牌”? 王 维
5-13 聚焦“一带一路”:媒体联动,立体传播 贡振国 王建华
5-16 以企业公共外交助力国家形象塑造 米金升 田 恬 冯晓莉
5-19 英国大众和媒体眼里的中国企业 许燕红
5-21 中国北车“开往世界杯的中国地铁”品牌传播分析 张 勇
创新创业潮中的新常态经济报道探析
6-11 经济新常态报道的重点与把握 王更辉
6-12 做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报道的三个维度 赵 超
6-15 聚焦创业创新 发现新生动力 搭建媒体平台 张 鹏 梁应杰
6-17 讲好经济故事 做巧联络平台 更新视觉表达 陈仲侨 毛雷君
6-20 新常态下经济新闻的报道原则与关注重点 成 静 刁 翠
做股市热中理性的证券报道
7-45 新牛市下的证券报道:创新思路与平衡把握 高丽莎 刘 伟
7-47 《中国证券报》:做“可信赖的投资顾问” 王 军
7-50 综合性日报证券报道如何闯出特色之路 李 婧 黄达兼
7-53 “牛市”中证券报道的“六不为” 黄 敏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媒体带来哪些报道机遇与创新
9-49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热点和盲点 孔祥鑫 乌梦达
9-51 区域协同发展中地方党报的大视角和新作为 曹 斌
9-54 多方面履行党报使命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 勇 魏 彧 王子瑞
9-56 把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 搭建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张劭瑜 赵海江
9-58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域经济报道 周 琳
纸媒发行:迎难而上 创新突破
10-12 做精内容、做好服务,守好舆论阵地的“生命线” 刘凤山——《今晚报》内容引领、“跳出发行干发行”的创新探索
10-14 《洛阳日报》:报纸发行的困局与破局 张留东
10-17 《海峡导报》:用“无空间超市”激活自办发行团队 马 凓 马振霖
10-19 新形势下发行:竞争中的价格及其他因素考量——关于《羊城晚报》在提价问题上的思考与探索 洪启旺
10-22 “减”与“加”:报业发行突围的新尝试与新变化 谢 健
资本运作助力传媒转型、变革
11-35 借力资本市场 助推转型发展——“大江传媒”走向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 王 晖 王宣海
11-38 借力资本市场助推传媒转型发展的意义与路径 方平凡
11-43 浙报传媒上市四周年观察 任 琦
11-46 传统媒体企业上市的优势分析 郭全中
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走红探秘
12-13 做和用户“搂着肩膀说话”的朋友 王亚名——党报如何做好时政类微信公众号
12-16 “湖南微政务”:政务公众号如何坚持内容、服务模式双创新——兼论“新湖南”客户端的探索实践 徐 蓉
12-18 “侠客岛”:做让年轻人爱看的时政报道 侠客岛
12-20 《新京报》“政事儿”快速成长的秘籍 全昌连 宋识径 马俊茂
12-22 一个时政类微信公号如何获得三十万粉丝 本刊记者 万小广 蒋玉鼐——对话 “团结湖参考”创始人兼主编蔡方华
焦 点
我们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之旅
1-89 程序员获新闻奖,你怎么看? 黄志敏
1-90 美编小团队的新闻可视化路径 高建定
1-92 可视化数据新闻如何由“作品”变“产品”? 邹 莹
1-93 从《纽约时报》、彭博社看数据新闻的运用及发展 马金馨
那些知名公益活动的媒体发起人说……
2-65 公益应从善良走向专业 孙雪梅
2-67 光盘行动:一场来自网络的全民公益行动 徐志军
2-68 公益让我的人生更美好 单炜炜
2-69 我与“绿家园”十八年 汪永晨
转型大潮中地方媒体人的内心独白
3-91 一位地市报新老总的坚守与纠结 姜南勇
3-92 一名地方经济报道记者的十年坚守 张佳玮
3-93 一位地市报老兵与年轻同事的日常片段 叶珍军
3-95 淡淡的诗意留住乡愁 黄利平
新华社记者谈调查研究
4-33 一位“老新华”谈调查研究 李耐因
4-34 专题调研如何谋篇布局 傅 琰
4-36 新华社分社记者的十年调研心得 郭奔胜
4-39 啄木鸟、史学家与产品经理 陈 芳
4-41 日常就地调研如何“出彩” 陈 钢
纸媒微信版权的“累”与“痛”
5-53 谁来“裁判”侵权,纸媒公号如何应对? 蒋梦桦
5-54 一位媒体微信运营人的亲历与“切肤之痛” 宋春风
5-56 对于纸媒,微信原创保护是“胡萝卜”还是“大棒”? 殷美玲
5-57 纸媒公众号:一场零起点的版权战役 潘达源
今天媒体怎样认识与做好“传帮带”
6-81 学做人 学做事 黄小希
6-82 新闻路上,让成功可以“复制” 禄永峰
6-84 用“心”与团队一起奔跑 李学梅
6-85 难忘成长路上那些“传帮带” 宋振峰
百万阅读量微信是如何做到的
7-57 微信“爆文”的传播特征研究 罗 茜 沈 阳
7-60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国内报纸排名第一?齐思慧 胡洪江
7-61 “信息爆点”引发微信大阅读 邓盛龙
我所参加过和正在参与的阅兵报道
9-13 大国阅兵的国际传播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肖 飞 濮端华
9-16 大国兵阵塑就大国形象 王士彬
9-18 移动端“大阅兵”:“浙江新闻”客户端的“三特”思路 毛传来
9-20 参加三次阅兵摄影报道老记者的影像故事 王 颂
新媒体内部创业,您怎么看?
