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世界也需慎独

2015-05-14劳骥

前线 2015年7期
关键词:网民文明道德

劳骥

网络作为信息的“高速公路”,几乎无所不至、无所不容,并以设置的虚拟性、广泛的参与性、实质的真实性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其“自媒体”的特性,人人可随时发表看法意见,个个能随地贴出照片图像,所以也就无时无刻不在考量、证明着每个网民的道德文明与网络素养。

多数网民借助网络这个便捷载体,或传播爱心善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读书学习、涵养性灵、提高学养,或以“互联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都正当可赞。然而,也有些网民出言不逊、言语粗俗,甚至热衷制造传播一些有损道德文明,伤害中华文化的“网语”,吸人眼球、引人点击,不以为耻为俗、反以为荣为能;有的颠倒黑白美丑、扭曲爱恨情仇,变态式公布自己龌龊性生活、尽情宣泄、为所欲为;有的近乎自恋地展示自己的蜂腰丰乳、虚拟婚配、纵欲猎色;也有些网民不负责任、造谣生事、指桑骂槐、乱发议论、唯恐天下不乱。凡此种种,既制造了网络雾霾、混淆了视听是非,也破坏了网络舆论环境、妨碍了文明道德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污浊不除,害莫大焉!

固然,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名字可假、资料可虚、批评可随心所欲。且囿于网络虚拟的新鲜神奇,当面对键盘,可以通宵达旦用各种输入法键入你的梦想、欢愉、悲切、激情乃至不敢在光天化日下的想法说法,总以为无人知晓、不会暴露。但实际上,心存虚拟,网络才有虚拟。网络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社会上你是什么样的人,网络上就会以什么面目出现。脚一落地,印就留下了;手一触盘,痕就显形了。说白了,网民“面目”的美丑终将以德行的优劣为判定,每个网民无时无刻不在网络的看似“虚拟”中见性证行。

现实中,人人希望被理解、个个愿意被承认,但诸多因素却障碍了“畅通”。网络则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交流渠道。譬如,网络空间的贴吧、论坛、沙龙与聊天室等,就如同现实社会的会馆、沙龙、茶室、咖啡厅等公众场所。网民可毫无保留发表看法、交换意见;可真真切切袒露心迹、亮明观点;可心平气和自视缺点、完善人格;可理直气壮升华理想、修养德性。这个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公众集合地,尽管网名可虚,但“网语”的内心自白却属真实表达;身份可拟,但主张表明的人生态度并不虚妄。换言之,尊重言論表达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环境中,网民的言谈举止无不接受着素养的客观检验。

网络是宽泛的、无限的、包容的,但也是有规矩的、真实的、物理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下规矩做人并不难,难的是在网络中持守“慎独”与“自律”。不要以为在网络中就可以置社会的法制、伦理道德于不顾,就可以恣意释放在现实中被法制禁止的晦暗和欺骗,就可以充“英雄”当“好汉”而信口雌黄甚至网上赌博、吸毒交易等。网络运行同样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与文明道德、社会规范的制约,一旦突破“底线”,照样难逃法律制裁和道德“审判”。

人人敬畏规则,个个洁身自好,大家都来慎独笃行,网络的天地才能风清气正、朗日晴空。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网民文明道德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对不文明说“不”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文明歌
道德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