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语文学习的特点及意义
2015-05-13李凤
【摘 要】非正式学习以学生内在的自我为向度,基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兴趣爱好、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本文具体论述了非正式语文学习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非正式语文学习;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008-03
【作者简介】李凤,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1)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从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来看,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类。就语文学习而言,正式学习指学校或继续教育机构以外在标准为向度,以学生需要接受的“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为前提,抽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为学生决定、组织、安排的,自上而下的,由学校(语文老师)给出成绩(评价)的语文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是指以学生内在的自我为向度,基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兴趣爱好、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我决定、自我组织、自我激励的自下而上的语文学习活动。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而言,外力固然不可或缺,可内力才是关键要素。因此,探讨非正式语文学习的特点及意义,对于认识非正式语文学习的本质、推动学生内源性可持续发展,颇具意义与价值。
一、非正式语文学习的特点
1.自主自由。相对于语文老师为学生组织、安排的正式学习而言,非正式语文学习活动,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不依赖他人。学习目标的设定主要取决于个体本身而不是他已有的基础。没有“阅读理解”的牵引,没有考试的“紧箍咒”,学习者是学习的真正主导和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我激发,凭借个体的兴趣引导,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主动阅读、探究、体验、享受。“我随时准备投入学习,但是我不喜欢被教。”(威斯顿·丘吉尔)非正式学习是主动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全责,这就不同于正式学习。打个比方,正式学习是妈妈喂孩子吃东西,而非正式学习是孩子按需要灵活地找他需要和喜欢的东西吃。当功利的学习目的隐去,正式学习退场,非正式学习发生的时候,学生才真正学到了他要的东西。对于知识,杜威说:“这些东西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用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办法给人分享。”非正式语文学习关注的正是知识的移动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与主动建构。
2.偶发随意。正式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内容、具体的方式、规定的时间、明晰的步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多数时候非正式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清晰明确的,非正式语文学习可以有明确的目的,但更多的是偶然的,不经意间发生的;学习内容不是系统的,而是分散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学习时间往往是零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预期的,也可能是偶然性的。伊利奇指出这个事实:大多数人都是在学校之外获得他们的大部分知识的,大多数学习都是随意性的,即便是目的性最强的学习,大多也并非是有计划的教学的结果。我们在无教师干涉的情况下学习说话、认字、阅读,在听广播、看电视、发微信、玩微博的时候学习朗诵、写作,在酒席上、旅行中学习口语交际、语法修辞……也就是说,生活中有很多非正式语文学习的情境。
3.情境合作。很多时候学习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何种情境之下学习的,这种情境就是实践。非正式学习总是发生在实践的情境中。杜威告诉我们:“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知识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某些正式学习的情境反而不可能学习到知识。知识的转移往往发生在诸如群体的互动、内部随意的交谈等非正式、非正规的学习情境中。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就发生在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成员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生在交谈、交流之中。非正式语文学习更强调协作,更强调交流共享,共享文化是非正式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努力创造一种自我发展和探究氛围的同时,鼓励团队通过对话、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团队的集体智慧。这些发生在生活情境中的非正式语文学习情智交融,有时比在教室中接受来自教师和书本的信息、比学校专题组织的正式活动、比精心设计的课程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4.开放多元。非正式语文学习是社会性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知识技能,养育情感意志。不像正式语文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非正式语文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另一方面,学习时空泛在化。非正式语文学习形式多样,学习不再是发生在固定地点的静态活动,而是发生在多个地点、不同环境、不同设备、不同交互中的情境性活动。师生之间的谈话,街头巷尾的广告,田间地头的风光,学习者彼此的模仿、争论,网络搜索、分类、提炼、概括等均在此列。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介的加入使得非正式语文学习呈现出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借助科技手段连接不同地点的学习,实现了学校、家庭、户内外的持续性无缝学习。学习活动不拘始于何处,自我掌控,随处生成,持续深入延展,形成知识网络。
二、非正式语文学习的意义
