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功夫还是下工夫

2015-05-13夫子

学生天地·初中 2015年4期
关键词:下工夫书证工夫

夫子

“功夫&工夫”历来可通用

“功夫”在西晋时期已有书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曰:“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

“工夫”最早的书证在东晋时期。《抱朴子·遐览》曰:“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

两处书证中的“功夫”与“工夫”意思相同,都是“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直到清代,表示这个意思时,“功夫”和“工夫”都可混用,“下功夫”实际上就等于“下工夫”。例如:《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06年4月10日有一篇文章是《下工夫旧题材也出新》,而同年4月25日另一篇文章则是《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上下功夫》。

(郭 红)

“功夫/工夫”,大同小异

多数辞典中对“工夫”和“功夫”的解释大部分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有个别义项有区别。比如《辞海》(1999年版)中“工夫”被解释为:亦作“功夫”。①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②工力;素养。韩偓《商山道中》诗:“始知名画有工夫。”③谓工程夫役。《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悉发掘陵墓,取宝物”裴松之注引《续汉书》曰:“陇右取材,功夫不难。”④空闲的时间。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词:“要愁那得工夫。”解释“功夫”:①同“工夫”。②武术的别称。如有些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影片,习称“功夫片”。

可见,《辞海》中解释“功夫”可指武术,而“工夫”不行,除此之外,“工夫”和“功夫”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解释“工夫”时用了“功夫不难”这个书证。用专业术语来说,“工夫”和“功夫”是部分异形词,“功夫”的含义比“工夫”丰富。

(陈娇娣)

《现代汉语词典》:

“工夫”指时间,“功夫”指本领

在历史上,“工夫”与“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组异形词。如今,虽然在能否指称“武术”上,两者有了区别,但在其他义项上,混用仍然普遍。为了减少混乱,《现代汉语词典》有意做了引导。

“工夫”: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他三天的功夫就学会了游泳。②本领,造诣:韩偓《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因此,“下功夫”和“下工夫”都可以理解为施展本领。

另外,传统戏曲的用词中,这“工”“功”通用的情况更是普遍。比如,演员表演时的身段和姿势,既可作“工架”也可作“功架”;演唱唱腔的技艺,既可作“唱工”也可作“唱功”;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既可作“做工”也可作“做功”。

(张怡春)

首选“下功夫”

“下工夫”和“下功夫”是全等异形词,我认为“下功夫”应为首选。我们可以依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提出的“整理异形词的主要原则”简略考辨如下。通用性原则,这条原则考虑的是约定俗成。“下工夫”语例出现得早,但在数量上,“下功夫”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试比较一下:下功夫/下苦功/练功夫——下工夫/下苦工/练工夫。显然,破折号前面的词形组合在一个系统中,而破折号之后,“工”的含义并不一致。而且,现在的辞书多用“工夫”解释“用功”,如《现代汉语词典》:“用的工夫多;花的力气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形容勤奋努力,肯下工夫。”词条中用“功”,释义中用“工”,前后如此不统一,不别扭吗?其实“苦功”就是“踏实刻苦的功夫”,“用功”就是“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就是“下足了功夫,自然取得了成效”,对这些词条的解释,用“功夫”比用“工夫”更合适。 (吴巧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工夫书证工夫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功夫”和“工夫”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努力在育人铸魂上下工夫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
做好群众息诉工作要在四方面下工夫
把精选的精华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