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难入手“歪”打能正着
2015-05-13林平
林平
孙红雷的一位朋友深受领导器重,变得自大傲慢,不把同事放在眼里。孙红雷对他说:“我家乡有好多杨树,折断栽下也能生存,但最终还是没长成大树。”见朋友不解,他解释道:“因为十个人栽树的同时有一个人拔,树就难以生存了。你虽然得到重用,但如果看你不顺眼的人多了,就危险了。”朋友猛然惊醒,开始注意打理与同事的关系。
歪打正着,即看似原意不在此,却能够让对方心有所动,使对方的想法与自己说话的初衷相吻合。谈话时,不方便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时,不妨像孙红雷这样,从“偏处”入手,采取欲取先予、避实就虚、另辟蹊径等方法,往往收效甚好。
欲取先予
一次,季羡林应邀给新来的老师做《如何成为名师》的讲座,当季老在黑板上写下“明师”时,一位青年教师在下面喊:“是著名的‘名,不是明白的‘明,连字都写错了,还讲什么课?”随后,课堂内一阵唏嘘。季老笑道:“我要写的就是‘明师。在座的各位,眼中只有‘名,如何看到‘明?成了‘明师,自然便成为‘名师了。做老师就是要做‘明师——明明白白的老师,自己明白,能把学生教得明白,这就是‘明师。我们求名,求的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而不是徒有虚名、为名所累,以至于声名狼藉。”在场教师们听了颇有感悟。
要成为“名师”,首先要做“明师”。季老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讲这个问题,而是事先有意抛出“明师”这个被青年教师视为错别字的诱饵,吊起他们的胃口,吸引他们的关注,而后一番“明与名”的剖析,讲得教师们连连称是。谈话时,如果能先送给对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话题或者情境,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或注意力,然后妙语诠释,往往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避实就虚
电影《宋家王朝》中,西安事变后,宋氏兄妹急赴西安与周恩来会谈。宋美龄虽急于救蒋介石,但仍端着委员长夫人的架子不放,不断指责共产党,甚至拿武力威胁。她说:“西安方面这样做未免有点太危险了,南京有几十万装备优良的军队,难道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面对宋美龄的威胁,周恩来不卑不亢:“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并非全无所闻。南京一方面何应钦自任司令,校场白衣挂帅,兴师问罪;另一方面,夫人你大吵大闹,制止出兵。你们究竟是不是真心救蒋先生呢?”宋美龄被周恩来问得张口结舌,半天答不上来。
谈话时,与其费口舌之劳纠缠于要害话题,不如另起炉灶,用更有意义、更尖锐的问题发起攻击,必会稳操胜券,这就是避实就虚的谈话技巧。面对宋美龄的责问,周恩来没有给出正面回答,而是就国民党内部两派的分歧提出疑问,来讽刺国民党派别纷争,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如此避实就虚,让周恩来在谈话中居于上风、掌握主动权。
另辟蹊径
德国交响乐团指挥家赫姆斯特德邀请才华出众的史博到乐队里演出。史博向来只喜欢独自演奏,因此拒绝了邀请。赫姆斯特德送给史博两盆名贵的紫罗兰,其中一盆被大黑布严严实实地包着。几天后,那盆没有盖黑布的紫罗兰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而蒙着黑布的紫罗兰只剩下一点儿白色的嫩茎,连一片叶子都没有。
“无论多名贵的花苗,如果把它蒙在黑布里,不让别人欣赏,不与别人分享它的美丽,那它的美丽也会毫无价值,它甚至会逐渐蔫死。你觉得你的音乐才华该不该与人分享呢?”赫姆斯特德问史博。
史博终于明白赫姆斯特德的用意,答应进入乐队。
劝说固执的史博出山,如果直接给他讲道理,肯定行不通。机敏的赫姆斯特德另辟蹊径,用一盆蒙着黑布的花做文章,促使史博明白音乐的真谛,并自愿把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世人。谈话时,与其用呆板的话语给别人说理讲事,不如借用其他的人、事、物把当事人引入其中,才能触动和打动对方。
口舌之争好比高手对决,如果自己在见招拆招、一攻一守的正面争斗中难以占优势,剑走偏锋未尝不是取胜之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