10-79 内部创业:不可简单以“成败”论英雄 张 雷
10-80 一名浙报集团资深记者的内部孵化创业路 谷伊宁
10-82 内部创业需要创新的制度保障 田科武
同步“十三五”:看媒体和媒体人的今天与明天
11-81 何以坚守——怎样规划未来、提升素养 窦丰昌 肖欢欢
11-83 行至山巅皆“逆行”——传媒巨变中的一点思考 李 伟
11-84 关于报纸品牌如何在移动交互平台延伸拓展的思考与展望胡 瑛 陈力峰
11-86 “与猫共舞”一年来……——“新闻+电商”转型路上,新闻人的境况与职业挑战 缪 磊
听好记者讲好故事
12-65 一篇写了九年的新闻 汤 计——新华社记者汤计报道呼格案的心路历程
12-66 历经埃博拉,历经无法隔离的感动 张建波——一名《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的埃博拉疫情报道经历
12-68 “热爱”使我从“发烧友”成长为记者 梁振堂——一位摄影记者的农村报道经历
12-69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抗战老兵寻访记 顾园园
视 点
“融”时代报业广告的转型与发展
1-67 广告商看报业广告转型形势与出路 本刊记者 陈国权
1-69 报业广告转型的四种策略 本刊记者 万小广
1-71 大数据与报业广告转型 陈国权
“小记者”:能为寒冬中的报业增添几分暖意?
2-57 如何破解小记者活动的新难题? 刘世冬 李识金
2-59 转型背景下的小记者活动思路 张 羽 张 诺
2-61 小记者活动如何抓出实效 王春阳 梁红岩
2-63 美国报纸教育工程的新发展 章 超
投融资:如何助推传媒转型
3-67 用资本的力量助力媒体融合发展 詹新惠
3-69 扩大战略投资渠道 助推报业转型升级 许 峰 陈 闻
3-72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蔡 伟
新闻客户端的不同模式及未来发展
4-61 浙江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竞争实践 周 翌
4-64 机器人与客户端的个性化追求 张一鸣
4-67 以优质内容与互动应对客户端同质竞争 徐 诗
“融”时代党建刊群发展及转型探秘
5-27 融合时代党刊的转型趋势 石 峰
5-28 党刊转型主方向:开放的互动平台 赵肖峰
5-32 固基 赋形 实神:党刊融合发展三部曲 李延龄 齐文进
5-35 “党刊+”:全媒体探索的中国地方党刊透视 杨蕾歆 杨树弘
纸媒广告是否还有新空间新来源
6-53 新类别广告能否支撑报业发展? 丁艳敏 祁 驿
6-56 报业经营新来源不在报纸,而在“互联网+” 姚 林
6-58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梁勤俭
6-60 从《每日新报》实践看都市报如何重新赢得读者? 王 虹
客轮翻沉事件:媒体灾难报道的又一次考验
7-11 拼抢多个首发 体现人道情怀 新华社湖北分社
7-14 地方媒体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田 飞 朱建华
7-16 在沉船现场感受长江之痛 白 旭
7-17 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客轮倾覆事件”报道特点分析王灿发 李师荀
媒体融合战略周年观察(续)
9-65 在摸索中寻找突破机会 本刊记者 梁益畅 蒋玉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媒体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9-68 立足现实 认清方向 突出优势 找准路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融合转型观察 本刊记者 贺俊浩 筱 舟
媒体融合战略周年观察(三)
10-67 报业集团内部市场机制改革办法及问题解决——来自天津日报传媒集团的实践和思考本刊记者 陈国权 翟铮璇
10-69 转型融合之南都样本 本刊记者 筱 舟 贺俊浩
解码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
12-53 新闻论文不可忽视写作与编校质量 马兴宇——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审核情况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12-56 构筑科学严谨的审核评价体系 刘卫东——中国新闻奖审评工作断想
12-59 抓主流·促认同·树标杆 张红军——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电视专题的特色与不足点评
12-62 网络作品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厚重 张春校
——以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网上诚信馆》为例
案例与方法
1-95 从操作实践看隐性采访的非常态路径 龚升平 饶纯武
1-97 军媒深度融合三策 钟友国 雷鸣剑
1-99 大型国际会议报道出彩“小妙招” 邵香云
1-100 中国经济“新常态”国际舆论的解读及引导 卿松竹
1-102 《都市快报》:塑造多元传播模式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郑 汉
1-104 “南水北调”:市民生活报如何聚焦重大题材?——以《十堰晚报》相关报道为例 朱 江
1-106 大娱乐:跳出“娱乐”做娱乐——以《广州日报》 娱乐新闻实践为例 张素芹
1-108 打造传媒“共同体” 推动融合报道常态化——“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大型外宣活动探索 甘 毅
1-110 党报重建受众联系的五个步骤——以《长江日报》的探索为例 朱建华
1-112 平衡原则在科学新闻中的误用及防范 朱巧燕
1-113 新舆论生态下,如何做两种议程的融合者?——以《南方日报》历史建筑保护系列报道为例 李平科 李 培
2-84 探讨地方新闻网站打造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胶东在线《网上问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概览 本刊记者
