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妊娠晚期妇女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2015-05-13罗碧如
刘 怡,罗碧如
研究表明,胎儿的生长发育、出生后的健康及成年后的疾病发生与孕妇营养有明显关系[1],尤其是妊娠中晚期[2,3]。妊娠晚期,由于血容量增加引起血液稀释[4],宫内胎儿发育迅速,母体子宫、乳房和胎盘继续增大,各种营养素相对于妊娠早、中期需求量明显增加[5]。合理适度的营养对保证孕妇和胎儿健康,降低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6]。如热量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同时会损伤母体健康,致使分娩产力不足,产后体能恢复慢,体虚,合并症增加;热量摄入过多,可致孕妇体质量过度增加,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及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等[7]。因此妊娠晚期的饮食习惯及行为与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密切相关,而妊娠晚期合理的膳食对孕妇和胎儿都至关重要。但绝大多数孕妇对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与含量缺乏了解,每日膳食摄入的随意性大[8]。本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妊娠晚期妇女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妊娠晚期孕妇合理安排膳食,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产科门诊建卡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龄32周及以上的孕妇。全部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妊娠32周及以上,无内外科合并症,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炎等,无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不能填写调查表者;②有精神障碍性疾病难以配合研究者;③经解释不愿参加本研究或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样本量 根据参考文献[9],孕期体重平均增长值为13.8kg,标准差为5.2kg,据此计算本研究的样本含量。检验水准α=0.05,uα=u0.05=1.96,容许误差3%。即:则样本含量为:
1.3 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调查工具。调查问卷经专家审订及预调查,最后修订为妊娠晚期妇女饮食行为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饮食行为及食物频次调查3个部分。调查孕妇在妊娠晚期的饮食行为特点,各种重要食物的摄入量等。
1.4 资料收集 由本课题研究小组人员向研究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保密原则及填写方法后,由妊娠32周以后的孕妇自行填写,研究人员一对一在旁指导填写,填写时间20min~30min。
1.5 数据处理 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运用SAS9.1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率、构成比、均数等描述妊娠晚期妇女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妊娠晚期妇女社会人口学资料(n=738)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在18岁~34岁;孕妇及其丈夫的文化程度均较高,以汉族为主,绝大多数为居住在市区的非流动人口;孕妇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均较高;孕前BMI多在正常范围;初产妇和经产妇的构成各占约50%;孕妇的母亲和婆婆的文化程度均偏低,超过50%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主要照顾孕妇的人是其母亲,其次是丈夫。
2.2 妊娠晚期孕妇饮食行为现状(见表2)
表2 妊娠晚期妇女饮食行为现状(n=738)
2.3 妊娠晚期妇女饮食摄入情况 妊娠晚期妇女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值均低于推荐量,而脂肪摄入却高于推荐值。在食物选择上,妊娠晚期妇女进食谷类、奶类、水产品、豆类量不足,进食水果、坚果太多。详见表3。
表3 妊娠晚期妇女饮食推荐值及摄入量情况
3 讨论
3.1 妊娠晚期孕妇每日膳食摄入情况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晚期妇女进食谷类、奶类、水产品、豆类量不足,进食水果、坚果太多,尤其是水果的含量为推荐值的152.75%。这可能与妊娠晚期妇女更偏爱口感好、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有关,但国内外有不少文献报道,过量摄入水果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对于妊娠期妇女来说,甚至可能诱发妊娠期糖尿病(GDM)[10-13]。因此,在对妊娠晚期妇女的饮食干预中,应该适当控制水果的摄入,以减少GDM的发生。此外,传统观念认为坚果类食物所含必须脂肪酸高,富含卵磷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补脑健脑的作用[14]。孕妇进入妊娠晚期之后,会愈加注重营养的补充,因此会更加偏爱于食用坚果类食物,但其实坚果类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其脂肪含量在40%~70%,能量高,不宜过量食用[14],因此妊娠晚期妇女应该控制坚果类食物的摄入。本研究还显示,妊娠晚期妇女进食谷类、奶类、水产品、豆类量不足。部分妊娠晚期妇女缺乏营养知识,害怕摄入过多的热量会造成胎儿过大而难于分娩,所以限制对谷类、牛奶等食物的摄入。同时,四川为内陆地区,四川人不喜欢吃水产品[15]。但事实上水产品尤其是鱼类,不仅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还可以提供n-3多不饱和脂肪酸,应该鼓励妊娠晚期妇女适量食用。豆类食物易产气,食用过后产生饱腹感,这可能是妊娠晚期妇女食用过少的原因,但是多吃豆类食物可以补充钙的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晚期妇女钙供给量为1 500mg/d[16],孕妇缺钙对自身和胎儿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妊娠晚期妇女应该适当多进食一些豆类食物。
3.2 妊娠晚期妇女每日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情况分析 妊娠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以糖类为主,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及纤维素摄入为辅[17]。妊娠晚期妇女摄入的糖类(47.56%)、蛋白质(13.95%)值均低于推荐量,而脂肪(38.85%)摄入却高于推荐值。
妊娠晚期妇女的能量消耗进一步增加,若热能摄取不足,不仅给母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胎儿的发育也造成不良的后果。而糖类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物质。妊娠晚期妇女糖类摄入不足,可能与妊娠晚期体力消耗增多和缺乏营养知识和营养指导有关。因此,应该鼓励妊娠晚期妇女每日摄入足够的糖类。孕期母体蛋白质摄入不足将增加子代成年后高血压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风险[18],所以孕妇应该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尤其是优质蛋白,大豆和鱼等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应当鼓励妊娠晚期妇女多食用。而脂肪摄入高于推荐值可能与妊娠晚期妇女缺乏对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的了解有关,认为多进食高脂类食物即为有营养,形成进食的盲目性与偏向性[19]。然而脂肪摄入过量将直接导致妊娠晚期妇女体重过高,这将进一步成为GDM发生的危险因素。故应该适当限制妊娠晚期妇女的脂肪摄入。妊娠晚期对营养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营养平衡也需强调。只有各类食物比例适当,才能有利于各营养素的良好吸收和利用。
