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H2 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5-05-15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00
李 悦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晚期可能并发消化道出血,其发生率约为30%,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规治疗不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需要寻求合适的药物,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12 月~2014 年5 月,我院64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单硝酸山梨酯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每组各32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肺心病防治工作会议修订的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及WHO 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确诊为中晚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排除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精神障碍患者。32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8 例,年龄45.9 ~80.2岁,平均(56.3±5.3)。其中轻度失血20 例,中度失血12 例。32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0 例,年龄46.6 ~80.5 岁,平均(56.9±5.6)。其中轻度失血21 例,中度失血11 例。在性别、平均年龄、失血量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给予单硝酸山梨酯(20 mg 静脉滴注,1 次/d)等常规治疗,积极纠正酸碱平衡等对症处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2 次/d,150 mg/次,早晚饭前顿服,治疗7 d),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必要时,输血处理。
1.3 观察指标:治疗7 d 后,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治疗3 d 内,无呕血、黑便,大便潜血阴性;有效:治疗3 ~7 d,呕血、黑便现象有所好转,大便潜血阴性;无效:治疗7 d 后,呕血、黑便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 例对照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9例显效,13 例有效,10 例无效;32 例观察组中,13 例显效,16 例有效,3 例无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病变,继而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心力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2]:组织缺氧、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胃肠道的屏障功能降低,二氧化碳潴加速氢离子释放,更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肾上腺皮质激素加速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从而破坏胃黏膜的生理性屏障,容易诱发应激性溃疡;氨茶碱、激素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用治疗药物,可能诱发胃黏膜出血;严重缺氧激活体内凝血机制,纤溶系统亢进,容易导致胃黏膜出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最初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不适症状,而没有出现呕血、黑便等典型出血症状,往往造成漏诊、误诊。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积极治疗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纠正心力衰竭基础上,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发挥较强的抑酸功效,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3]。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结果表明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总而言之,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 尚保敏.奥美拉唑防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2):221.
[2] 金 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00 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6(5):109.
[3] 王晓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