2-87 新媒体环境下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媒体失范与校正——以“手术室自拍”事件报道为例 蒋玉鼐 庞晓华
2-89 医患纠纷报道应“理”字当先——“湘潭妇幼8·10事件”舆情演变探析 陈冠军
2-91 “吃剩饭”的讨论式报道何以获得一等奖? 李 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由保洁员吃大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评析
2-93 媒体融合中的品牌构建与营销策略浅析 张润光
2-96 网媒时代的党报新闻强报战略——以《湖北日报》“今日视点”专栏为例 胡汉昌 张国安
2-98 新华社“今日关注”采编协同报道模式亲历 吴 晶
2-99 旅游报道存在的问题、误区及调整路径 王立升 黄秀微 苏兴华
2-101 从“广场舞”新闻看大众文艺题材报道的问题与策略臧 娜 张燕楠
2-103 全媒体报道为优秀法官奏响一曲挽歌 孙文鹰
2-104 独辟蹊径的探索者——白润生《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读后 刘世树
3-97 如何对外报道好中国“经济新常态” 林建杨
3-99 靠“新”与“深”胜人一筹——邵阳日报社记者获奖作品案例分析 罗 础
3-100 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暴恐事件的对外报道 刘式南
3-102 地市晚报全国两会报道如何有效传播——以《盐城晚报》实践为例 陆 辉
3-104 党报新闻策划题材选择五要素 沙 岩
3-106 网络媒体解释性报道缺失原因分析及方法建议 黄 婧
3-108 养老产业报道创新的几个关节点 李家连
3-110 如何避免案件报道的“连带”失实 江汉超
4-85 讲故事,让三农报道传播效应最大化 朱新法
4-87 以民生视角、人文情怀发掘热点新闻背后正能量——一则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出炉记” 祝 诚
4-89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制作特色及问题解析 田 瑾
4-91 剖析微信健康传言,以公信力提升都市报影响力——以《温州都市报》相关报道为例 林 蜜
4-93 新形势下电视财经节目困境与趋势探析——兼论地方财经节目策略 陈本国
4-95 从相关报道看对台有效传播与引导的三个“新构想” 吴志润
4-97 法律视角下,气候变化报道的重点与趋向 王云鹏
4-99 极端气候事件解释报道如何科学可读 郭起豪
4-101 严守新闻规律,防范新闻侵权 范懿之
4-102 灾难报道四大伦理问题:认识与防范 王之延
4-104 缺乏人文关怀的法治新闻:表现与改进 唐维涓
5-94 新闻全方位 服务零距离:地市晚报留住读者两大抓手——以《烟台晚报》实践为例 袁丰雪
5-96 重大主题报道与“融”共舞——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云”亮点的实践及启示 郑祖欣
5-98 探寻社区媒介创新发展新动力 刘劲松 闻葵花——从深圳海裕社区媒介相关调查看其参与社区治理的角色功能
5-101 《南湖晚报》:“逆向观察”让新闻出新出彩亦出奇 姜鹏飞
5-103 让军事期刊充满“军味”“战味”的路径与方法毛俊福 胥传余 秦 军
5-104 陕西卫视《超级老师》缘何走红网络——拼创意、拼融合,地方卫视探索发展新路 丁秀玲
5-106 热点案件报道的技巧和策略 韩 芳
5-108 条线记者如何“掘金”书面信息 刘长风 束继泉
5-110 应对新媒体,纸媒足球报道如何聚拢人气? 王艳秀 蒋义排
5-111 让农民读得懂的“三农”报道 梁锡训——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号文件”:一个村庄的“金矿”》 评析
5-113 平凡典型的价值发掘——东莞牛经纪何以上了《新闻联播》 陈武军
5-114 用好新闻图片,让报纸的界面更“友好” 曹 炜
5-116 如何让静态财经话题“动”起来——“马桶盖”系列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高丽莎
5-118 如何打好副刊“差异牌”?——《南方日报》“家庭周刊”改版回顾 李 贺 郭 珊
5-128 感悟电视现场报道 门丹慧
6-102 广电不合格广告屡禁不止的原因探析 孟禹熙
6-104 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五化”原则 高宪春
6-106 地方媒体记者如何“走”好异地采访? 杨静雅
6-108 新闻出版宣传:用移动新媒体提升管理效率推动行业转型 赵大恒
6-110 英汉新闻翻译中几个常见问题辨析 金进龙
6-111 媒体融合时代的“快新闻”与“慢新闻” 李凌达 苏小平
6-128 《人民日报》申冬奥系列报道评析 苏长虹
7-84 一篇国外音乐杂志报道引发的反思与启示 王 蓉
7-87 厦门日报社:以活动创意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李泉佃 王 彪 李莉琴
7-90 上市公司调查报道三要点 钱秋臣
7-91 “创四郎·Go!”:《大河报》“创客”系列报道创新实践 庞瑞妍
7-93 从广州水上花市传播看大型活动推广策略 曾卫康
7-95 地方报纸并购海外报纸:如何立得住、做得好? 吴 敏——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控股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的探索
7-97 新媒体时代网络体育报道的四个趋势 王士宇
7-99 “情景”包装字幕在电视少儿节目中的应用与变革 陈青源
8-54 从《天中晚报》实践看晚报新闻策划的五项原则 郑 刚
8-56 脱媒时代:纸媒影响力下降的成因及对策 尹安学
8-58 当前中国体育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发展及“度”的把握 于媛媛
8-60 应对网络谣言的互联网思维运用 梅世雄 张殷博
8-61 让“走转改”成常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办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践行群众办报的实践与探索 郑式平