3.3 妊娠晚期妇女的饮食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晚期妇女注重早餐营养,以谷类为主食,口味多清淡,食物加工多采用炖、煮等方式。这与妊娠晚期大多数妇女都能够向正确的饮食行为转变有关。但调查中仍然可见40.9%的孕晚期妇女喜欢的饮食口味为偏辣,可能由于地域等因素影响,但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刺激肠胃引起便秘、痔疮等肛肠疾病,同时也会影响胎儿营养的供给,甚至增加分娩困难及新生儿红斑等并发症发生率[20]。所以,应指导孕妇孕前终止不良饮食嗜好,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妊娠晚期妇女存在不吃早餐、偏食、喝浓茶、喝酒、抽烟、喝咖啡、喝碳酸饮料等不良行为。妊娠期的营养状况不仅影响妊娠妇女自身的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出生后健康以及成年后发生疾病的风险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21]。不吃早餐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导致肥胖[22]。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有使人兴奋的作用,孕妇饮用过多会增加胎动,甚至危害胎儿的生长发育。资料显示,饮浓茶或咖啡对不良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23]。碳酸饮料的摄入能增加热量及导致体重的增加[24]。所以妊娠晚期妇女应该改变此类不良饮食习惯。
通过本调查可以看出,成都地区妊娠晚期孕妇每日膳食的总能量能够满足孕妇需要,但膳食结构欠合理。绝大部分人群在如何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膳食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水果、坚果类食物摄入过量,脂肪却高于推荐值。而主食摄入不足,导致糖类和蛋白质达不到推荐值。此外,一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营养素的合理摄入。因此,应当加强妊娠晚期妇女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1] Guerrero-Romero F,Aradillas-Garc AC,Simental-Mendia LE,etal.Birth weight,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Pediatr,2010,156(5):719-723.
[2] Gitau R,Makasa M,Kasonka L,etal.Maternal micronutrient status and decreased growth of zambian infants born during and after the maize price increases resulting from the southern African drought of 2001-2002[J].Public Health Nutr,2005,8(7):837-843.
[3] 李一美,方晓红,留佩宁.妊娠期晚期孕妇膳食营养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6A):57-58.
[4]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43.
[5] 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9-1000.
[6] Whitmer RA,Karter AJ,Yaffe K,etal.Hypoglycemic episodes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J].JAMA,2009,301(15):1565-1572.
[7] 曾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10-1311.
[8] 柴红.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培养及血糖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77-78.
[9] Haakstad LA,Voldner N,Henriksen T,etal.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weight gain in a cohort of pregnant Norwegian women[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7,86(5):559-564.
[10] Saladana TM,Siega-Riz AM,Adair LS.Effect of macronutrient intak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ucose intolerance during pregnancy[J].Am J Clin Nutr,2004,79:479-486.
[11] González-Clemente JM,Carro O,Gallach I,etal.Increased cholesterol intake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 Metabolism,2007,33(1):25-29.
[12] 梁清仙.孕前体重指数对妊娠糖尿病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6C):2248.
[13] 景小凡,乔蓉,李鸣,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10,39(2):209-211.
[14] 葛可佑,杨晓光,程义勇.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4(5):58-61.
[15] 乔蓉,辜丽,刘兴会,等.344例正常体型的糖代谢异常孕妇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15-18.
[16] 林茜,黄忆明.孕妇维生素营养状况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7):50-52.
[17] Abraira C,Colwell JA,Nuttall FQ,etal.VM CSDM Group.Veterans ffairs cooperative study on glycemia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in type 2diabetes(VM CSDM).Result of the feasibility trial[J].Diabetes Care,1995,18:1113-1123.
[18] Brawley L,Torrens C,Anthony FW,etal.Glycine rectifies vascular dysfunction induced by dietary protein imbalance during pregnancy[J].J Physiol,2004,554:497-504.
[19] 朱俊,张丽伟.妊娠期合理膳食营养指导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0-5463.
[20] 冯希源,罗碧如.成都市某三甲医院孕妇孕期膳食习惯及行为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128.
[21] Ribeiro CP,Milanez H.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women in Campinas Sāo Paulo Brazil with respect to physical exercise in pregnancy:A descriptive study[J].Reprod Health,2011,8:31.
[22] Hite AH,Feinman RD,Guzman GE,etal.In the face of controdictory evidence:Report of the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Committee[J].Nutrition,2010,26(10):915-924.
[23] 周梅,叶汉风,速存梅.健康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4):3454-3456.
[24] Vartanian LR,Schwartz MB,Brownell KD.Effects of soft drink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 and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Public Health,2007,97:667-675.