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颠覆性的项目管理众包平台
—— 访同望科技董事长刘洪舟
2015-05-14王兴钊
文/王兴钊
刘洪舟领军的同望科技颠覆传统,打造V3平台,把项目管理从单部门管理转向企业内部的跨部门协作和企业外部的跨组织协作,从而构建产业价值网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如何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而在行业信息化领域,一家企业却早已站在了“互联网+ ”风口上,它就是广东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转型
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股风,那么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被吹着从这边飞到那边。但是,有些企业完全是被风被动地吹过去的,而同望科技却在风到来之前,就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同望科技成立于1997年,总部注册于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司基于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电子政务等三大产品线构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开创数项行业第一,客户遍布交通运输、建筑市政、石油石化、行政事业等行业领域。
作为同望科技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刘洪舟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同望科技从2010年开始进行互联网转型,采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企业价值创造系统,不断尝试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的创新,于2012年推出了转型的颠覆性产品——V3企业架构平台。
谈到公司转型的缘由,刘洪舟解释说,软件开发项目具有典型的渐进明细性特征,随着对软件的了解和业务的深入应用,用户会对软件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项目变更是软件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传统软件业依靠编码技术开发软件,远远跟不上用户快速变化的需求,行业的生产交付能力差、项目成功率低,而且成本支出巨大,长期积累的问题让他不得不对软件是程序员编出的代码这个初始假设重新思考。
刘洪舟认为,只有颠覆这个初始假设,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同望科技大胆修改假设,“软件不是编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如此,V3企业架构平台应运而生。
项目管理思维下的众包平台
V3企业架构平台将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进行完全的分离,转变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平台”的逻辑,技术构架通过平台公司技术开发、编码实现,业务和应用架构由业务和产品人员自行设计,只需将产品设计好,再加载到平台即可,达到产业清晰的专业化分工。
刘洪舟用数码相机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V3平台的里程碑意义。他解释:“数码相机取消复杂的胶卷技术处理过程,所见即所得,使拍照变得更方便快捷。而V3平台就是把编码环节通过平台化技术变为简单的配置工作,从而让项目管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可控。”
作为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互联网+”,V3平台汇聚了行业的优质资源,搭建了一个项目管理平台,即众包平台。这种平台把项目管理从单部门管理转向企业内部的跨部门协作和企业外部的跨组织协作,从而构建了一个价值网络。
刘洪舟强调,V3众包平台打破了企业的边界,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生产和设计开发任务,在大中小企业中合理分配,协同生产。这种平台是去中心化的,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劣势。企业不论大小,谁有关键的创新能力,谁就可以成为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组织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由此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V3平台对项目的质量管理也非常到位。它利用“众测”模式,借助同望科技汇聚的业内顶尖测试专家资源和测试经验,帮助项目承担方发现项目的应用缺陷和不佳的用户体验。刘洪舟指出,有了这个平台,项目承担方无需招聘专业的测试团队就可以及时汇总测试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项目质量,从而轻松做好项目的质量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众测还带来了正面外溢效应,即很多测试者都是将来项目成果投向市场后的用户,所以项目测试的过程也是用户产品体验的过程,从而极大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在V3平台之上设置了项目管理全过程所必需的业务模型和管理模型,同望科技利用这些模型快速、准确地为用户构筑了具有个性化的企业级项目管理系统。
这种新型的系统采用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项目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中各类业务处理的模块化与管理的流程化。同时,它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合理的层、区、段的划分,并对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的业务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标准业务架构”、 “标准业务处理模型”、“标准业务组件”和“标准管理规则”等。
刘洪舟说,通过这种系统,项目参与方对项目的规模、工作量和进度就可以做出合理的估算,再通过合理的估算转化成项目预算,从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此外,在项目完成后,项目参与方也可以对整个项目进行准确的评价,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投资效果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以后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参编国家标准为契机
自BIM这一革命性理念于2002年提出,BIM在十多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该看到的是,当前BIM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其中一大问题就是BIM标准缺失。因此,制订一个适用性强的BIM国家标准就迫在眉睫。
作为中国BIM发展联盟的理事单位,同望科技一直积极推进BIM发展,因业绩斐然而受邀参与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即BIM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
作为《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员,刘洪舟满怀豪情地说:“同望科技受邀参编《标准》,这是业界对我们公司在建筑业项目管理领域已有成绩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参编,我们对建筑业信息化的未来趋势提前进行了研究,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先机。”
谈到《标准》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刘洪舟认为,它能够推动BIM在建设项目全生命期、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让中国建筑业与世界建筑业同步发展,因此对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标准,这就摈弃了过去那种采用国外BIM标准的做法,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针对业界关心的《标准》颁布时间,刘洪舟透露,目前《标准》报批稿已经上报主管部门,预计不久会颁布实施。
同舟共济 同望未来
刘洪舟一直深信,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因此,不管项目是大是小,是亏是盈,同望科技都确保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而在产品的营销项目上,同望科技则从原来的关系营销转变为顾问式营销。
对于顾问式营销的内涵,刘洪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顾问式营销不是仅仅以拿下项目为目标,而是通过营销这个过程,帮助客户进行业务梳理和优化,引导客户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同时协助客户对比我们的产品与其需求的匹配度,从而让客户避免缺乏理性的信息化投资。此外,在营销过程中,我们就要为接下来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好准备,最终达成与客户的双赢。
顾问式营销成功实施的背后,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同望科技先后获得“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重点软件企业”、“ 中国软件行业AAA级信用企业”、 “中国自主创新企业百强”等多项殊荣,牢固树立了在业内领先的优质品牌形象,“同望科技,品质保证”享誉全国。刘洪舟充满深情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有赖于公司拥有一支紧跟国际信息化发展主流的研发团队和一批具备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咨询专家。鉴于刘洪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是公司坚信实践出真知,员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承担大小不等的项目,从而在项目管理的落地实践中切实获得历练、增长才干,最终达到成才成功。二是公司通过有机整合《PMBOK®指南》、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 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最佳实践,建立了同望统一过程管理体系,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南。三是引入适用的信息化系统来辅助员工工作,使员工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异常情况的处理上,扎实做好风险管理。四是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聚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着力提高员工的实战能力。
成功人士都是多面手。除了肩负同望科技董事长的重任,刘洪舟还有不少社会兼职,他是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信息化分会委员。此外,他先后获得“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企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单位专家”、中国软件产业杰出企业家、中国企业创新年度人物奖、广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杰出企业家、广东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秀人才等多项殊荣。尽管如此,从他亲和敦厚的神采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到其集财富、声望于一身的成功优越感。
为富者仁而立天下。伴随着企业的稳步发展,刘洪舟在带领同望科技“创造一流环境、开发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的同时,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也越发深厚。他说,社会为同望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供给营养,回馈社会是同望科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社会有所贡献是同望人追求的崇高理想。
近年来,同望科技携手山西大学、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人才创业孵化基地,既促进了软件从业人员的专业建设,也响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高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刘洪舟认为,社会为同望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供给营养,回馈社会是同望科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社会有所贡献是同望人追求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