8-66 小记者,撬动都市报媒体融合的一着好棋——关于《南京晨报》小记者运营的管理学思考 丁晓斌
8-68 基层记者如何讲好身边故事 禄永峰
8-70 突出权威性特点,打造高水准党报 张志敏
8-71 “问题标题”为何频现报端? 聂书宾
8-73 一篇环境污染监督报道和两个新闻一等奖 张树永
9-96 本轮股市报道得失谈——证券报道如何防范“非理性舆论圈” 王凯蕾
9-98 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的突发事件应对——以浙报集团防御“灿鸿”强台风报道为例 陈敏玮
9-100 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评价体系何以重构 梁智勇 梁梦璇
9-102 “千里寻亲路”:新闻报道与媒体行动如何相得益彰? 刘红明
9-104 “最好最差新闻月评”是如何运作的——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实践为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项目组
10-94 县级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与路径 陈堂发 林 培
10-97 突围、转型中,涉农媒体更应体现专业性 杨秋意
10-99 《医药卫生报》:新形势下专业报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陈琳君
10-101 Web N.0 演化路径与新闻形态创新 党东耀
10-103 “烂尾新闻”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构想 秦桂媛
10-105 新农村报道的生活视角与社会视角 段宝生
10-106 从北青社区传媒看社区媒体的发展路径与价值 罗 赟
10-108 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抗战故事 杨 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兰‘哈尔滨人’忆抗战”多媒体报道实践
10-110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是如何抓住中小学生的? 洪 霞
10-112 如何提升重大主题宣传的“能量密度” 李庆英——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实践的思考
10-114 报业自办发行再创新的可选之路 张志成
10-116 新华社如何利用推特平台对外报道“9·3”胜利日阅兵周珊珊 胡克凡
10-118 纪念报道如何书写历史 陈文举——品评《悲壮的起点,不屈的抗争——1931-1937年局部抗战启示录》
10-120 首档部委合作电视栏目《中国减灾》的创作实践与策略 梁结梅
10-122 从“任仲平”文章看如何以正确历史观增加评论的历史感 李天伦
11-57 《农民日报》:以周刊群实现专业特色与大众化结合的有效传播黄文芳 白锋哲 季 莹
11-59 新形势下对台传播的几个新思维 吴志润
11-61 从《今晚报》“今晚调查”看大数据时代精确新闻制作董向慧 吴阿娟
11-65 全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写好会议侧记 江 鸿
11-68 从国际时装周报道看传统时尚媒体数字化思路与出路 李 倩
12-71 把握六个关键,让新闻故事讲得更好 梁俊明
12-91 常态化实施 数据库应用 互联网延伸 刘 菁 郭远明——从“寻访贫困儿童”看公益报道的全媒体制度化推进
12-93 三“招”助力党报医疗卫生报道好看有用 宜秀萍
12-95 妙挖赋新的“旧闻新做”方法论 朱 江——以《十堰晚报》“打捞抗战记忆”系列报道为例
12-97 远离“标题党”调动受众感观体验——从泉州纸媒的几则报道说起 彭耕耘
12-99 广东对口支援南疆地区宣传文化事业的实践及思考 刘 俊
12-101 时政新闻如何“入”眼 “进”心 李叶军
地 方
1-55 《西双版纳报》:立足边疆追赶媒体变革潮流 海永军 曾崇明
1-115 嘉禾绿荫行动:十年铸就城市爱心品牌——《南湖晚报》的认识与实践 沈煜威
1-116 媒体融合的探索及典型个案——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综述 张桂萍
1-118 区域报业融合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实践为例 曲 波 生奇志
1-120 艺术品收藏报道的变局与模式创新——从《东南商报》的实践谈起 陈仲侨 黄银凤
1-122 唱好“好人之歌” 寻找无声的感动——《平顶山日报》“好人之歌”专栏解析 王冬梅
2-106 地市党报融合发展:如何“破”、怎样“立”?——以丽水日报社突发事件报道为例 丁小伟
2-108 以新闻服务助推经济发展:“天下温商家乡行”报道回顾 吴 敏
2-110 三个抓手立足社区,让地市晚报更接地气 张 培
2-111 一趟即使“自费”也要前往的国外现场采访——《金华日报》“义新欧”系列报道新闻战感悟 何百林
2-113 打造新媒体平台,实现多维度融合——南宁日报社的相关实践 潘伟胜
2-114 《淮安日报》:坚持细水长流的“走转改”实践 贾 华
3-73 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做到“三品合一” 陈 辉——以江苏广电总台全媒体系列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
3-75 从《郑州日报》“中原之子”栏目看名人写作技巧 王文霞
3-77 讲家训佳话 传核心价值观——《大连晚报》“家训佳话”策划报道评析 姜学魁 江 平
3-78 《湘潭日报》:以“四部曲”报道推介道德模范 王群欢
3-80 辽宁:探索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新模式 邵玉英
3-82 县级广电差异化融合三要素 王国川
3-84 地方广电重要新闻事件报道的“五精”要诀 胡 滨 吴卫东
3-86 三峡日报集团:以“三评”探索版面创新 王丽清
3-88 民族报纸如何打造精品新闻——以《黔东南日报》推出新闻精品的实践为例 李田清
3-116 《义乌商报》怎样提升地方报纸的海外影响力 金 烨
4-31 以预警式提醒增强民生新闻服务性 张春红
4-106 盐城“好空气”:广电媒体推进生态保护的职责与作为 张苏艳
4-108 媒体问政平台的运作方式及渠道拓展 张 健
