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2015-05-13倪仲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三历史知识体系唯物史观

【摘 要】课标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本文以“工业革命前欧洲历史发展进程”高三历史复习课为例,阐明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即将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使高三历史复习具有广度、深度和高度,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课;唯物史观;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39-03

【作者简介】倪仲,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课程性质”部分的论述中,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另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强调“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力图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可见,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育阶段,课标都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郑林教授认为:“唯物史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的。”[1]确实,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辉教授更是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在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发挥柱石性的理论支撑作用。”[2]那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究竟有哪些?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应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与相互作用,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是普遍性的规律。汤再林教授由此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其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3]

2.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为了生存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物质生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因素(生产力)是根本动力,社会系统的其他要素(政治、思想文化等)彼此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历史教师经常使用的“经济决定政治”就是该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例析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部分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这种编排方式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它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割裂开来。历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进行整合,特别是进行高三历史总复习的时候尤为必需。笔者认为应用唯物史观,将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整合在一起,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合方法。

笔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用唯物史观,构建了如图所示(见文末)的关于工业革命前(14-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知识体系。

该知识体系把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该知识体系作如下解读。

(1)从该知识体系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才导致了欧洲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且这种变化又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因为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随着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经济,迫切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贵金属充满渴望,而这就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开始了。

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关心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他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神学的禁欲苦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但是当时统治思想文化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于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意大利,出现了一场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的批判更为激烈,要求改革教会,使教会适应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廉价教会的需要,也适应人民的需要——于是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大地。

当然,从该知识体系中也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反过来又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发展;文艺复兴所提倡的追求财富、鼓励冒险的精神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而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的扩大又丰富了文艺复兴的内容。

(3)随着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继续进行殖民扩张活动,以满足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此时在殖民活动中充当主角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并且彼此之间还发生殖民争霸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与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的英国、法国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比较特殊,主要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当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不可能建立健全、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于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只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真正实现(为以后讲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埋下伏笔)。

在17、18世纪,力量已经壮大了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教会压迫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以理性为武器,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控制的猛烈批判,掀起了近代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4]所以启蒙思想家用人的理性和判断去剥开封建制度身上那层“神圣”的外衣,去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当然,从该知识体系中也可以看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们又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实践成为启蒙思想的源头,而启蒙思想又为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欧国家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发生殖民争霸战争,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掌握世界殖民霸权,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由于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而本国的手工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因此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出现;英国比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又为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4)通过该知识体系还可以进行历史事件之间的对比。教师通过本例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文艺复兴”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力量还非常弱小,还无力与教会进行直接的冲突和对抗。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进行的反对宗教束缚的斗争还披着宗教的外衣(比如此时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还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还不敢与天主教会决裂。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之所以会出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本质上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启蒙运动”所处的17、18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更为强大,他们与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矛盾更为尖锐,而封建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敌人。因此,启蒙思想家们不仅敢于同专制王权和教权进行直接的、公开的斗争(如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而且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专制王权。资产阶级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设计了未来“理性王国”的政治原则。

三、结语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把看起来分散的、杂乱的历史知识纳入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能完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这种复习方式,能让学生的历史复习有深度、有广度,还能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把历史学习的广度、深度以及高度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提高高三学生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林.唯物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5).

[2]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0).

[3]汤再林.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的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8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1.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学习模式‘了解—理解—见解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批准号:D/2011/02/20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高三历史知识体系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精选 精讲 精析
高三历史复习应考策略探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