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如何面向阿拉伯世界发声
——基于对阿拉伯媒体巴黎暴恐事件报道的分析
2015-05-16□文/夏晨李芮
□ 文/夏 晨 李 芮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上百人死伤,被视为“9·11”事件后西方所遭受的最重大的恐怖袭击之一,凶手被指向肆虐于中东的“伊斯兰国”组织及其极端分子。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和舆论都对这种反人类的暴行予以强烈谴责。
阿媒体:阿拉伯世界也是恐怖袭击的受害者
浏览阿拉伯媒体对巴黎暴恐事件的报道,除了恐怖袭击过程、死伤人数、袭击者身份、法国追捕行动、各国反应等常规消息外,更强调阿拉伯国家同为恐怖主义受害者,应得到同等关注。
巴黎恐怖袭击案引发全球媒体持续数日大篇幅、高频次的新闻报道,而之前一天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超过40人死亡,关注度则低很多。对此,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一些阿拉伯网友认为,阿拉伯地区长年遭受恐怖主义侵害,数十人、上百人死伤的暴力袭击似乎已不算“新闻”,成为被国际媒体遗忘的角落。然而无法否认,那些遇难者同样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为唤起人们对阿拉伯国家所遭受袭击的关注,就在世界多个地标建筑亮起象征法国国旗颜色的蓝、白、红三色灯光时,埃及金字塔则亮起了埃及、俄罗斯、黎巴嫩和法国四国国旗的投影,以悼念在10月31日埃及西奈半岛俄罗斯客机坠毁事件、11月12日贝鲁特爆炸袭击事件以及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他们同为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埃及《第七日报》报道称:“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俄罗斯、黎巴嫩和法国并肩反对恐怖主义。”[1]
阿拉伯媒体报道巴黎暴恐案的另一特点则是,事件再次为一些媒体指摘他国提供由头和口实,成为地区国家间政治博弈的工具。
此外,对于巴黎暴恐案,虽有少数阿拉伯媒体从阿拉伯世界内部探讨和反思恐怖组织兴起壮大的原因,但更多报道是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外部因素。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背后》栏目做了一期题为《巴黎袭击案之后法国外交政策会改变吗》的节目,围绕袭击案与西方干预中东局势等议题展开,称法国外交政策使其陷入伊拉克和叙利亚问题,并面对众多难题和各种反应,而巴黎恐怖袭击案就是其中一个。[2]报道还援引专家观点对法国中东外交政策走向做出各种不同预判。
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同法国有很深的历史纠葛,其主要阿文报纸之一《日出报》网站发出疑问:“关于巴黎袭击案的原因,你是否相信这是一场欧洲安排的‘阴谋’以阻止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难民涌入欧洲,或是因其空军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地盘而付出的代价?”[3]暗示西方对外政策导致其陷入窘境。而一些埃及媒体则将其归咎于西方在叙利亚危机等问题上军事干涉的负面影响,认为地区极端组织的兴起与之不无关系。
西方霸权语境和地区国家矛盾中的阿拉伯媒体困境
阿拉伯媒体在报道巴黎暴恐案时呈现的这些特点,凸显其在西方霸权语境和地区国家矛盾中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西方媒体通过新闻议题设置,试图主导地区话语权。埃及中东社和法新社(阿文专线)在阿拉伯世界有较大影响力,比较二者在该事件中的报道,可以发现在报道数量、体裁、消息源及报道倾向性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大量阿拉伯媒体,尤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泛阿拉伯报纸《中东报》《生活报》等大篇幅采用法新社等西方媒体的阿文专线稿件,无形中传递西方媒体议程设置和观点,同时也将诸多地区事件淹没在国际舆论场中。同样是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袭击案,时间上只隔一天,在法国就引起全球关注,在黎巴嫩则被忽视。而这正是一些阿拉伯本土媒体要求国际社会对于地区新闻议题给予同等关注的原因。