4-110 《嘉兴日报》:拓展阵地空间,让地方党报嵌入城市发展 徐玲英
4-112 《海峡导报》:时政策划巧打“群众牌” 王晓燕 易福进
4-114 《盐城晚报》:把增强读者黏性的创意变成常态 陆荣春
4-116 地方报纸如何报道好价格听证会 彭耕耘
4-118 如何在融合中构建地方法治节目新常态 王建怀
4-119 《焦作日报》:新老媒体互通互融的探索实践 史文生
5-84 新媒体挑战下,欠发达地区县级民族报转型之惑——以辽宁省仅存的两家县级民族报为例 肖泽伟
5-86 纸媒专副刊:如何重新定位,强化品牌专栏?——从《金华晚报》实践看纸媒专副刊创新 张伟建 范贞洪
5-88 城市台新兴媒体如何做好核心价值观报道——以盐城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的实践为例 张 娟
5-90 《安徽商报》:移动互联下,办好都市报的“加减乘除” 周太山
5-92 用纪录片思维做新闻 讲述嘉兴“治水好故事”——嘉兴广电集团大型新闻行动《我是河长》的实践特色 徐 英
6-87 从一个角度看纸媒转型 胡丹亚——《温州都市报》旅游板块试水全媒体及整合营销的探索
6-89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如何出彩—— 以《长江日报》“两进俄罗斯”为例 蔡晓丹
6-91 《黔东南日报》:多方面走出去强化地方党报优势、提质增效 吴会武
6-92 民生新闻的“私人订制”模式探析——以《大河报》的一次新闻实践为例 王 灿
6-94 城市党报:以创新、深耕社区新闻提升竞争力、影响力 黄 琼
6-96 欠发达地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若干模式——以天水广播电视台的探索为例 张天元
6-98 尼泊尔地震部分都市报特色策划与报道评析 刘正红
6-100 以“实力”和“情怀”做好小记者活动——《盐城晚报》小记者活动的几个片段 范 进
7-101 美编:如何成为吸引读者的“大角色” 裴 权
7-102 《永康日报》:探索县市报策划报道的新路径 顾国庆
7-104 城市台:如何面对媒体融合中的掣肘现象——从焦作广电媒体融合的构想与实践谈起 张 丽
7-105 地市党报增强融合效应的四个抓手 潘光耀 潘世鹏
7-107 少数民族地区政务微博的发展特点及问题研究——基于大理的实证分析 王丽娜 钱 增
7-109 从慢新闻到微新闻: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如何建构核心竞争力潘 新
7-111 传统广电和新媒体融合怎样找到独特路径 孟苏石
7-112 地方纸媒极地科考新闻的采写与发掘路径 危春勇 封 云
7-113 创新传统机制 大做“创”字文章——关于报业转型的再思考 周志懿
8-98 《黄山晨刊》:做“五度”新闻,扩大影响力 程向阳
8-100 “互联网+”背景下广电网络融合发展的三条路径——以福建广电网络的实践为例 卢永明
8-102 《大连日报》:以记者工作室塑品牌、聚人气、增效益 王亚茹
8-104 《湛江日报》:微博版稿件来源何处寻 张永幸
8-106 怎样将历史元素巧妙植入新闻作品 顾玉杰
8-108 精准扶贫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朱常青 左向晖
8-110 地方电视台舆论监督报道的“惑”与“道” 边振虎
8-112 垂直化整合提高媒体融合效率 林 耀
8-113 沧州日报社:全面推进“五个转变”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赵业乾
9-107 创新服务形式让地市报走出发展困境 刘颖莉 韩中华
9-109 从“行业影响”到“影响行业”:行业期刊如何转型突围? 施 华
9-111 地方广电新闻报道如何寻“厚度”、求“高度”?——解析丽水广播电视台“走”出来的优秀新闻 吴峰平
9-113 先独立后融合:县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反思 余 飞
9-114 帮办新闻:地方纸媒做好融合报道的富矿 范 进
9-116 纸媒深度报道如何引人深读——《苏州日报》“新闻+1度”版的编辑实践 张 波 周奉超
9-118 从报道实践看广播电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牛 文
9-119 地方电台:如何以公益活动提升公信力 蒲丽红
9-121 地方科技报如何发展新媒体 余东平
9-123 抓问题 攻头条:地市党报如何解决头版头条量与质问题——从《仙桃日报》实践谈起 丁浩宇 尹玲玲
10-84 嘉报集团:让“红船精神”更好地引领未来 张晓菁
10-86 地方党报记者:如何让报道踏准城市节拍?——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的报道实践为例 夏晨燕
10-88 用体验式报道粘住用户——以《永康日报》“永报姐妹花”工作室实践为例 高胜英
10-90 《湖州晚报》:让“ 新闻+” 为地市晚报赢回读者 吴建勋
10-92 从一次直播看党报新媒体如何成为传播策源地——以《长江日报》近期一次实践为例 朱建华 耿尕卓玛 高 萌
11-88 地市报的融合转型:耕耘内容最关键——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传播的认识与尝试 胡德桂
11-90 《处州晚报》:打造从内容到品牌的成长价值链 胡建金
11-92 嫁接微信,让纸媒动起来——《泰州晚报》报微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张 培 翟 明
11-94 从“10万+”看传统媒体今天如何赢得读者 胡 萍
11-96 融合、趣味、多样:纸媒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探索——以《金华晚报》实践为例 童 飚 范贞洪
11-98 长江网“i”新闻:报网融合可行路径探索刘学峰 陈 旻 陶建武
11-100 《义乌商报》:以“三聚焦”提升地方媒体外向度 金 烨
11-102 《湖州日报》:以“生态+”报道创新表达思路与角度沈振建 李晓俊
11-104 《驻马店日报》:地方党报抗战报道的几个着力点 刘 华
11-106 新时期报纸美术编辑角色的转换趋势 斐 权
11-113 大众报业集团的移动互联网实践与思考 汤代禄
12-78 地方媒体经济报道本土破题的几个辩证关系 何 立
12-80 融合进程中地市报提升影响力的本土化路径 陈全义
12-82 连云港报业:巧用互联网思维 走地方特色新媒体之路 金同启