1.为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正式学习的同时努力创造非正式学习的条件,使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完美结合,让学习告别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知,在学中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基于学生的个人经验、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而自我选择和决定的非正式语文学习,让他们体验到充分的自由度,以及满足感与归属感,强烈的内在动机产生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方式、媒介、程序等都是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裁定,这养育了学生高度的自主性;非正式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主要担任“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成为语文知识与文化的“主创”;学习结束时,学生虽没有获得任何语文成绩单,然而,语文的习得充分融进了其感悟、体验、情感、价值体系,满足了学生对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这种自我存在感让他们很享受。语文学习不再外在于学生,而真正成为他们的内需与存在方式,非正式语文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式可持续发展建立了自律机制,提供了极大的内动力。
2.让学习者获得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斯通2002年指出,学生在大学期间50%以上的知识与技能是从伙伴或同学那里学到的,而不是从课堂或教授那里学到的;从伙伴那里学习就是一种非正式学习……
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年龄相仿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为其相互充分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在学校教育以外,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就更加突出,比如发生在工作中的学习存在一个“二八法则”,即占据了80%的投入精力的正式学习只收获了20%的知识,而投入精力20%的非正式学习却获得了80%的知识。如果考虑到在家庭和社会已经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考虑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获得的默会知识,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一生学的绝大多数技能和知识是以非正式的形式获得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非正式语文学习较之其他学科有更广泛的存在。非正式语文学习和隐性知识的构建联系紧密, 非正式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技巧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非正式语文学习很好地实践了隐性知识的习得和构建,使学习者获得了绝大多数语文知识和技能。
3.弥补了正式语文学习的不足。
功夫在诗外。只靠有限的正式语文学习不可能满足个体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诉求,非正式语文学习可以完成正式学习无法完成的任务,补充正式学习中“学”的不足。隐性知识在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显性知识的构成背后也是隐性知识在发挥作用,隐性知识是如此重要,但是它的学习又令人觉得束手无策,因为正式学习以传授显性知识见长,却难以表达和传授隐性知识。与此相反,隐性知识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分享隐性知识要求互动和非正式学习过程,如讲故事、谈话以及实践社团提供的学徒方式。可以说,非正式语文学习是传递隐性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布朗和杜盖德用“偷来的知识”隐喻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另外获得的知识,提醒教育者要从需求方的观点出发,使学习资源能够被人“偷窃”。这里的“偷窃知识”指的就是非正式学习。
泰戈尔多次讲过他逃避正式学习,然而收获的非正式学习的成果令人惊喜:“我是在祖宅里亲朋好友的音乐、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氛围中长大的。它对我人生的意义非同寻常。我从小爱逃学,我怕老师,尽量躲避他们。但大千世界那些无形的老师,在冥冥之中为我上课,我跟他们学了许多知识。我家里经常讨论英语、孟加拉语文学和歌曲,使我受到了艺术熏陶。我没有系统学习这些知识,但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心中收储了大量文艺乐趣。”泰戈尔所描述的非正式学习足以改变我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足以引起我们对非正式语文学习重要价值的认可。
非正式语文学习常常带来学习上的惊喜,在学习者兴趣发展和专业知识建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境脉之间的潜在协同作用对于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未来的学习科学将整合神经和行为层面的学习,并势必会导致内隐学习、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活动及其成果的整合。非正式学习正逐渐渗透进曾专属于正式学习的学校时空之中,在这个时代,非正式学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既然我们认识到学校教学中重要的是“学”而不是“教”,那么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少教多学,多留一些空间给“学”。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对语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通过非正式语文学习和正式学习的整合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利用非正式语文学习共同体创建交流环境,透过正式学习的延伸性活动促成更频密和深入的非正式语文学习,培养更多的学生无缝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2]杜盖德,布朗,等.信息的社会层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泰戈尔.泰戈尔谈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8(10).
[6]杨晓平,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内涵、类型与结构[J].教学与管理,2014(10).
[7]魏雪峰,移动学习:国际研究实践与展望——访英国开放大学迈克·沙普尔斯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