同时,阿拉伯国家间的政治敌对不可避免地蔓延至新闻界的相互攻击,导致一些阿拉伯媒体的视角大相径庭。阿拉伯国家间的新闻战持续多年,叙利亚危机开始后进入一个新阶段。危机爆发以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就不遗余力地推动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下台,而巴黎暴恐案似乎为沙特媒体再次攻击阿萨德提供“契机”,他们把暴恐活动同叙当局直接挂钩。不同阿拉伯国家媒体之间的分裂再次浮出水面。
此外,中东作为世界大国的竞技场,媒体更多关注国际关系等议题,挤压了国家内部改革和反思的舆论空间。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有着复杂的成因和历史背景,阿拉伯世界是恐怖主义起源地之一,也是其肆虐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虽然阿拉伯国家政府和学界对于实行符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改革、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极为重视,但这些主题往往被大国博弈、西方同阿拉伯国家关系、区域国家间关系等“重大”议题冲淡。
中国媒体如何面向阿拉伯世界发声
在涉及阿拉伯世界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应坚持符合我国利益的独立立场,避免被西方媒体“牵着鼻子走”,也避免陷入阿拉伯不同国家媒体间的新闻战。而在对外报道我国境内的反恐努力时参考阿拉伯媒体的报道框架,有助于更为有效地获得阿拉伯受众的理解和支持。
▲ 2015年11月25日,在法国巴黎,一名路人冒雨在一处摆放着花朵、蜡烛的纪念碑前默哀,悼念11月13日巴黎恐袭事件罹难者。(新华社/发)
首先,不应由于地区持续动荡产生“新闻疲劳”而忽视对于阿拉伯世界遭受恐怖袭击的报道,应避免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只关注西方。中国媒体的阿文报道应从中国视角直面阿拉伯国家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发出中国政府和学界的观点和解析,这有利于阐释中国外交思维及公正的中东政策。同时通过对阿拉伯国家反恐努力的报道,突出我对于相关政府的舆论支持,展现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用“同一把尺子”看问题,而非西方的“双重标准”。
其次,中国的阿文对外传播渠道统一面向所有阿拉伯国家,对于其内部分裂和矛盾的报道,应把握好尺度,做到平实、平衡、客观,避免陷入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新闻战。一些海湾国家出于安全、政治、教派利益对其他地区国家进行媒体攻击和抹黑,中国媒体在对外报道中应避免盲目跟进,这不仅是统一我对中东外交政策口径的需要,也是我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体现,更是谋求中东稳定大环境、满足各方舆论支持诉求的务实选择。从长远看,还可通过加强点对点的专版合作、节目对接等形式,推出更加契合某一个或几个阿拉伯国家的“订制”新闻服务。
第三,中国媒体应主动顺应阿拉伯媒体报道中东局势时重视“外部因素”的思路,把我国境内恐怖活动和严重暴力犯罪活动放在国际局势大背景下进行报道。我国媒体对境内恐怖活动的报道,应揭批它们同境外反华势力存在关联,强调“三股势力”同阿拉伯世界存在的暴力恐怖组织的相似点,阐明这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薛庆国教授对新疆“7·5”暴力犯罪事件的评论文章所说:“如果仅仅因为被镇压追捕的骚乱分子是‘穆斯林’(我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穆斯林,因为伊斯兰教与他们无关),就把事件称为‘宗教镇压’,那么,对于许多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打击从事恐怖和骚乱的‘穆斯林’的类似行为,我们又该作何解释?”[4]用阿拉伯受众所熟知的本地区情况做类比和解释,显然能更有效澄清阿拉伯媒体和民众对于中国反恐行动的误解。
(作者单位:新华社对外部、参编部)
【注释】
[1]埃及《第七日报》[EB/OL].[2015-11-16]. http∶//dwz.cn/2cjUYQ
[2]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EB/OL].[2015-11-14].http∶//dwz.cn/2ck6F2
[3]阿尔及利亚《日出报》网站[EB/OL]. [2015-11-14]http∶//www.echoroukonline.com/ara/articles/261482.html
[4]薛庆国:《关于在阿拉伯媒体上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