12-85 《上饶日报》:探索变中求胜的发展之路 吴丹樱
12-86 以主题活动让纸媒“活”起来、“动”起来——以《京江晚报》三场大型主题活动为例 李 恒
12-88 做好“帮办”新闻“九字诀”——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为例 郭 震 张 伟
12-89 地市党报如何用新闻说“乡愁”——从《绍兴日报》的一份特刊说起 王友仁 寿鸥迎
12-111 一条微信与4000多亩“新余蜜桔” 何智勇 赖娇健——地方党报“微时代”重塑影响力的成功尝试
视 觉
1-124 融媒时代,摄影记者如何转型,如何抓住读者? 韩 丹
1-126 党报摄影记者与图片报道的“融合”探索——以《安徽日报》为例 徐国康
2-128 从世界大赛获奖插画看国内纸媒插画发展 马 煊
2-130 4G时代,国际知名图片机构运营思路及模式变化 赵婷婷
3-132 《新华日报》:探索党报内容的可视化表达 周贤辉
3-134 追鱼记—— 一名摄影记者追拍刀鱼四年间 张卓君
4-125 吕厚民,从未放下过手中相机——吕厚民在扬州兴化的7年事 王 鑫
4-127 90后务工者:炫酷外表下的脆弱内心—— 一名摄影记者对90后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李震宇
5-124 追摄“火上的舞蹈”——一名华赛获奖摄影记者追拍“炼火”五年间 邵全海
5-126 从地上“扫”出来的好照片——一名地市报记者的草根影像记录 李剑铭
6-124 转行,不是每一位摄影记者的未来——专业摄影记者如何走好融合之路 吴 芳
6-126 追拍80岁“拉魂腔”传人北京圆梦记 袁家权
7-124 从各国报纸头版看一幅二战标志照片的来龙去脉 郭建良
7-126 用镜头解读经济大潮里的那些事 隗建华
8-124 背影照片的表现力 郭建良——国际主流报纸齐普拉斯形象在希腊债务危机报道中的使用
8-126 地震中,那些带给我感悟的拍摄对象 邢广利——一名摄影记者的“地震孤岛”樟木镇见闻
9-130 新闻APP来临,美术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呈现探讨 张亚文
10-124 全媒体传播:用视觉影像呈现抗战“原色”——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媒体报道《抗战原色》实践探索 施卫华 杨晓东 李剑铭
10-126 今天,有市场需求的摄影记者需具备哪些技能?——转型中的媒体与媒体人看摄影转型 李震宇
11-122 如何以个性化视觉语言解读新闻现场 蔡荣章
11-124 多平台传播背景下美编的思维转向——《今日美国》《赫芬顿邮报》案例剖析 马 煊
11-126 用“新闻图片”营造“强势传播” 姜学魁 孙茂国——《大连日报》以视觉之美提升主题报道影响力传播力
12-116 《大连日报》“视觉”版如何用图片讲故事 李 丹
12-118 “视觉呈现+活动策划”挖掘纸媒读者体育市场 陈国强 赵 松——《都市快报》的群众体育赛事组织策划与视觉呈现
新媒体
1-63 微信与广播融合:“三建”与“三多” 武俊叶
1-83 评论缺位:政务微博的问题及对策 刘泱育
1-84 建立网络谣言综合治理体系的方向与突破口 尹良润
1-86 新媒体时代,传媒呼叫中心的模式变革与趋势判断 韩文友
2-116 国外短视频新闻机构发展现状与启示 程 征 胡启林
2-119 “新媒体”背景下城市电台经营模式创新思路 金 波
2-121 开放办网,快速提升地方中小新闻网站影响力 施恒青
3-63 如何运营主流微媒体?——湖北之声微信的实践 李菁菁 梁 延
3-112 传统法治媒体的微信运营策略 魏春华 吴 珂
3-114 “重”新闻的“轻”表达——以东方网实践为例 张 桑
3-117 关注新媒体业务中的法律侵权风险与防范 姜沣格 于海防
4-59 从网络电台荔枝FM的红火看传统广播发展路径 鞠立新
4-80 社区微信报:“社区驿站”转型模式 刘振生
4-82 浙江省首届媒体融合报道大赛的启示 任 琦
5-59 “移动端还有巨大想象空间” 本刊记者 万小广 程 征——对话新京报传媒公司副总裁、北京热火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炳路
5-62 跨媒体新闻平台面临的三大挑战——以台湾东森电视台的实践为例 向倩仪
5-64 机器人记者:本质、模式与意义 黄 可
5-66 从海量、快速、互动中突围——地方新闻网站如何避免传统优势的负效应 赵 越
6-113 IT公司如何“玩转”新闻客户端? 程 征 万小广——对话“一点资讯”及其美国关联公司创始人郑朝晖
6-116 《永康日报》:以8890便民服务平台将读者变用户 胡高进
7-80 从七家中国媒体实践看海外社交平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 刘 滢
7-83 央视海外新媒体运营的实践与思考 杜毓斌
7-86 新媒介生态下,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趋势变化 滕双双
7-122 从“引语”到“数字”:传统新闻到数据新闻的革命性转变——对话原《亚特兰大商业纪事报》执行总编Margaret Freaney许有泉 王朝阳
8-84 从互联网思维看新闻产品策划关键点 黄庆华 卢广婧璇
8-86 省级党报微博:传播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2015上半年13.6万条微博的分析 郭 炉
8-89 转型期广播媒体的互联网思维构建与发展策略 卜晨光
8-91 从财经记者到新媒体创业者的变身 本刊记者 程 征 万小广——对话蓝鲸传媒联合创始人兼COO李武
8-94 “微传播”领域的版权乱象及对策研究 樊 磊 马力海
8-97 “微”时代:传统纸媒增强互动路径探讨 王 艺
9-71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成功运作的五点经验 周继坚
9-72 从大众网实践看移动新媒体机遇的把握 林忠礼
9-74 一名非典型医疗记者的转型创业路——对话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 本刊记者 程 征 万小广
9-77 从“吴晓波频道”看微信公众号如何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徐 宏
9-80 “100万+”的启示:你推送的微信内容紧贴用户了吗?——以羊城晚报官方微信头条选题为例 郑华如
9-83 新闻品格 网络风味:微信新闻传播手法解析 王卫明 董瑞强
10-72 一位天使投资人眼中的新媒体创业——对话洪泰基金高级投资经理李彦 本刊记者 万小广 程 征
10-74 “轻视频”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 敖德芳
10-76 纸媒微信号争取“微受众”的三向维度——以“平潭时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实践为例 张金飞
11-108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媒体人创业空间——对话乐钱网联合创始人田启林 程 征 万小广
11-63 无人机航拍新闻“热”的“冷”思考 张宇强
11-111 从8月CPI报道看机器新闻与人工新闻差异何在 付松聚
11-115 媒体如何做出“小而美”的微信公众号 彭应兵
人与新闻
1-74 我的同事,呼格案报道者、新华社记者汤计素描 张丽娜
1-77 从学生到记者,如何完成“华丽转身”——一位地市报老总对年轻记者的几个忠告 丁浩宇
1-79 培养有梦想、有灵魂、有文化的中国记者 李 彬
1-81 转型中少儿报刊编辑的角色定位 张 倩
2-71 只因为生命中遇到你 张严平
2-74 世界屋脊上的新闻行者 唐学军——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西藏电视台副台长李森
2-76 外景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如何炼成? 肖 薇
2-78 电视选秀节目主持人凭什么“完胜”? 胡 苇 廖晓峰
2-80 媒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传播策略浅析 董经纬
2-82 一个人的驻外分社——一名新华社驻外记者的往事记忆 徐玲德
3-49 立品 立文 耕心田——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福建日报社宁德记者站站长王国萍 唐 薇
3-52 朱穆之的西柏坡岁月 史进平 刘 杉
3-54 房地产报道12年——从相关报道看记者的专业化生存 汪晓霞
3-57 “三农”专家型记者如何炼成——以《农民日报》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计划为例 冯 克
3-60 让“这次”不同以往——在北极采访报道的日子 张一玲
3-61 “田坎记者”的“田坎朋友” 罗成友
4-72 与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的27年采访经历和情谊 陈伟胜
4-75 12年:一对记者夫妻的地方两会回眸 张吉存
4-77 父子跑两会 同台大PK 赖惠能 赖家齐
4-78 一名地方党报驻站记者发现新闻五要诀 白续宏
5-70 地市报总编辑:如何让事业之火尽情燃烧 丁浩宇
5-72 怎样保持创新激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经济生活频道总监周洋文 毛旭明
5-73 因为热爱,所以忠诚 周洋文
5-75 《一封求助信的背后》的背后 李爱民 李 秀
5-76 “92岁最美母亲”采写手记 王韵涵
5-78 地方媒体如何斩获新闻大奖 彭小安 康美权
5-80 两会“新闻战”:在拼搏历练中收获 崔 丽
5-82 一位资深记者的苦恼与遗憾 蒋剑翔
5-123 传媒人读书荐书 陈禹安
6-63 一位摄影记者的“三重门”——记全国劳动模范、绍兴报业传媒集团首席记者袁云 李 菲
6-66 从“拍客”走上新闻岗位的辛秀梅 张遂旺
6-70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李建平
6-72 高校新闻专业课教学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初探 俞运宏
6-74 “名人”新闻要“抢”也要“养”——10年采访医疗新闻“名人”体会 何玉洁
6-76 20年跟踪报道城乡基层工作创新的心得 蒋鑫富
6-78 呈现踔厉风发的新闻人生——读著名报人丁法章新作《我的新闻人生》 吕怡然
7-66 从心里发出,到心灵深处 常燕民——读南振中新著《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7-68 新闻人的三重境界——一位采访对象给我的精神洗礼 吴志润
7-71 以新媒体介入社会活动助推报业转型——《平顶山日报》以新媒体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纪实 欧阳永
7-73 如何帮灾难报道记者筑起“心理保护墙” 吕传忠
7-75 当前“新闻腐败”的涉罪特点与防治 党小学
7-77 用地域文化打造媒体品牌 吴道锷
8-74 走进中国贫困角落 李柯勇——新华社“扶贫调查”系列报道采写过程及播发前后
8-77 驻站记者如何用好舆论监督权——一名驻站记者一篇报道的采写经历 任国战
8-79 灾难中的人物报道三问——以长江“东方之星”翻沉事故报道实践为例 黄 艳
8-80 对话王丽莉:中国第一位全权报道“英超”的摄影记者 马志红
8-83 探索前行的媒体融合之路——从《媒体融合新论》一些主要观点谈起 闵大洪
9-87 从老照片发现新闻背后新闻的采写历程 蔡 葩
9-89 参加《义乌商报》新型城镇化政策报道的实践体会 方星梁
10-53 这些“独家”典型是如何发掘出来的——记《光明日报》海南记者站原站长魏月蘅 金 敏
10-55 当前,那些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怪现状 傅春荣
10-56 《大公报》的抗战:擎一支秃笔与日阀撕拼 成 野
10-59 与一位“老新闻”谈经济解释性报道——《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相关报道探析 宋晓彤
10-62 追踪·突破·坚守:记者在新闻调查中的角色转化与把握 李 鲲
11-50 随刘云山同志访朝报道手记 吴黎明
11-51 屠呦呦采访记:一次迎接诺奖的全媒报道突击战 吴 晶
11-53 一篇没有采访到主角的报道——《揭秘青蒿素研制史》采写前后 何 涛
11-55 现场报道中国科学家首获诺奖前后及思考——如何突出“中国声音”和把握各奖异同 付一鸣
12-74 一篇“讲好故事”的成功范例——评通讯《在这里,忠诚坚守》 徐兆荣
12-76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就不会累”——记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 张笑峰
传媒运作
1-56 竞争优势的劣化与持续化——二论进军新媒体赢得纸媒优势 张立伟
1-59 探索融合时代地市党报的做强之路 叶志强
1-61 纸媒如何以副刊吸引年轻读者 童雯霞
3-120 如何开辟“第二课堂”——《武汉晨报》小记者团构建思路 彭 欣 熊兴佳
3-122 用小记者团助力报纸转型 孙建森
3-124 《山西工人报》:以服务强化核心竞争力 王东明
3-125 “联姻”助力地市纸媒走得更远——《千山晚报》与省级以上媒体合作案例浅析 郑 杰
5-120 用小记者活动强化报纸与家庭黏性——《生活日报》小记者品牌活动运营路径 赵志祥
5-122 小记者团的运营模式与新探索——《沈阳晚报》小记者团15年 金 丽 张冬月
8-119 报纸为何不撤电子版?——“撤掉电子版拯救报业”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刘文帅
8-122 《永康日报》85%的自费订量怎么来的? 胡高进 顾国庆
9-91 湄洲日报社:广告“十连升”背后的运作解析 薛冰冰 张建峰
9-93 行为艺术广告传播:动机与形式的悖论 刘 洪 杨 琦
12-106 以韧性改革推动报业创新发展 魏荣彪
12-108 创业创新环境下,地方报媒联合经营若干问题探讨 范 军
国际视野
2-123 亚洲杯“幸运球童”报道背后的中外传播互动 冯若谷
2-125 美国音频数字化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启示 宋 青
3-127 解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陈 怡
3-129 感受英国媒体的变革风——从全英媒体转型看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陶克强
4-121 “今日俄罗斯”的新闻生产策略及启示 常 江 徐 帅 李 峰
4-123 欧盟机构新媒体发布的模式及借鉴 孙 奕
6-118 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 任 琦
6-120 亚马逊总裁贝索斯如何重振《华盛顿邮报》?——解析“合作伙伴项目” 张 宸
6-122 走进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报纸”创刊地感受纸媒变化 唐亚南
7-78 《日本经济新闻》电子版的数据化升级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李杰琼
7-115 法新社与BBC非洲报道的转型及启示 陈 怡
7-117 中国外交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张梓轩 韩雪莹
7-119 《赫芬顿邮报》创新策略解析:博客、资讯、互动 叶 珊
8-115 从英国《卫报》网站改版看互联网思维 王春枝
8-117 从BBC经验看媒体对用户生成内容的管理 朱瑞娟
9-125 美国社区报研读启示:让大众在社区听到国家的心跳 任 浩
9-127 从美国媒体融合的战略选择看传统报业融媒转型四大瓶颈 黄 浩
11-118 美国媒体中国文化报道的策略分析与应对思考 王敏霞——以《纽约时报》为例
11-120 从一名同行账单看英国的媒体融合 杨秀娟
12-112 Apple News的新闻理念与传统媒体新机遇 余湉湉
12-114 中国媒体如何面向阿拉伯世界发声 夏 晨 李 芮——基于对阿拉伯媒体巴黎暴恐事件报道的分析
来稿撷英
2-55 女童性侵报道中的问题与防范 王晓艳
2-127 从获奖作品看新闻话语方式新突破 季佳歆
9-61 从“葫芦记者”到“秤砣记者”:党报文风期待三“变” 张希平
9-86 大众报业集团《改革创新行进中·山东故事》解析 郑燕梅
10-25 如何打造深度贴近少数民族的新闻节目——蒙古语广播、电视节目操作思路 王 静
11-49 《今日柳市》:社区报发展做好“小”文章 成兆兰
11-117 新闻娱乐化倾向与新闻侵权 周文涛
广电媒体
11-67 地方台影视频道的困境与发展对策分析 张 华
11-71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李凌达
11-74 互联网电视:如何在媒体竞争“红海”中求生?——广电新媒体与互联网电视生态模式建构 周 洋
11-76 《直播南京》: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做实“大民生”? 于 红 李墨躜
12-102 广电媒体大型活动如何为“创客经济”推波助澜——盐城广播电视台系列“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的启示 张苏艳
12-104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董经纬
课题·项目
1-83 评论缺位:政务微博的问题及对策 刘泱育
1-84 建立网络谣言综合治理体系的方向与突破口 尹良润
1-118 区域报业融合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实践为例 曲 波 生奇志
2-116 国外短视频新闻机构发展现状与启示 程 征 胡启林
2-99 旅游报道存在的问题、误区及调整路径 王立升 黄秀微 苏兴华
12-38 “一带一路”战略下,新闻报道关注点、重点的再把握 吐尔孙·艾拜
12-40 新疆主流报纸“新丝路经济带”报道亮点与提升空间解析俞运宏 代 立
12-44 整合资源聚合力 借力资本做连接 贺俊浩 筱 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转型观察
12-48 地方媒体在环境风险沟通中的问题与对策 公 文 刘 敏
12-50 新媒体广告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植入与传播 段送爽——以新浪微博为例
一得录
2-36 媒体怎样做个“讲理的中年人”? 周云龙
3-35 为什么害怕记者提问? 禄永峰
3-123 记者如何理性质疑? 蒋剑翔
5-74 事故新闻照片不能冲破职业底线 禄永峰
6-45 “将”字报道需慎用 陈昌奇
11-48 经常逼逼自己很有好处 蒋剑翔
11-56 电视人:不妨警惕观众的笑声 周云龙
12-39 一得录 应集中精力办报——有感于近期报界几例差错 丁浩宇
12-47 一得录 让“短”成为训练有素的“新闻习惯” 王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